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宏觀上說,社會的進步總會處於交互的行進中,有早有晚,有疾有緩,而與此同時更重的是,每個人也都存在不可或知的下個階段會是怎樣的擔心。因此, “不成功”的人也不是絕對的存在和不可改變,因爲他們只是處在克服困難的起步期,而隨着社會利好條件的積累,都會進入高速換擋期。

原標題:不管“前浪”還是“後浪”,都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文/馬進彪

最近,視頻《後浪》在引發刷屏的同時,也招來不少爭議,其中“弱小的人才習慣嘲諷與否定,內心強大的人從不吝嗇讚美與鼓勵”。反對者指出:社會正是在不斷否定和推翻前人中,纔有所進步,所謂的“讚美”和“鼓勵”可能反而是無用的雞湯。也有人表示,《後浪》所描繪的,不過是物質條件最優越的年輕人處境:他們跳傘、玩Cosplay、喜歡漢服、攝影和潛水,而更多的人還在苦苦爲生存掙扎。(****5月5日)

本質上講,《後浪》所表達的是一種生活方式,而這種生活方式的存續,需要實實在在的經濟基礎作爲前提條件。但對於每個社會成員來說,並不一定能夠同時走進這個令人羨慕人生階段。他們有的出發很早,但還在路上跋涉着,而有人出發很晚,卻先人一步地到達了自己想要的境界。而也正是存在着這樣的差異,也才構成了羨慕與被羨慕的理由。

有成功,就會有“不成功”,但這兩者並不對立,因爲成功只可以理解爲實現了眼前的目標,但更新更高起點也隨即形成,而這就可以理解爲另一次全新的啓程。其根本的普遍認知在於,人的需要既有眼前的也有長遠的,既有物質的也有精神的,既有已知的也有未知的,一切都在於條件的形成。因此,基於人的需要是多元化彼此交互的動態指數,所以,也就沒不存在絕對意義上的成功狀態和範例。

宏觀上說,社會的進步總會處於交互的行進中,有早有晚,有疾有緩,而與此同時更重的是,每個人也都存在不可或知的下個階段會是怎樣的擔心。從多年來大尺度時間軸新聞報道可以發現,當初的成功者因爲某些原因現狀並不如從前,甚至不如當初所謂的“不成功”者,如果翻一下十年來的財富榜就會看到,不管誰怎樣成功,其實都僅是一個階段的過往而已。

但也正是有着這樣“你剛唱罷我登場”的交錯感和時間差,才使社會進步生髮了源源不斷的驅動力。從一定意義上說,財富榜上的推陳出新,本身就是社會發展進步的必然,因爲它顯現的是一種現代社會的本質力量:即階層固化的反作用力,在一個社會的發展進步中,不可能存在固化的階層,不管是什麼樣的社會精英,都不可避免地面臨着被超越,而這也是社會自然力量的必然傾向和趨勢。

因此, “不成功”的人也不是絕對的存在和不可改變,因爲他們只是處在克服困難的起步期,而隨着社會利好條件的積累,都會進入高速換擋期。換言之,成功與所謂的“不成功”,其實只是在不同的時段上和不同的經緯度上看月亮圓缺的暫時性結果而已,而社會的公平在於,每個人的機會都是均等的,區別僅在於個體的發力時段和出征角度。

有意思的是,在《後浪》發佈後不久,B站就有用戶自發地上傳了視頻《前浪》,用來調侃在朋友圈激情轉發《後浪》的前輩們。而這也屬於正常現象,只是他們看月亮的經緯度在轉變,當然,其中也透露出了活力社會中必有的“不服氣”心態。然而,這種“不服氣”的調侃,本身就是社會不間斷進步的鮮活力量,只有一代人對一代人的不服氣,社會才能在發展進步中保有根本動力。

你的春天不一定與別人的春天同時到來,但只要根植大地,每個人的春天都一定會有。隨着國家社會利好條件的不斷積累和更加開源和開放,屬於你的春天一個都不會少。因此,不管是對《後浪》的點贊,還是對《前浪》的調侃,其實都是人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個性化體現,和不加作做的回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