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文共賞:

全世界都羨慕並學習中國的應試教育

晨霧 / 轉帖

晨霧注:請讀者注意,本文是2013年的文章。由於它對應試教育持另外一種觀點,所以晨霧把它轉發如下給大家參考,希望不同觀點形成碰撞。

------------------------------------------------

近日,一組深度報道披露了衡水中學這座“北大清華工廠”的不少細節:總厚度超2米的試卷,禁喫零食等都讓人印象深刻。但面對這個高考神話,網友卻多回以了“看似輝煌,實則可怕”的批評評論。

衡水中學這類“超級考試工廠”正是中國高壓應試教育的代表

除了數百名學生考入“北大、清華和港大”的輝煌成績,衡水中學的軍事化、“無死角管理”同樣叫觀者印象深刻。着裝自然是統一的校服,而從早上5點半到晚上10點10分,學習和作息時間安排具體到分鐘。巨大的學業壓力甚至讓很多學生在跑步鍛鍊和進餐時間都在拿着書讀。此外,成績、德行、衛生全部納入“量化管理”,包括“男女生頻繁交往”、發呆、喫零食等都屬扣分範疇,甚至要在學校通報批評。

全世界都羨慕並學習中國的應試教育

一位2011年畢業於衡水中學的女生保存了從高一到高三所做過的卷子,摞起來有2.41米,她最終考入了香港大學。

雖然衡水中學這樣的“考試集中營”有些極端,但類似的題海戰術、早晚自習和假期補課現象在中國卻很普遍,可以說是每一個經歷過高考的中國學生的“必須課”。

類似“超級考試工廠”的“特許學校”在美國也越來越多

在很多人的認知中,學生統一着裝、作業沉重和假期補課似乎只是中國教育的“專利”。美式的基礎教育則多是快樂和輕鬆的,但事實並不盡如此:

學生着印有“努力學習”字樣的校服,在週六和假期補課的“特許學校”風靡美國

實際上,從上世紀90年代來,面對美國公立學校在管理學生,特別是少數族裔學生方面的“軟弱”、學生成績下滑的局面,美國就逐步興起了“特許學校”(Charter school)。美國“特許學校”的基本思路是,公民或公司、組織均可向當地教育局申請開辦特許學校,在滿足一定條件下,與教育局簽訂責任書(主要是學生成績指標),然後教育局根據當地學區學生人均經費和特許學校資助金給學校撥款。學校也可以去爭取外部基金會支持。特許學校在辦學中可以採用一些在公立學校受到限制的一些做法,可以同家長籤合同,要求家長配合學校管理學生,比如監督完成家庭作業。

以與KIPP(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組織聯辦的特許學校爲例。多數KIPP聯盟的學校都採用延長在校時間,週六上課,假期補課3周的辦法增加學生的在校學習時間。學校學生還會配有校服,會統一印上標語:“努力學習,做個好人”。學校在課程設計和標準上也採用統一方法,以此來提高效率和質量。

全世界都羨慕並學習中國的應試教育

美國“特許學校”中身穿統一校服的小學生。

而由於對少數族裔學生課業成績提高明顯,美國政界多數人都推崇特許學校,很多州都不爲特許學校設定數量限制,截止2009年,美國已經有41個州和哥倫比亞特區允許開設“特許學校”。而到2011年,僅在華盛頓特區,公立學校的學生就有多達四成換成就讀特許學校。

特許學校只是美國重振壓力教育和提高學生成績的一面,而這些舉措都有民意支持

面對特許學校和私立學校的競爭,根據全美教育統計中心的數據,在2010至2011學年,全美各地的學區共有1069所傳統公立學校關閉。特許學校和私立學校的嚴格也倒逼公立學校以更嚴格的措施管束學生的學業。爲了能夠提高學生成績,公立學校也可以說“無所不用其極”。比如針對逃學的學生,在德州的達拉斯,爲了促進學生上學並取得文憑,學校甚至會使用全球定位系統定位逃學學生,並配備專門的輔導員跟蹤逃學學生。

還需補充的是,特許學校並不等同於私立學校,由於針對的多是經濟能力不夠強的少數族裔學生且有政府撥款,所以收費比較低廉。而收取昂貴學費的私立學校的課業負擔還會較“特許學校”和公立學校更甚。私立學校往往師資充足,需要家長承擔費用的實驗設備、相關學術活動和課外活動也更多,所以學生的課程安排往往更緊,作業也更多。

而在這一系列的促進學生學習的舉措背後,是美國主流社會強大的民意。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多次國情諮文中都提及過中國教育,在2011年年初的國情諮文中,還明顯意有所指的提到,“(中國人)對子女的教育開始得更早、用的時間也更長,並且更強調數學和科學……”在同年,英文版《華爾街日報》對近2萬名讀者進行調查的結果也顯示,在嚴格的東方教育和鼓勵性的西式教育之間,高達62.5%的讀者認爲前者對孩子更有利。而持中立態度和贊同西方鼓勵式教育的人合計纔不到38%。

越來越嚴峻的競爭,使得各國都開始重視“高壓應試教育” 日本政府公開反對無壓力教育,正着手增加作業、恢復“六天上學制”

實際上,全球化所帶來的危機感並不僅僅體現在中美之間。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就是“無壓力教育”的反對者,重振日本教育也是他當選首相後施政的一個重點。日本文部科學省甚至在醞釀恢復六天的學校課程,並增加作業。在日本的高中流行一種說法:“四當五落”,意思是一天只睡四個小時就能考上大學(當:考上),要是睡五個小時,就要“落榜”了。

