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像乾隆第一任皇后富察氏来自满洲镶黄旗大族沙济富察氏,而乾隆选择娴贵妃为继皇后而不是育有两子的纯贵妃,不仅因为继后是雍正亲赐的侧福晋、也是因为继后出身更为尊贵,辉发那拉氏是满洲旧姓,而纯贵妃原来出身只是汉女。乾隆皇帝第一任皇后富察氏,出身满洲名门,个性贤惠、作风朴素,又先后生育了两个嫡子,乾隆对她非常满意。

乾隆六十年,乾隆皇帝公布了皇十五子嘉庆王颙琰为皇太子的同时,追封了他的生母令懿皇贵妃为皇后,册谥孝仪。实际上在令妃生前,乾隆就秘密把永琰立为储君了,那他为什么不在令妃生前立她为皇后呢?

首先,乾隆由于两段婚姻挫败,在继后剪发忤逆了他、导致不废而废后,就心灰意懒没有再立皇后的念头了。


乾隆皇帝第一任皇后富察氏,出身满洲名门,个性贤惠、作风朴素,又先后生育了两个嫡子,乾隆对她非常满意。但富察皇后的两个嫡子先后都夭折了,皇后自己也在陪着乾隆东巡祭孔和祈福泰山的途中,因为生病强行忍耐、导致小病拖成大病而崩逝。妻死子亡、天不赐福,这个事情让乾隆恼羞成怒、内心很是受挫,所以在孝贤皇后的丧礼上,乾隆史无前例地雷霆震怒,他各种借题发挥处罚了大大小小官员上百人、甚至骂废了两个皇子。

孝贤皇后去世后不久,乾隆就选定了娴贵妃辉发那拉氏为继皇后人选,并在孝贤皇后终丧后册立继后。乾隆和继后一度相敬如宾感情融洽,两人还生育了两子一女(只养大了十二阿哥永)帝后至少在形象上维持着雍容和睦的表象。但乾隆三十年,皇帝第四次南巡时,继后忽然剪掉了自己的头发,声称要出家。由于在满人风俗中只有亲人去世才有剪发之举,所以继后此举无异诅咒乾隆,继后最终不废而废。乾隆第二段婚姻又失败了。

其次,乾隆皇帝考虑到了自己的年龄问题。


继后在实质上被废黜时,乾隆已经56岁了,56岁在古代已经算步入晚年了。乾隆如果还想再立皇后的话,只有两种选择,一是从满洲名门闺秀中挑选秀女;二是从后宫中选择合适人选。当时满洲秀女参加选秀的年龄一般在13—16岁之间,乾隆认为“皇后”之位是要与自己齐体的尊位,这样的小女孩来担当不像话,因此他不可能从秀女中去选皇后。而从后宫中选择的话,当时朝鲜人打听到了一个八卦,乾隆和母亲孝圣皇太后为立后之事发生了争执,太后想从名门之中重选皇后,而乾隆想择后宫宠妃而立。母子之间发生了争执,最后乾隆选择不再立后以作妥协,而把令贵妃封为令皇贵妃,总理后宫事务。

第三、令妃出身身份不够。

一般认为,朝鲜史料里提到乾隆想立后的这个宠妃就是令妃。乾隆三十年时,后宫的重要妃嫔为:令贵妃魏氏、舒妃叶赫那拉氏、愉妃珂里叶特氏、庆妃陆氏、颖妃巴林氏、豫妃博尔济吉特氏、婉嫔陈氏、容嫔和卓氏。这其中,最得宠的是令贵妃魏氏。


但魏氏虽然受宠,实际上出自微贱的辛者库。乾隆在乾隆十六年把她家族从辛者库抬入了正黄旗包衣,因此乾隆三十年时,令贵妃家族还只是包衣身份。而清宫虽然不介意从包衣之中选择妃嫔,但清朝在位的皇后一般都是出自名门大族。像乾隆第一任皇后富察氏来自满洲镶黄旗大族沙济富察氏,而乾隆选择娴贵妃为继皇后而不是育有两子的纯贵妃,不仅因为继后是雍正亲赐的侧福晋、也是因为继后出身更为尊贵,辉发那拉氏是满洲旧姓,而纯贵妃原来出身只是汉女。因此有无子嗣并不代表妃嫔有当皇后的资格。

第四、为了保护秘密立储的制度

乾隆中意的储君人选皇二子永琏、皇七子永琮和皇五子永琪先后去世后,经过长期观察,乾隆最终于乾隆三十八年秘密地立了年仅十三岁的皇十五子永琰为自己的继承人,而永琰的哥哥们此时都年富力强。乾隆后来如果立令妃为皇后,显然谁是自己的储君一目了然,这样也不利于皇室的稳定。秘密立储的初衷就是避免康熙年间九子夺嫡造成的悲剧后果。乾隆自然不会重蹈覆辙。


但令妃去世后乾隆把她家族从包衣抬旗到镶黄旗身份,又在令妃的葬礼上又把她的皇贵妃仪杖加到仅比皇后少一件,实际上乾隆已经在为将来追封令妃为皇后做铺垫了。

第五、后宫有没有皇后实际上并不影响清朝后宫的运转

清宫皇后没有多少实际权力,更无权干涉宫务,更多是具备礼仪上的地位意义。清朝宫中没有女官系统,宫女事务都归内务府统一处理;太监系统的话,顺治皇帝曾经裁撤内务府,设立由宦官主导的统摄宫务的十三衙门,后被康熙撤除,重新把太监体系置于内务府控制之下。内务府又由皇帝直接统筹领导,皇帝指派亲信的王公或满洲大臣充当总管大臣,皇族和宫廷事务全部由内务府掌控。大到婚丧嫁娶、小到柴米油盐,理论上事无巨细的所有宫务都要给皇帝过目。皇帝才是后宫事务的主宰,皇后并没有插手的权力。

综上,虽然妃嫔们生儿育女绵延子嗣对自己提升在后宫中的地位非常关键,但皇后之位具备的意义不同,要综合考虑的因素太多,并不是妃子们说生得多就一定能当上皇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