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猶如登山,只有不懈地攀登才能獲得攻頂時的滿足,即使過程時而緩慢,時而痛苦。

身處VUCA時代,面對未知、變化與強競爭時,經常會看到三種人——放棄者、紮營者與攀登者,三者面對生活、工作、關係及變化的不同方式,最終決定了登頂的結果。

對號入座易,突破自我難,所有的改變發生在深刻的自我認知後。“逆商”,也就是面對逆境時的反應是種能力,且有達成的路徑和方法,想即可達。

爲什麼有的組織在競爭中發展壯大,而其他組織則轟然崩塌?

爲什麼有些企業家能戰勝難以克服的困境,而有些企業家卻放棄了?

爲什麼那麼多天賦過人或高智商的人遠遠未發揮出自己的潛能?

人的一生大多在逆境中度過的,當我們遭遇各種困境、失敗和挫折時,逆商(Adversity Quotient,簡稱AQ)的高低將起到決定性的作用。逆商表示挫折承受力的指標,反映的是人們面對逆境和挫折時的心理狀態和應變能力。在智商和情商都跟別人相差不大的情況下,決定成敗關鍵因素就是逆商。

你是高逆商者抑或低逆商者?《逆商》作者發現,面對逆境,通常可分爲三類人:放棄者、紮營者與攀登者,他們對工作、生活、變化有截然不同的反應,因此在生活中享受到的成功和喜悅的程度也不同。在人生的大山面前,你是哪種人?

攀登:人類的核心動力

登頂前不要估量山有多高。登頂後你就知道這山是多麼的矮小。

——達格·哈馬含爾德

我們人類與生俱來就具有向上攀登的核心動力。攀登,既不是以蓮花座的姿勢有條不紊地唱唸着經文飄入雲端;也不是在企業中獲得擢升,在山上買房或積累財富。雖說這些可能都是人們在攀登過程中獲得的獎賞,但我這裏所說的是最具廣泛意義上的攀登——無論目的爲何,都在生活中不斷推動自己的目標向前。

不管攀登是爲了贏得市場份額、獲得更好的成績、改善人際關係、把事情做得更好、完成一項學業、養育優秀的孩子、與上帝靠得更近,還是爲了在這個星球上短暫停留的期間做出有意義的貢獻,這一動力都是極爲重要的。成功人士會始終如一地、動力十足地去奮鬥、前進,去實現目標和成就夢想。

人類攀登的核心動力體現了我們本能地與時間賽跑,在我們所擁有的短暫時間內儘可能地完成更多的使命(書面的或隱含的)。無論你是否擁有正式的目標宣言,你都會感覺到這種動力的存在。如果你不相信,那不妨看看那些奇蹟般戰勝癌症或死裏逃生的人所經歷的事情。他們會迅速重新評估生命和“真正重要的事”,通常會帶來其行爲上的深刻轉變。這些人將新獲得的能量投入到生活中的重要事情上,也就是與他們的目標息息相關的事情上。

另外,攀登不只是個人行爲,每個組織和團隊都想走得更遠。可見,企業所實施的全面質量優化、促進增長、調整組織架構、重組業務流程、挖掘多元人力的潛能、縮短週期時間、消除浪費和加強創新等舉措,都是爲了攀登一座有雪崩危險、氣候條件惡劣、暗藏冰隙裂口的山峯。

如果人人都擁有攀登這一核心動力,那麼爲什麼我們並沒有看到山頂上擠滿了登頂者而山腳下空無一人呢?爲什麼實際情況與此完全相反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要分析一下在登山過程中遇到的三類人。這三類人對於攀登有截然不同的反應,因此他們在生活中享受到的成功和喜悅程度也不同。我們很容易在組織中、在交往對象中、在高中同學聚會上、在孩子的學校裏、在新聞裏——在各行各業裏辨識這些人。

攀登過程中的三類人

——放棄者、紮營者、攀登者

1 放棄者

毫無疑問,很多人會選擇退出、逃避、變卦或放棄,他們是放棄者。他們放棄攀登,拒絕山峯給予的機遇,無視、掩藏或拋棄人類向上攀登的核心動力以及隨之而來的許多生命饋贈。

2 紮營者

第二類人是紮營者。這些人只能走那麼遠,然後就說:“我最多就能走(或想走)這麼遠了。”他們不想登山了,於是就停下來,找到一個平穩舒適的高地,躲開逆境。他們決定在那裏度過餘生。

