明朝最著名的“靖難之役”,指的是明朝初年(1399——1402)燕王(後爲明成組)朱棣與建文帝朱允炆之間爲爭奪皇位而發生的一場戰爭。這場戰爭最後的結果以朱棣的勝利而告終。朱棣遷都北京,從此,北京一直成爲中國的政治中心,直至今日。促成這一歷史格局形成的第一功臣,就是懷遠人朱能。
朱能(1370——1406),字士弘,懷遠人。父朱亮,與朱元璋是半個老鄉,元朝末年,天下大亂,朱亮組織義兵保衛鄉里,後率部整體投入朱元璋起義軍。明朝建立後不久被調往北平,任燕山中護衛副千戶,主要負責保衛當時駐守北平的燕王朱棣。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朱能襲任燕山中護衛副千戶,曾經參與朱棣主持的北伐,活捉了元朝太尉朵兒不花。
英雄出少年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即帝位,是爲建文帝。燕王朱棣早就對朱元璋不立自己爲繼承人不滿,於是密謀反叛,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在北平起兵靖難。時年二十八歲的朱能是他的三個主要助手之一,另外二個是謀士姚廣孝和大將張玉。朱棣在朱能等人的協助下,誘殺了中央派來監視自己的布政使張昺、都指揮使謝貴,迅速佔領北平九門,首先平定了北平,朱能因功晉升指揮同知。爲解除後患,朱能首先引兵東功薊州,擊敗都指揮馬宣。進而攻佔遵化、永平(今河北盧龍)等州縣,掃平了北平的外圍,排除了後顧之憂,便於從容對付朝廷的問罪之師。朱元璋大肆殺戮功臣宿將,朝廷已經沒有大將可用,朱允炆只好起用年近古稀的倖存老將耿炳文爲大將軍,率軍30萬伐燕。八月,南軍進至河北滹沱河地區。朱棣軍在中秋之夜發動突然襲擊,突破雄縣,盡克南軍的先頭部隊。朱能在此戰中率先攻破雄縣東門,並追擊到月漾橋,活捉南軍大將都督楊松、潘忠等,繼而一鼓作氣追趕南軍到莫州,斬獲無算。當時耿炳文大軍尚有數萬,而且已經於滹沱河北岸擺開陣勢,明顯是敵衆我寡。朱能見南軍連敗,士氣低落,於是冒險率領30多個敢死軍士,躍馬疾呼,衝入敵陣,南軍氣餒,紛紛後退,自相踐踏,損失慘重。打敗長興侯耿炳文後,建文二年(1400年),朱能率兵攻打濟南,兵至鏵山下,被盛鏞、鐵玄所圍,朱能率周長等兵,竭力奮戰,突圍而出。次年,朱能率兵近戰夾河,生擒張安。後又連戰順德、大名、彰德、衛輝等地,緊接着又戰西嘉山,破定州。《明史》載:諸將中,朱能最爲年少善戰,功勞卓著。建文三年(1401年)十月,攻下蠡南後,朱能升任都督指揮同知,成爲朱棣麾下最年輕的主將。時年朱能三十一歲。
一語定乾坤
建文二年(1400年)十二月,燕軍進至山東臨清、館陶、大名、汶上、濟寧一帶。盛庸率南軍於東昌(今山東聊城),嚴陣以待。燕軍屢勝輕敵,被南軍打敗,大將張玉死於戰陣,朱棣自己也被包圍,朱能率小股部隊殊死迎戰,保護朱棣衝出重圍。東昌戰役是雙方交戰以來,南軍取得的第一次大勝利。由於建文皇帝不願意承擔殺死叔父的罪名,致使南軍不敢致朱棣於死地,朱棣才得以逃跑,朱能也因此立下救主大功,晉升都指揮同知。建文四年(1402年)正月,燕軍進入山東,朱能繞過守衛嚴密的濟南,攻克東阿、東平,盡破汶上諸寨,進至淝河。朱能在淝河設伏兵,大敗十餘萬南軍。四月,燕軍進抵宿州,與跟蹤襲擊的南軍大戰於齊眉山(今安徽靈璧縣境),燕軍大敗。燕軍奪得的城池雖多,但往往得而復失,不能鞏固。此戰失利後,燕軍士氣低落,很多將領建議撤軍。朱能勸阻朱棣說:“兵家勝敗是常事,怎能因爲一時的小挫折就氣餒呢?當年劉邦屢戰屢敗,項羽屢戰屢勝,可最終的勝利者是劉邦。殿下您舉兵以來獲勝很多,此次失敗不足多慮。還是應該以江山社稷爲重。事情發展到這一步,只能整兵前進,怎麼可能撤回繼續作臣子呢?”朱棣同意,整兵進攻靈璧。《明史》詳細的記載了這段歷史:克東阿、東平,盡破汶上諸寨。既而王真戰死淝河,燕軍屢敗。諸將議旋師,能獨按劍曰:“漢高十戰九敗,終有天下。今舉事連得勝。小挫輒歸,更能北面事人耶!”成祖亦叱諸將曰:“任公等所之!”諸將乃不敢言。遂引兵南,敗平安銀牌軍。在這次決戰的關鍵時刻,唯朱能力排衆議,對整個戰爭的勝敗,起到了關鍵性的影響,並徹底改寫了明朝乃至以後幾百年的歷史格局。1403年六月十三日,燕王朱棣進入南京城,文武百官紛紛跪迎道旁,在羣臣的擁戴下即皇帝位,是爲明成祖。靖難諸將中,張玉和朱能最爲重要。張玉在東昌戰死,朱能成爲第一功臣。論功封左軍都督府左都督、成國公。永樂二年(1404年),兼太子太傅。
地下猶護主
永樂四年(1406年)七月,外兵侵犯邊境,朱能被任命爲總兵,徵夷大將軍,率兵80萬討伐安南。大軍進至廣西龍州,朱能因病於十月初二日去世,年僅37歲。朱棣聽說後非常痛苦,下令停止上朝五天,表示哀悼,並親自撰寫了祭文。下令葬於昌平州北澤山(今屬懷柔)。後來又追封爲東平郡王,諡武烈,並贈上三代均爲王爵。仁宗繼位,下令將朱能作爲配祭人,立牌位於成祖的太廟中,享受後人的祭祀。
在懷柔北宅村北澤山將軍頂下有一片明代陵墓遺蹟,石人石馬散落在田間地頭或農家牆、院內,當地人稱之爲“小十三陵”,理由是北澤山與昌平十三陵屬於一個山系,十三陵是龍頭,北澤山是龍尾,而且這裏恰恰埋葬着13位武將。論氣派,顯然沒有十三陵宏大排場。但此處三面羣山環抱,就像一堵天然的圍牆,一面平地開闊平坦,山上的流水從北向南而流,將平地整個環抱起來,與明代福建派的風水選址觀點完全吻合。是誰有此資格與朱家皇帝埋在一條山下呢?原來這裏埋葬的是成國公朱能一家。朱能的陵墓與成祖的長陵大約同時修建,暗含有在地下繼續爲朱家天下守衛的含義。
朱能爲朱明王朝建立了卓越功勳,其子孫世襲成國公,共傳九世十二代,最後一位成國公朱純臣在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被李自成所殺。朱氏陵園建國初期保存尚好,“文革”中石人石馬等建築被炸燬殆盡,只剩下一些殘餘扔在田間地頭。當地的阮氏家族據稱世代爲朱家守墓,或許是朱能當年討伐安南時的俘虜,可惜沒有充足史料可資證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