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著名作家蒙田曾說過:“我們的一生,一半是愚蠢,一半是智慧;不管是誰,如果只寫到受尊敬和權威的一面,就等於只寫了一半。”這是法國作家說過的一段話,但是我想這句話同樣適用於畫家。

一說到世界上偉大的畫家,想必肯定會有不少人會立即想到達芬奇。而一想到達芬奇,大家肯定又會立即想到他曾經畫得很有名氣的一幅畫——《蒙娜麗莎的微笑》。它是以威尼斯公爵夫人爲原型被創作出來的名畫,只是在創作完後,達芬奇並未將此畫交到公爵和公爵夫人的手中。而是跟自己的僕人一起帶着這幅畫跑了,只因他太喜歡這幅畫了。

後來這幅畫得以現世,很多人便被微笑着的畫中女子迷住了。不少人認爲,畫中的女子笑得很甜。但是在看到此畫像被放大以後的樣子時,一位醫生卻直言並非如此。那麼,醫生爲何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呢?

一、這幅名畫的創作背景。

這幅名畫創作於歐洲的文藝復興時期,所以很多人認爲,此畫作上留有鮮明的時代印記。據說當時達芬奇受邀去創作此畫的時候,並未一下子就把這幅畫畫完,而是在經過了相當長時間的觀察、揣摩和完善後,才最終將這幅畫給創作了出來。再加上在創作這幅畫的時候,此畫的原型人物一直都沒有辦法展露笑顏,爲了讓對方表現出喜悅的樣子來,達芬奇又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去做相關安排。

二、這幅名畫的神奇之處。

這幅名畫現世後,頗受衆人喜愛。這不僅是因爲畫中的女子是個大美人,還因爲畫作本身所使用的繪畫技法之高超,實在令人感到震驚。除此之外,人們在對該畫做了一番無比細緻的觀察之後發現,這幅畫竟然存在一個神奇之處——無論人們從哪個角度去看這幅畫,畫中人物的眼睛都像是在盯着觀察她的人看。正因爲如此,凡是欣賞過這幅畫作的人都認爲,達芬奇這是將一幅人物肖像畫給畫活了。

其實除了這個神奇之處外,人們還在這幅畫中發現了另外一個神奇之處——微笑中的蒙娜麗莎永遠都給人一種很溫柔、恬靜的樣子。不管欣賞這幅畫作的人有多挑剔,都沒有辦法否定這一點。

於是,便有不少人認爲,蒙娜麗莎的原型人物當時肯定一直都過着非常安逸和幸福的生活。否則的話,她不可能會笑得這麼甜美。只是要想讓這個觀點足夠站得住腳,大家就得拿出足夠充分的證據來纔行。正因爲如此,之後一場場研究此畫的熱潮便被掀起來了。

三、這幅名畫掀起了一場研究畫作的潮流。

這場熱潮被掀起來後,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了研究此畫的行列中。而且這些人中,並非只有畫家和畫作鑑賞家,還有醫生等諸多類型的人存在。大部分的人在研究完這幅畫作後,都堅持認爲上述那個結論是對的。

還有一點就是,這幅畫的整體結構上面,擁有着黃金分割比例,也就是1:1.618。衆所周知,黃金分割比例是矩形最美感的定義。這幅畫是按照這個比例來繪畫,更加增加的畫像的美感。

但是有位外科醫生在將這幅畫給放大了3.14倍之後卻直言,事情遠沒有大家想得那麼簡單。值得一提的是,這位醫生本身不僅只是一位醫生,而且還是一位對畫作頗有研究的人。也就是說,他得出的這一結論看起來並非胡言亂語。

四、這幅名畫背後可能隱藏着一個巨大的祕密。

這位外科醫生告訴大家,經過他的認真研究,他發現畫中的蒙娜麗莎並沒有在微笑,而是因爲患上了疾病纔會給人以正在微笑的感覺。後來,另一位外科醫生在研究完此畫作後,也對這一觀點表示認同。而且他還發現,畫中的蒙娜麗莎左眼有一個小肉瘤,頭髮比較稀少且髮際線還出現了過於靠後的情況。這些情況明顯不會在正常人的身上出現,自然他也就認爲,事情遠沒有其他人想的那麼簡單。

當然了,縱使這是醫生們得出的觀點,也不足以證明事情真得就如他們猜測的那樣。而要想搞清楚事情的真相,我們必須從相關資料記載中找出蛛絲馬跡來,或者見到這幅畫的原型人物本人才行。而這兩種驗證方法,現在沒有一種能夠派得上用場。

總結:

在《達·芬奇筆記》中記載了:達芬奇對先前學者的記錄、他即興發揮的評論、他的自我思考與估測以及對於自然現象本質背後的哲學含義的深刻思考。

所以說,目前沒有人能夠確定,蒙娜麗莎當時到底是在微笑,還是因爲患上了某種疾病才表現出來微笑的奇特神態來。當然了,也正是因爲這幅畫作存在這樣一個千古難題,所以它纔會在每個時代都頗受人們的喜愛。甚至有些人爲了證明自己的研究結論是足夠正確的,還跟那些反駁他們的人之間發生了比較大的語言和肢體衝突。由此可見,這幅名畫的魅力真得大到了令人瞠目的地步。(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參考資料:《達·芬奇筆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