與放棄者不同,紮營者至少還接受了攀登的挑戰,並獲得了一席之地。他們的旅途可能很輕鬆,或是他們犧牲了很多,或者也爲之拼搏過。他們完成的這部分攀登過程可能在一些人眼中就算是“成功”了,就算取得了最終的勝利。這是對於成功的常見誤解,認爲成功是一個特定的終點而不是一段旅程。雖然紮營者可能成功抵達營地,但若不繼續攀登就無法保持既有的成功。攀登的意義在於終生的自我成長和進步。

3 攀登者

我把終生努力攀登的人稱爲攀登者。無論背景如何,不管優勢或劣勢、厄運或好運,他們一直在攀登。他們是登山的勁量兔子(Encrgizer Bunnies)。攀登者認爲,凡事皆有可能,從不允許年齡、性別、種族、身心疾病或其他任何因素阻擋攀登的道路。

去奮鬥,去追求,去發現,不要放棄。

——丁尼生

放棄者、紮營者和攀登者的生活方式

很顯然,放棄者過的是妥協讓步的生活。他們放棄了自己的夢想,並選擇了他們眼中更爲平坦和輕鬆的道路。當然,說來諷刺,隨着生命慢慢流逝,放棄者遭受的痛苦會比當初試圖通過停止攀登來回避的痛苦要深刻得多。無疑,他們回首慘淡一生的時候會極其痛苦。這就是放棄者的命運。

在所有傷感的語言或文字中,最傷感的是:“原本可能做到!”

——約翰·格林裏夫·惠蒂爾

於是,放棄者常常覺得苦澀、沮喪、情感麻木。否則他們可能就會發瘋、挫敗,憤怒地攻擊周圍世界,憎恨那些攀登的人。放棄者通常會嚴重濫用物質。不管是依賴酒精、毒品或是沉溺於無聊的電視節目,他們都是想尋求致幻、麻木的逃避之法。

《要事第一》(First Things First)一書的作者史蒂芬·柯維(Stephen Covey)、羅傑·梅里爾(Roger Merill)和麗貝卡·梅里爾(Rebeca Merill)闡述了高效能人士是如何利用時間的——他們通常是把時間用在重要(也就是與目標有關)卻不緊急的事情上。低效能人士則沉溺於無意義卻吸引人的浪費時間之事。這些人往往都是放棄者。放棄者有意或無意地逃避登山並且忽視自己在生活中的全部潛能。

不必等到生命終結你就能知道,最害怕死亡的是那些知道自己從未真正活過的人。

啊!到生命終結時才意識到自己從未活過。

——亨利·大衛·梭羅

與放棄者一樣,紮營者也過着妥協讓步的生活。兩者的區別在於程度。他們厭倦登山了,於是就說:“這樣已經夠好了。”渾然不知自己會爲此付出代價。紮營者以爲可以維持現狀,而且爲此就不去做可能做到的事。他們或許對這樁看似合算的買賣相當滿意。他們普遍認爲,停下來享受自己的勞動果實是合情合理的,或者說得更準確一些,是停下來享受已完成的那部分攀登過程帶來的美景和舒適。

支起營帳後,紮營者常常會努力用物質填滿帳篷,儘可能過得舒適些。紮營者用盡精力和資源來把營地變得舒適,於是放棄了合理運用這些精力和資源可能帶來的進步。

我們從未聽過有人將成功定義爲舒適,但是看到很多人確實是這樣想的,好像這是他們的終極目標一樣。這些人就是紮營者。紮營者打造出一個“舒適的監獄”——這個地方太安逸了,讓人不敢冒險離開。在這裏,生活不能呈現所有可能的狀態,只是足夠好而已。我見過太多的紮營者,而且在我擔任顧問的組織裏常能見到這樣舒適的監獄。紮營者工作體面,待遇優厚。然而,他們充滿活力、學習力、成長力和創造力的時期早已飄然遠去。他們的生活顯得很輕鬆,他們知道該期待什麼,痛苦的時光早已逝去,唯一的煩惱就是痛苦地發現自己的很多夢想未能實現便消散了,而且也會擔心因周邊持續不斷的變化會對營地產生威脅。

