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雲認爲,學校應該是豐富多彩的動物園,而不是養雞場,要讓孩子成爲最好的自己,要把每個孩子培養成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學習的機器,否則他們未來無法和機器去競爭。人類有夢想,機器永遠不會有夢想,未來孩子在學校不只是學知識,還從藝術中體驗到創意和想象力,從運動當中學會包容、學會團隊、學會責任、學會面對失敗、面對挫折,學會在衝突中解決問題,因爲未來的社會將衝突不斷。

2019國際校長聯盟大會現場,面對全球1500多名校長和教育專家,馬雲分享了對未來教育的看法。馬雲說,教育是人類信心最重要的保障,每年1500萬新生兒童是中國最寶貴的資源,不重視教育,就是不重視未來。同時,世界正在從工業時代進入到數據時代,在這樣的鉅變之下,教育必須發生改變。

馬雲:在這樣的鉅變之下,未來教育將面臨這4大改變

馬雲認爲,學校應該是豐富多彩的動物園,而不是養雞場,要讓孩子成爲最好的自己,要把每個孩子培養成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學習的機器,否則他們未來無法和機器去競爭。

不注重教育,就是不注重未來。中國每年有1500萬新生兒,全世界每年不到1億的新生兒,這是最獨特的資源,也是最大的富礦。投資這近1億腦礦,就是投資世界的未來。

中國過去40年,經濟發展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重視教育,開發了13億人的腦礦。我認爲改革開放在中國最大的推動力是知識,知識就是力量。所以我相信如果把教育作爲未來重中之重的投資方向,把教育作爲這個社會上的穩定器,把教育當做人類對於未來自信和信心的推動器,這個世界會變得更加美好。

未來的關鍵在於教育,教育的關鍵在於老師。全世界都應該鼓勵最優秀的學生進師範學校、去做老師,讓老師真正成爲崇高的職業,成爲待遇最好的職業。當然有知識不一定能當好老師。老師會學,還要會教。老師未必知識最多,但老師可以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老師不是明星,但老師能培養出明星。

影響學生的是老師,影響老師的是校長。校長的管理能力和水平決定學校的方向,決定老師和學生的發展。校長最重要的職責,是幫助老師看到希望和前途。

馬雲提出:在這樣的鉅變之下,教育必須發生改變:

第一、 教育的使命會變。

從“教人”到“育人”。工業時代是知識改變命運,數據時代是智慧完善命運。教和育是兩回事。教是教知識,育是育文化。學和習是兩個概念,學的是知識,習的是體驗、挫折。過去教人怎麼變聰明,未來要讓人怎麼變智慧;智能時代千萬不要把精力花在技術上、花在設備上,而是把技術、設備花在人的進步、人的感受上。智能時代不應該、也不能讓人失業,而是讓人去做更有價值的事情。工業時代的教育,講究的是標準化、規模化,不一樣的孩子用的都是統一的方法;未來的教育必須講究個性化、特色化。上課不一樣,方法不一樣,評價體系也不一樣。教育肯定不能失去考試,但是考試到底考什麼,是值得研究。

希望在我們中國和全世界,所有學校都應該是不一樣的,每個孩子是不一樣的,中國教育講究因人施教,這是我們追求的方向。

學校應該是豐富多彩的動物園,而不是養雞場,所有動物都一樣。要讓孩子成爲最好的自己,要把每個孩子培養成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學習的機器,否則他們未來無法和機器去競爭。過去把人變成機器;未來把機器變成人;最終是人更像人,機器更像機器。

第二、教育的方式會變 。

人工智能可以代替老師批改作業,互聯網可以幫助回答問題,未來如果在人腦中植入芯片,知識根本不用教,但是老師對學生的關愛、對學生思想、價值觀的洞察和引導是機器無法取代的。當然即使你腦袋裏有十塊芯片,你還是要學習,因爲腦袋不動,你會老得很快,你根本沒用。

有人講現在有很多翻譯軟件了,所以我們不需要學外語了,我個人覺得學習外語的樂趣,對另外一種文化的尊重、對另外一種世界的探索是永遠不是翻譯機器可以取代的。

過去,老師是靠灌輸知識獲得價值;未來,老師要靠引導價值贏得尊重。未來的孩子,不但要會做法、會算法,更需要有想法。

過去是以製造爲中心,未來以創造爲中心。創新、創造、創意是人與機器的區別所在。人類有夢想,機器永遠不會有夢想,未來孩子在學校不只是學知識,還從藝術中體驗到創意和想象力,從運動當中學會包容、學會團隊、學會責任、學會面對失敗、面對挫折,學會在衝突中解決問題,因爲未來的社會將衝突不斷。

