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嶺戰役中的31師政委劉宣,在談到31師在上甘嶺那些戰鬥歲月時,特別說到了李德生的指揮,他說:"李副軍長是一個很全面的指揮員,打仗穩,講究戰術;聯繫羣衆好,誰跟他都能說上話。作戰行,訓練也行。"

上甘嶺戰役

當談到李德生實事求是的作風時,他還講了一個故事:上甘嶺戰役我軍實施大反擊,奪回597.9高地的表面陣地後,93團於11月5日奉命接替45師堅守的高地的防務。正當部隊向前運動時,團指揮所參謀人員向李德生報告,說該團副團長姚立凡畏縮不前。畏縮不前是作戰中的大忌,尤其是指揮員,會給部隊帶來嚴重的後果。

李德生


李德生聽到這個報告後,毅然下令撤了姚立凡的職。當時留在團指揮所當顧問的45師一個團的領導同志得知這個情況後,覺得與實際情況不符,因爲他親眼看到姚立凡是在部隊傷亡較大時,才決定部隊暫停前進的,姚立凡又親自到前面察看地形,指揮部隊拉大距離,單個躍進,這怎麼能說是畏縮不前呢?他把自己的意見報告了李德生,李德生覈實後又立即撤銷了對姚的處分。

李德生帶領12軍主力接受上甘嶺防禦任務後,借鑑15軍前階段作戰的經驗教訓,廣泛開展軍事民主,想出許多新的克敵制勝的辦法。

上甘嶺戰役


首先改善了彈藥運輸問題。15軍原來的彈藥庫,離前沿十幾裏遠,按平日防禦陣地的小型戰鬥,消耗彈藥不多,是可以應付的,但上甘嶺作戰敵人持續猛烈進攻,前沿需要彈藥的數量非常大,而且敵人動用了大量遠射程炮火和飛機,從前沿到我陣地縱深幾十裏,層層火力封鎖,越往前封鎖得越緊。前面又沒有公路,全靠人力扛運,長途運送,翻山越嶺,又遠又累。

上甘嶺戰役

運輸部隊中,有的戰士累得吐血,到了前沿,累得連跑步通過封鎖線的力氣都沒有了,造成很大傷亡。針對這些情況,12軍想出分段運輸的辦法。山後面用汽車運,再往前,從團後勤到營到連,每50米爲一段,分幾個人運送,沿途挖若干個貓耳洞,藏放彈藥,瞅敵人炮火間隙,就抓緊逐段往前運送。這個辦法效果很好,大大減少了人員傷亡,基本保證了前沿有充足的彈藥作戰。

前沿陣地的喫飯問題也得到改善。由於戰鬥激烈。在分散的陣地上,被敵人封鎖隔離的戰士,和本連隊失去聯繫後無人知道,有時出現無喫無喝,體力耗盡難以作戰的現象。

上甘嶺戰役


針對這種情況,12軍在五聖山後山腳的一個可避敵炮轟擊的巖洞裏,由團裏統一組織食物供應,從各個連隊抽調來十幾個炊事員,24小時不熄火,日夜蒸饅頭、包子,源源不斷出籠,組織了專門運輸隊,不分晝夜,冒着炮火風雪,不間斷地往前沿運送熟食。

爲了保溫,還用棉衣裹着,考慮到前沿戰鬥激烈不便集中喫飯,就用小袋子分裝,一袋十幾個包子、饅頭,一次背幾十袋往上送,炊事員到陣地上找人,一袋袋扔給戰士們。水運不上去,就背送蘋果解渴充飢。

上甘嶺戰役

軍裏當天夜裏就用汽車急速將麻袋送來,運到了前沿。

上甘嶺戰役

通訊問題也得到了改善,當時敵我雙方在上甘嶺地區集結了重兵,雙方的炮火都不分晝夜地往這兩個小陣地上打,電線剛拉上去就被打斷了,不能保障通訊聯絡,接線的電話員上去一個給打掉一個,傷亡太大,乾脆打斷的線不要了,部隊上去打一次反擊;通訊排就跟上去拉一根新線。

稍靠後方一些的地區,只要有條件的通路,全部電話線都埋在塹壕一側專挖的小土溝裏。這些辦法,基本保證了團到前沿通訊聯絡的暢通。報話機當然也起到了應有的作用,一般配備到連和突擊排。

上甘嶺戰役


如何用兵?雖然是個戰術問題,但卻對全局帶來影響。上甘嶺前沿陣地狹小,敵人炮火空前猛烈,上去的人越多傷亡越大,但又要守住陣地,掌握敵情,隨時準備擊退敵人不同規模的進攻,怎麼辦?

對於這個問題,12軍的第91團很快拿出了有效的辦法。他們上了陣地後,仔細觀察了敵人活動規律和上甘嶺地形特點,感到前階段造成傷亡過大的最主要原因是使用兵力不當。每次敵人進攻時都派出了太多的人員迎擊敵人,以致遭敵炮火殺傷。

上甘嶺戰役


接受了這一嚴重教訓,團裏果斷採取了十分特殊的、適應此時此地的戰鬥部署:全團9個步兵連,從五聖山到最前沿,一條線排成9個梯隊,使師、團控制了充足的預備隊,保證了源源不斷的兵力補充,以對付敵人的持續進攻。

不但師、團如此,直到最前沿的戰鬥小組,也是戰鬥小組長帶一人守陣地,掌握一個戰士在後面補充,這樣富有創造性的"兵力前輕後重,火力前重後輕"的部署,使敵人猛烈炮火襲來時,我陣地上人員稀少,避開了敵火力優勢,傷亡不大;而當大批敵人湧上陣地時,我軍炮火和手雷、爆破筒等又發揮了重大作用,給敵以毀滅性打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