紮營者易於滿足。他們覺得夠好就行了,不願繼續奮鬥。按照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的需求層次理論(見圖1-3),紮營者成功實現了自己的基本需求——食物、水、安全、住所甚至是歸屬感。他們已邁過山腳。紮營則表示他們犧牲掉了馬斯洛需求層次的最頂層——自我實現,也就是放棄登頂——從而堅守他們所擁有的。於是,紮營者會在很大程度上被舒適和恐懼所驅動。他們擔心會失去營地,他們尋求安逸的小營地所給予的舒適。

在這三類人中,只有攀登者沒有虛度人生。他們對於自己所做的事情懷有強烈的使命感和熱情。他們知道如何體驗喜悅,把喜悅看作登山過程中收穫的禮物和獎賞。攀登者知道峯頂可能難以到達,因此從未忘記旅途帶來的力量比終點更重要。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攀登者知道,很多獎賞是以長期益處的形式呈現,而現在邁出的每一小步都會促成很大的進步。攀登者欣然接受無法避免的挑戰。

托馬斯·愛迪生(Thomas Edison)花了20多年、做了50000多次試驗才發明出一種輕巧、持久、高效、可用作獨立電源的電池。有人對此表示不解:“愛迪生先生,您失敗了50000次。是什麼讓您認爲自己會得出結果呢?”愛迪生答道:“結果?哎呀!我已經得出很多結果啦。我知道了有50000種東西是不適合的!”愛迪生也是個攀登者,他揭示了堅持的真義。

攀登者通常對強於自己的事物懷有強烈的信仰。當令人生畏的巨峯赫然顯現,當前進的希望遭受阻礙,這一信仰便支撐着他們。就算別人悲觀地認爲某條路肯定行不通,攀登者卻堅信,有志者事竟成。我相信萊特兄弟肯定對此也有話要說。

與珠峯上的貝克·威瑟斯一樣,攀登者也是執着、頑強、堅韌的。他們堅持不懈地攀登,遇到令人生畏的懸崖或死路時就改變路線;深感疲憊而無力邁步時就審視內心,然後決意前進。攀登者的字典裏沒有“放棄”一詞。他們足夠成熟和明智,知道有時需要以退爲進。攀登過程中自然會有挫折。於是,攀登者以真正的勇氣和自律來面對生活中的困難。

雪山的攀登者

攀登者也是人。他們有時會對登山感到厭煩,也會產生疑問、感到孤獨、覺得受傷。他們可能會質疑自己的努力。有時候,你會看到他們跟紮營者混在一起,但攀登者在那裏是爲了重振精神、恢復體能,然後繼續攀登,而紮營者則是留在那裏。對於攀登者而言,營地是驛站;對於紮營者而言,營地是家園。

放棄者、紮營者和攀登者的工作狀態

放棄者顯然是得過且過。他們胸無大志、不思進取、能力平平。他們鮮活冒險,不會創新(躲避巨大挑戰時除外)。放棄者很少用心工作,在任何組織中都是累贅。

紮營者畢竟攀登了一段距離,因此與放棄者不同,還是有一定的主動性、積極性和拼勁的。他們會努力維持現狀,完成所要求做到的事情。業績不好就會被開除,大多數紮營者不會明知故犯。這是身爲紮營者需要處理的一件非常困難且代價高的事情。要是你知道有人做到了,那麼此人可能沒有發揮出實力,只是盡力確保自己不被開除而已。然而,當令這個時代,業務能力和完美程度決定一切,各組織都爭創“一流”,如果成員不盡力,就算不會危及組織的存亡,也會有損最終的成果。績效好這一基準證明紮營者得以留用,卻讓努力做到最好的有遠見者感到挫敗。

紮營者能夠展現出適當的創造力,也會稍微冒險一搏,但通常他們都謹慎行事,只在危害極小的領域中展現創意和冒險精神。顯然,紮營就不會產生信仰上的大轉變,也不會帶來巨大變化。在這個時代,對大多數組織而言,打破常規的思維已由奢侈品變成一項生存技能,紮營者傾向於墨守成規,就算不會致命,也要付出很大的代價。

一個人在某個地方紮營太久,會對他的身心造成什麼影響呢?影響是衰退。紮營時間越長,衰退越多。漸漸地,紮營者喪失了攀登的能力。而在衰退的過程中,他們日益感受到那些攀登者帶來的威脅。紮營者可能也會失去優勢,愈加緩慢和虛弱,於是他們的績效會越來越差。隨着時間的推移,他們意識到一個嚴酷的事實,那就是由於停滯不前,他們最終一敗塗地。

