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跌跌撞撞到今天

只奉行过一条道理

“早点找到自己。”

-

赤木

【全长3600字,读完此文约需8分钟】

/01

北漂第四年,我的年收入达到了百万。

看到银行收入的明细显示时,21岁的我还并不明白在传统观念里这到底意味着什么。

尝试在百度上搜索“年薪百万”,检索出的关联意象分别为:

“精英” “高管” “1%”

但这些词汇和我的距离,在我看来依旧是模糊不清的。

不是名校毕业生,也没有BAT大厂的履历,家乡在西北边陲,家境普通,我没有出生就拥有的资本,没有聚光灯的瞩目,也没有一只蜘蛛赋予我的超能力。

如果人生有什么高光时刻,我依旧认为是在小学课堂上讨论“最想成为的人”的那个瞬间——我想成为一个作家。

小孩子的誓言大多都没有经过考虑但又野心满满,他不懂得计算梦想的成本,只有一腔的热情。

成为一个作家,或许对于老师和家长来说,只是一个政治正确的答案,但于我而言,它是从此以后被挂在心尖上的一件事。

写作是我找到的属于自己的与世界沟通的方式。我一次一次的投稿,有选上的,也有落选的,是那种被认可的快乐支撑我从屡投不中到成为一个可以稳定供稿的作者,作为一个除了一腔热血什么都没有的愣头青,我就这样从传统杂志一路写到新媒体平台,还幸运的收获了一些喜欢我的读者。

来北京是我人生迄今为止最庆幸自己做下的一个决定。

那年我17岁,高考结束后的第三天,我揣着写稿攒下的三千块钱,瞒着父母,孤身来到举目无亲的北京。

飞机降落的时候滑行了很久,我望着偌大的机场,期待着自己与这座城市能够发生些什么。

拖着装着我全部家当的小行李箱,我住进临时落脚的青旅——一个挤着6张床铺的小房间里。

留给每个人的活动范围都很小,睡觉时有人磨牙打呼的声音我听得一清二楚。我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找工作上,每天第一个起床,最后一个回去,一天7.8个小时的找工作时间将近一半都耗费在路上,不好意思在地铁里吃饭,午饭就在路边敷衍两口。

北京的地铁至今是我的噩梦。

赶上上下班高峰期时,甚至需要排队两三次才能被拥挤的人群推上地铁,炎热的夏季烘烤着每一个人焦灼的情绪,转化成难以形容的汗臭味在车厢里弥漫。只有换乘的时候才有片刻可以呼吸的空间,逃离前胸贴着后背的局促。

最终年纪最小最没优势的我成为了同房间里第一个找到工作的人,为了脱离挤地铁的噩梦,也为了更方便上下班,我选择把北京的第一个房子安置在离公司十分钟脚程的小区。

小区很破旧,但对那时的我来说算是终于拥有了在北京的一小块私有领地,我一直为这样好的地段得意洋洋——直到中介敲坏我门锁的那一天。

我的房间是从别人手里转租来的,当时租期快满了,中介需要带着之后的租客来看房,有一天工作日几次联系我未果,为了不耽误自己赚钱,他直接砸开了我的门锁。而我下班后看着狼藉的门把手,满心都是无处伸冤的委屈和安全感被彻底粉碎的余悸。

北漂生活,焦虑是常客。

来北京的第一年,我差点被巨增的生活成本压垮。

房租、水电、交通之外,能留给一日三餐的预算少的可怜。我跟同事很少有工作之外的联系,但我却成为了公司外卖群的群主,每天等着抢手气最佳的大红包。周末,为了节约开支,也因为不想再在地铁里拥挤,我最主要的休息方式是窝在十平米的卧室里刷微博。

单是生存已经耗尽了我全部的力气。

因为没有娱乐活动,所有的空闲时间都被我排满工作。或许得益于此,我用较快的时间完成了职场升级,从普通的执行岗升级成小团队的leader。我越来越独立,也更加野心勃勃。

在我能够独立承担生活之后,我又开始思考,下一步我要去哪里?

我渴望更迅猛的进步,在我的职场天花板逐渐显现的时候,是要继续趋于稳定的工作还是抛下一切去做一个全职博主探索自我成长的边界?

我开始面对取舍。

愈发蓬勃的野心带给我的,是长久持续的与成长的无法和解。

我一边不甘心被世故洗掉作为小孩子的优待和照顾,一边不断从社会汲取个人成长的养分,我在幼稚和成熟之间徘徊了很久,孰好孰坏时至今日也不算是透彻明白。

只是在经过了残酷而漫长的成长之后,我接纳了自己滚烫的野心和赤裸的欲望,也释怀了许多失去和得到。

/02

在北京生活开始的第二年,我找到了自己的答案——做博主吧。

我依旧有无法安置的旺盛表达欲,我依旧在渴望被认可,我不愿让9岁时信誓旦旦要成为一个作家的承诺变成妄言。

我拥有的每一次侥幸都是用超过一百分的努力才抓到的机会,即使在我抓住它们的过程中姿态并不好看。

博主的身份无疑让我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我不再是一个小职员,而是新媒体市场里一块漂流的个体,不再局限于一方天地,它让我有机会开始奔跑,有机会站在一条前置的起跑线上和更优秀的人对话。

