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東方“小瑞士”霧裏村
晨曦的光透過怒江東岸
柔和了一整片山嵐
錯落有致的怒族村落建築羣上下延伸
浸潤着這個邊陲小村
5月1日,“騎行美麗公路 探祕峽谷怒江”一行來到霧裏村,在滿目皆翠中,遇見了這個隱於霧裏,美如童話的田園牧歌。

在駐村隊員阿才哥的眼中,春天的油菜花,夏天的蕎麥地,秋天金稻穗,冬天的高山雪,是霧裏的“一山四季”。它們藏着觸目如畫的恬靜美景。

爲保護村子的特色和生態,至今,霧裏村仍沒有沒有公路進出,人和物資唯一的進出通道,就是那鑿在懸崖峭壁上現今仍爲數不多還在使用的茶馬古道。2013年被列爲第七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作爲丙中洛怒族民居建築風格保留較完整的村寨。全村60戶農戶,純樸、好客。現仍保留着傳統的山地農耕文化,種植着無污染、純天然的青稞、玉米、豌豆等農作物。
典型的高山峽地貌賦予了霧裏村豐富的動植物資源。這也是怒江生態美的良好體現。村子裏隨處可見野菜野果,流淌的山泉甚至可以直接飲用。在綠野阡陌間,放養的雞、豬、狗、牛可愛呆萌,更顯這個小村田趣十足。

農忙時節,幸運的話,還可以看到村民收割農作物,在麥浪中感受一把豐收的霧裏美。

更甚之,閒暇之餘,還能看到當地婦女在織素有“峽谷彩虹”之稱的怒毯。在峽谷,江水,山脈,歌聲中,悠享人神共居的世外桃源。
目前,霧裏村正在打造美麗鄉村,通過特色民宿觀光遊、生態鄉村民俗遊、茶馬古道風情遊、祕境峽谷養生遊等特色精品線路,助力當地脫貧攻堅。

作爲怒江發展生態旅遊美的一個縮影,霧裏村留住了鄉愁,釋放出了“綠色紅利”,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實踐創新上穩步推進,實現了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的有效銜接。
王雪丹/文 陳亞宇/攝

來源:雲南微生活
審覈:李冬霞
編輯: 楊麗 李璇 高建山
點擊下在看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