與紮營者和放棄者不同,攀登者欣然接受挑戰,時刻保持緊迫感。他們自我激勵,自我驅動,努力活出生命的極致。攀登者行動力極強,總想着把事情辦成。

攀登者致力於自我成長和終身學習,這一點類似於日本的改善(Kaizcn)機制,即持續不斷地改進,許多組織採用了這一機制。攀登者不會爲了頭銜或職位就停下,他們會不斷尋找新的路子來實現成長、做出貢獻。

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

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致力於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來幫助那些過得比自己不幸的人。大多數總統卸任後就會選擇隱退,但他的選擇有所不同。他在1980年的總統大選中慘敗給羅納德·里根,之後便與羅莎琳繼續通過卡特中心來踐行幫助他人的使命:抗擊非洲的疾病;監督第三世界國家的爭議性選舉;爲無家可歸者建房子並在全球進行和平談判。很多人認爲,吉米·卡特現在的影響力比他擔任美國領導人時的要大。他之所以能擁有這樣大的影響力,是因爲他不斷攀登,不斷學習、成長。他本可選擇放棄或紮營。他到達的地方比大多數人所渴望的要高,但他的攀登之旅會一直持續到生命終結之日。儘管吉米·卡特在政治上失利了,但他仍是個攀登者。

攀登者在工作時心懷願景。他們通常很有感召力,因此成爲優秀的領導者。印度的精神領袖莫罕達斯·甘地在推翻英國統治時並沒有正式的權力,是他對於公正和自由的永恆追求讓他成爲全民族的抗議領袖。他對於攀登的熱愛繼續激勵着全世界的人們。攀登者總是想辦法把事情辦成。

放棄者、紮營者和攀登者如何應對變化

與高管們談及變化這一主題或是查看同樣話題的數據統計時,總是能暴露出很多問題。最近我跟一位高管會面,他任職於一家業務遍及全球的半導體制造企業。我的這位客戶抱怨說:“每當我們想要引入一項新的變革,基本上就能預料到,不管是什麼變革,大概20%的人會積極參與,60%的人會被安逸和恐懼驅動,採取‘觀望’態度,剩下的20%會立刻拒絕變革,完全不管變革會帶來什麼。”一般來說,這些人都是放棄者。面對變革,他們表現出典型的戰逃反應。放棄者會拒絕變革並蓄意阻礙變革成功,或者主動繞開變革。

猶豫不決的那60%是紮營者。因爲他們是被安逸和恐懼驅動的,因此他們的變革能力有限,尤其不願做大的改變。他們可能會贊成對營地進行一些改良(如給電腦升級),但是久而久之,他們可能會消極或積極抵抗更大的轉變(如調整組織架構)。爲了維持來之不易的舒適以及對他們世界的可預測性,紮營者會認真工作。這比繼續攀登容易得多。紮營者集體表現出來的所有小心翼翼,足以讓重大的變革流產。

最好的情況是:紮營者不熱心參與重大變革。他們可能會歡迎甚至是推進那些可以接受的變革,只要這些變革沒有動搖他們目前的舒適生活就行。最壞的情況是:紮營者發現,來之不易的現狀受到真真切切的威脅,於是就極力阻止組織的變革。

變革有時促使紮營者重拾攀登的喜悅。儘管困難重重,堅定而專注的紮營者會再次進行攀登。

攀登者就算不會主動發起變革也最有可能欣然接受之。他們藉助變革帶來的挑戰成長起來,並歡迎一切可以使之向前走、向上衝的機會。其實,攀登者通常是我們可以指望促成變革的人。攀登者知道,在山上,變化是不可避免的事實。住在高地區域的人們最愛說的一句跟天氣有關的話是:“如果你不喜歡這個天氣,眨眨眼,天氣就變了。”若無法適應和利用變化,將摧毀一個人攀登的能力。攀登者總是能借助變革成長起來。

看到這裏,你屬於哪類人,你期望自己是哪類人應該已經瞭然於心。對號入座易,突破自我難,所有的改變發生在深刻的自我認知後,逆商是一種能力,更有方法和路徑達成,想即可達!

作者:保羅·史託茲

來源:《逆商》

出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書摘:俞渢怡

導言:俞渢怡

編輯:木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