我鲜少体验到“年少有为”的幻境。每次我自以为可能足够优秀的时候,都会被身边与我同龄又比我优秀的比比皆是的样本当头棒喝。

有人年纪轻轻创业项目受到资本青睐,估值千万;有人才华横溢原创内容深得用户喜爱,粉丝以千万计;有人无甚背景却硬是靠个人能力在清北藤校遍地走的风投行业有声有色;有人无门无路家境普通却靠自己的钻研在电商行业风生水起。

他们所处行业不尽相同,却有一些共通的特点:比如大都起步于微末,承蒙互联网时代的加持,自己又足够努力,抓住了人生中为数不多的几次命运馈赠的机会,比如他们的目标足够明确,人生规划足够清晰,比如他们都有野心,不耻于谈钱,更不耻于谈梦想。

在京的第二年,也是我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一年。

全职博主让我有了一定的积蓄,也让我向家人证明了,我可以在北京独自生活,你们大可不必过于担心。

上班时没有办法自由安排时间,几次父母提出要来北京看我的想法,都遭到了我委婉的拖延。那年我换了自己的新住所,一个在东四环的一居室,我把妈妈接到了北京,她也第一次接触到了我在北京的生活。

妈妈来北京的那两周,我过得并不轻松。

她还没习惯我变成一个独立的大人,而我也没有找到如何以一个成年人的身份与她相处的办法。那两周,我们的沟通时间大部分在医院里——趁着来北京,我带她去医院检查了身体。

当我看到体检报告诉我母亲有一些辛劳造成的隐疾的时候,我才真切的意识到,真的没有人会预告你意外哪一天会降临。

摆在我面前的,是赡养长辈、供养家庭、抚养后代的责任,我们这代人势必要面对更激烈的资源竞争、更严峻的生存挑战,更迅速的社会变革,作为独生子女的95一代,这些担子或许要比以往和以后任何世代都沉重许多。

这些曾经离我很远的词汇变成具象的压力突然在我面前展开,我不能无视它。

它是一个我平常不愿提及的隐形炸弹,我知道终有一天我将直面它

来北京的第二年,是我成长最迅速的一年。我渴望更用力的生长,渴望更强的能力担起更大的责任。我彻底丢掉了大不了回家的心思,北漂是一条不能回头的路,我们除了会爱上这座城市的宽厚和包容,也寄希望于这座钢铁丛林可以把自己打磨成更坚硬的强者。

于是我做出了第二次职场转型的决定。在见过更多优秀的人之后,在发现自己需要努力追赶父母老去速度的时候,在我对博主这个职业逐渐得心应手的时候,我开始尝试从台前转向幕后,做起商业经纪人的角色。

来北京的第三年,我决定要征服一些更高的山峰。

我想接触到这个行业生态里的每一面。也正好是在那时,我很好的一位朋友邀请我参与她的项目操盘整个公司的商业化,具备制作头部内容经验的我转型之后果然产生了一些积极的化学反应。她是我职业生涯中非常重要的贵人。在成立公司之后,无论是思维模式还是行业认知都开始飞速迭代,我成长的速度开始以日为周期更新。

从自媒体到新媒体,从博主到经纪人,从台前到幕后,从创作到创业,我的人生像被拨快了分针的钟表似的飞速跑了四年。横向参考的话,行业里当然多的是比我更厉害的人物。但纵向对比,从前的我早就被彻底从骨子里打破重组。

/03

我自然是相信幸运的,但我也同样相信努力的意义。

我横冲直撞走到今天,一路风风火火想到就要做到,坚信一条关于人生的公理:

选择很重要,可是当你确认方向没有问题的时候,要抵达成功的唯一途径是努力。

我绕了很远的路才意识到不应该为物质的一时得失斤斤计较,应该为思维的迭代、认知的成长欢欣鼓舞。

我又开始追问自己,为什么要再一次走出舒适圈?

丢下一切从零开始,All in创业的理由是什么?

我觉得我找到的答案是,我迫不及待的,希望在未来人生的黄金年代里,拥有一份带给我更大成就感的事业。

归根到底,创业本身是一件很性感的事。

选择创业,铸就之于本我之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我为自己选择的宿命。

我突然发现这一刻做好决定的我,与十三年前决定当作家的我,五年前决定做自媒体的我,四年前决定来北京的我,没有任何区别。

于是在我来到北京的第四年,我成为了一个创业者。

大到战略方向小到每一笔账目的支出,从团队的整体规划到独自去带领每一个人。

创业和大部分人想象中走上人生巅峰不同,更多时候它带给你的是焦头烂额。

之于信念,它或许与许多人生海海、波谲云诡的意像有关,

之于生活,它又显得一地鸡毛,坎坷处处,稀松平常。

你要一个人撑起一个团队,甚至在最开始的时候,你一个人就是一个团队。

一旦选择了创业,你必须永远在路上。

/04

时至今日,我奉行且为之骄傲的唯一道理就是

“尽量早的找到自己。是你真心的喜欢、渴求的梦想和人生的目标构成了你。”

你或许曾被原生家庭困扰而自卑;可能你从来不是周围最优秀的那个人;也许你向来没有成为佼佼者的自信和底气

可是以往种种都只能是构成现在这样的你的理由,绝不该成为放任自己继续庸碌的借口。

你要打破枷锁,从这些泥潭里挣脱出来,你要使劲跑,抛下那些龃龉和黑暗,跑到有光的地方为止。

人生鲜有真正的错对。

既知此生难周全,不如放胆。

北漂四年,我选择丢下一切开始创业。

那你呢?

“人生只此一次,贪婪有何不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