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議我市建立國家級智慧農業示範基地,以“與農民合作經營、不改變土地性質”爲原則,在基地產前、產中、產後全方位引入衛星遙感、5G通信、智能機械、生態農業、遠程監控、質量追溯爲內容的技術應用,以智能服務、生態農產品全產業鏈訂單式管理、旅遊、三產融合爲盈利模式,實現耕種作業精準化、基礎設施智能化和產業發展現代化示範。隨着國家土地流轉政策、5G通信、智能工業、衛星遙感、雲計算等現代科技進入成熟期,以“金融期貨+土地流轉”、“互聯網+農業”、“智能農機+農業”的智慧農業和農業現代化,是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大勢所趨。

社情民意

2018年中央經濟會議上,國家首次提出農業供給側改革,並將食品安全上升至國家戰略。隨着國家土地流轉政策、5G通信、智能工業、衛星遙感、雲計算等現代科技進入成熟期,以“金融期貨+土地流轉”、“互聯網+農業”、“智能農機+農業”的智慧農業和農業現代化,是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大勢所趨。發展智慧農業,對我市實現農業經濟增長方式創新轉型具有重要意義,但目前還存在一些問題

  • 一是缺少頂層設計和系統規劃。政府在“智慧農業”發展中的主導作用發揮不夠,政策和財政支持乏力。
  • 二是農業信息資源集成效用不足。各類農業生產管理、農產品電子商務、農村電子政務等應用系統缺乏統一標準,無法兼容,不能與國內、國際大量開放的農業數據庫等智能服務系統實現信息共享。農業信息採集、處理、交換和應用程度較低,可供分析決策參考的利用率不高。
  • 三是農業生產信息技術成熟度較低。科技成果轉化率較低,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不高。農業信息採集、自動化控制等方面技術種類和功能不全,精確度和靈敏度不高,利用物聯網、雲計算等技術發展現代農業的技術瓶頸有待突破。農業設施信息化和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進程相對緩慢,信息入戶率、計算機普及率還不能滿足“智慧農業”的發展需求。
  • 四是農業科技人員隊伍和農民整體素質不高。我市農業科技人員缺口大、結構不合理。農學、畜牧類等傳統產業人員比例較高,花卉苗木等新興產業人員比例較低。農民科技意識淡薄,對農戶的現代經營理念、信息化技術等知識更新和培訓力度不夠。
  • 五是“智慧農業”建設項目層次偏低。我市農業仍以小規模、經營分散的生產方式爲主,給物聯網和信息技術的應用造成很大困難,導致我市“智慧農業”發展規模上不去、層次偏低。

對此市民盟主委、市政協委員高巖提出如下建議:

0 1

一、 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提高“智慧農業”發展戰略地位

政府應強化對“智慧農業”發展的宏觀指導,以政策槓桿撬動效益農業。牽頭組織農業信息化主管單位和專家,制訂相關政策法規、標準和評價體系,明確發展重點、發展模式和發展階段等。強化投入保障,建立政府引導、科技支撐、企業運營的參與機制,將國家公益性補貼和市場化運作有效結合,完善多元投融資渠道機制。

0 2

二、 加強農業信息資源建設,完善資源數據庫

完善涉農部門及涉農信息的交流共享機制,有效整合各類網站資源,以及土壤分析、灌溉監測、作物個體生長監控等涉農系統,加強本地農業信息的採集、加工和整理,建立涵蓋文字、數據、圖像、視頻等內容的農村公共信息資源數據庫,形成多部門聯動、一站式服務模式。利用大型電子商務公司以及雲計算,構建農產品多元化信息與交易平臺,提高市場信息的及時性和全面性,擴大農產品網絡交易能力。

0 3

三、 建設國家級智慧農業土地金融中心

以土地流轉、土地金融服務爲項目核心,同中糧集團、大連商品期貨交易所和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合作,將大連商品期貨交易所的水稻、紅小豆等品種糧食期貨平臺引入我市。以黑龍江省優勢農產品期貨交易平臺爲基礎,結合土地流轉、農業信貸、保險、融資租賃、物聯網、區塊鏈等現代智慧農業金融服務,建立哈爾濱市國家級智慧農業土地金融中心,打造黑龍江省土地流轉和優勢農產品金融服務中心。

0 4

四、 建立國家級智慧農業示範基地

建議我市建立國家級智慧農業示範基地,以“與農民合作經營、不改變土地性質”爲原則,在基地產前、產中、產後全方位引入衛星遙感、5G通信、智能機械、生態農業、遠程監控、質量追溯爲內容的技術應用,以智能服務、生態農產品全產業鏈訂單式管理、旅遊、三產融合爲盈利模式,實現耕種作業精準化、基礎設施智能化和產業發展現代化示範。

0 5

五、 建設國家級智慧農業產學研一體化基地

在智慧農業產業示範園區內,以“中非國際智慧農業研究院(面向非洲廣闊土地輸出農業技術人才)、智慧農業培訓中心、智慧農業創新創業中心、智慧農業產業孵化中心”等爲建設項目,引入國際國內智慧農業專家和人才,建設國家級智慧農業產學研一體化基地,爲智慧農業長遠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來源:市政協提案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