今天的學校很難,要顧慮的東西太多。教育不是確保孩子沒有危險、不出問題;而是爲了教育孩子們未來怎麼去面對危險、怎麼去面對問題。在以色列的時候,教育部長告訴我,以色列的小學生要到山裏野外生存三天,非常艱苦,在這種環境下長大,才能擔當重任。

前不久中國有一次社會討論,關於懲戒孩子。好象孩子一點都碰不得。我覺得家長把孩子給到學校,就要充分信任老師。學生違反紀律、規則,而老師不敢懲戒,這就像開車不踩剎車一樣危險。

同時,我個人還認爲,教育資源要向基礎、基層傾斜。今天有很多國家把教育資源大量投入了大學、研究生院。而我認爲,教育資源要向幼兒園、小學和初中傾斜,等到大學再關注,已經晚了。

我們需要北大、需要清華、需要哈佛、需要牛津,但是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每一個人普惠的機會。現在評比世界五百強的大學很多,但是如何激發出讓我們的資源真正放在看不到的地方,那些幼兒園、託兒所、小學、初中,我相信這樣纔是讓一個民族強盛,纔是讓一個世界強盛。

教育資源還要向基層、向鄉村傾斜。尖子生很多,北京、上海的教育很好,並不代表一個國家的教育水平很高。就像奧運會金牌很多,並不代表這個國家的體育和老百姓的運動素質非常高。

鄉村教育好,中國教育才好。中國許多農村學校學生少,老師不願去,學生教不好。寄宿制教育整合學校、教師資源,是中國鄉村教育應該走的路線。我嘗試了兩三年,反對聲很多。八九十年代沒有成功,難道現在就不能嘗試了嗎?

我覺得不同年齡要有不同的教育重點,從幼兒園開始,就要給孩子種下文化的種子,學習琴棋書畫,唱歌是能夠通向靈魂,舞蹈能夠懂得節奏,畫畫培養孩子的想象力……小學要培養的是價值觀,做人的道理;初中強制要有一些記憶,初中孩子最活躍,要培養紀律性;高中一定要找到未來的興趣。

我現在最擔心很多高中生,我跟他們交流,他們只有一個想象力,就是“我要考大學”。藝術是關乎生命審美的教育,但是在中國,藝術更多是謀求生存的教育。孩子們學習藝術,主要還是爲了考好大學、找好工作。反而是在老年大學,藝術教育迴歸了本質。

第三、特別希望未來的教育,要讓我們的孩子有全球觀,要對世界有足夠的認識,對其它的民族、其它的文化、其它的國家、其它國家的宗教信仰,要有足夠的尊重和認識。

教育必須學會尊重,要讓我們的孩子不要有中西對立,要有未來觀,有全球的視野。學習、尊重、包容才能讓一個民族強盛,才能讓世界變得更加和平。

我相信未來教育的變革對人類挑戰極大,但是機遇同樣很大,我們的教育做好,世界會變得更加和平、更加可持續、更加綠色。今天中國的教育更需要有自己的選擇,我們應該讓每一個學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學校各有各自的風格,父母、孩子就有選擇的空間。

有的人喜歡喫蔬菜、有的人喜歡喫玉米、有的人喜歡喫黃瓜、有的人喜歡喫肉,我們必須讓孩子有選擇、讓家長有選擇,因爲每個孩子不一樣。不一樣的孩子需要不一樣的學校,我們不能把所有的木材,無論是松木、杉木、楠木都一起做成了三夾板,素質教育不是低質教育,素質教育不等於可以放鬆教育的標準,素質教育更不等於教育不需要嚴格。

最後,我想我們面向未來的教育,需要培養智商、情商,更要培養愛商。

機器只有芯片,只有人類纔有偉大的心、有愛。機器有精度,而人有溫度。AI時代就是需要愛的時代。只有這樣,纔不會被機器所取代,纔不會在變革中被淘汰。機器可以取代保姆,但不能取代母愛;機器可以取代護士,但不能取代關愛。

人工智能時代,如果沒有愛商,技術越強大越可怕。這是教育的責任,也是教育的擔當。今天面臨的問題,只要教育在,只要校長們在,老師們,我們就一定能應對好。所以教育是一個巨大的機遇,教育更是一個巨大的責任的時代,我們一起努力。也許對我們的改變不大,但是對孩子們的改變會非常大,對孩子們的改變就是對未來的改變,謝謝大家!

你贊同馬老師的觀點嗎?

關注西西,一起探討關於教育那點事兒~

文源網絡,侵權立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