此外,根據OECD的數據顯示,在日本,私人在教育上的投入是OECD國家平均數的兩倍。有將近30%的學生上私立學校。許多日本父母還爲他們的孩子註冊日本人稱爲學習塾(juku)的考試輔導專門學校,幫助他們準備多年後纔會參加的進入私立初中、公立或私立高中的入學考試。學習塾提供課後學習,有時則是週六全天,教授數學、科學、英語、日語以及社會科學。雖然教學方式不一,但所有的課程都涉及大量的背誦和應試技巧。

不僅日本和美國,在新加坡、印度、英國和中國香港也都是如此。根據不久前《紐約時報》的報道,由於香港人對幫助孩子應對考試的“私立補習班”的追捧,在香港一些知名的補習老師待遇就像“天王巨星”。這些補習天王甚至擁有其自己的音樂錄影帶、Facebook粉絲網頁以及文件袋和便利貼這類衍生產品。而根據香港媒體的報道,一些家教年收入可達1000多萬港幣,約合130萬美元。

全世界都羨慕並學習中國的應試教育

香港的優秀補習教師的待遇猶如“天王巨星”。各國普及“高壓應試教育”背後還有對教育的嶄新認識中國的“高壓教育”並非一無是處,相反學生水平在權威評估中名列前茅

根據世界經合組織(OECD)的一項權威的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這項計劃通過對全球範圍內接近完成基礎教育的15歲學生進行評估,測試學生們能否掌握參與社會所需要的知識與技能,每三年一次。根據其2010年的調查結果,首次參加評估的上海15歲在校生,在閱讀素養、數學素養和科學素養全部三項評價中,全部排在首位。這一評估結果不僅讓歐美多家媒體驚呼“意外”,並開始追蹤分析上海及亞洲教育的成功經驗。

而對比本國學生在測評中中游的表現,美國聯邦教育部部長阿爾尼·鄧肯表示,這是一個對美國式教育的“警示”.

而很多研究也表明了“常識”的不準確:高壓教育並不會扼殺能力和創造性

很多人反對應試教育的理由就是認爲應試教育會培養出“高分低能”和沒有“創造性”的學生,並常常以此對比中美教育的差距。而前文已經提到了,在美國,真正出色的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的課業並不輕鬆,而高等教育階段更是十分辛苦。除此之外,一系列的研究也十分清晰的證明了“嚴厲甚至枯燥的教育不會扼殺創造力,相反,通過這些教育積累的知識是創造性得以出現的前提。”

心理學家K·安德斯·埃裏克森(K· Anders Ericsson)進行的研究表明,要成爲某方面真正的專家需要大約一萬小時的學習和實踐,來自他同一研究的結論還顯示:真正的專家需要老師給出“建設性的、甚至是令人痛苦的反饋”。他對諸多領域中──從小提琴演奏到外科手術、電腦編程再到國際象棋──數一數二的從業者進行了研究評估。結果發現,所有這些佼佼者“專門挑選了那些不易動情的導師,這些老師將對他們提出批評和挑戰,並促使他們的表現更上一層樓。”

而對於高壓教育和創造力的關係,天普大學(Temple University) 心理學教授羅伯特·W·韋斯伯格(Robert W.·Weisberg)的研究表明,事實與通常認爲的“死記硬背的高壓教育或工作扼殺創造力”的結論相反。韋斯伯格教授通過對包括托馬斯·愛迪生(Thomas Edison)、弗蘭克·勞埃德·賴特(Frank Lloyd Wright)與畢加索(Picasso)在內的創新天才進行研究,結果發現大多數創新巨匠學習和工作都極其努力,他們一步一個腳印,循序漸進地努力收穫成功。這些成就(在外人看來)似乎是突發的靈感與重大的突破,但其實並不是。

所以中國學生的創造力不足,或許不是因爲高壓應試教育。和教育、考試綁定在一起的一些“其它東西”——比如反智主義的“愚化教育”等,也許纔是中國學生創造力不足的原因。而中國人整體的創造力不足,其實主要取決於社會體制而不是教育體制。中國人創造力的不足,畢業後在社會中受到的負面影響應該遠遠大於在學校裏受到的影響,這個看看最近公佈的一個課題研究榜單就可見一斑了。

不能因噎廢食,基礎教育獲得的知識是創新的根基

再看一個日本的例子。日本文部省曾在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基礎教育改革中,模仿西方提出“寬鬆”學習,以期提高學生創新能力。但這些措施的效果並不明顯,甚至產生了負面效應,造成當時日本中小學生的“能力低下”,教育質量下降。據當時的民間機構調查顯示,日本三分之一的大學都必須對經歷“寬鬆”學習的大學新生進行高中數學、理科的補習。另據日本文部省稱,日本因不能正常進行授課而需進行補習或個別補習的大學幾乎佔半數。

創新能力是建立在現有所積累的基礎知識和思考方法之上的。而想要讓學生高效的獲取這些基礎知識無疑需要嚴格的教育

結語與我們慣常的印象不符,高壓應試教育在塑造人的能力方面有其獨到之處,所以各國纔開始向中國“取經”。當然中國的問題是過猶不及,高壓應試教育最大的負面作用是剝奪了孩子的童年和青春,正如一些人大附中畢業生對此的反思:我人生中最好的時候都浪費了,我在高中三年缺失的東西,使得最後考進名校的結果變得毫無意義。

https://opinion.m4.cn/2013-10/1213687.shtml?bsh_bid=297119216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