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之前跟朋友聊工作,他憂傷地表示,一個人只要過了35歲,就很容易就進入職場的瓶頸期,觸碰到職業的天花板——現代人在職場中,即便再有能力,達到一定級別之後,晉升的空間也有可能變得越來越小,從而在不同的階段遇上自身發展的困局,即遇到了職場天花板。建議職場人士:與其去想“天花板”是不是在級別上限制了你,不如想一想在工作內容上是否還有向縱深發展的拓展空間。

原標題:對不起,我們不招35歲以上的“前浪”!

五四青年節當天,B站《後浪》火了。

看着刷屏的朋友圈,確實能感受到正在演講的前浪對後浪的鼓舞,轉發朋友圈的前浪們,是不是要表明自己跟得上時代,與後浪沒有脫節。

在朋友圈疑惑自己是前浪還是後浪的人,當你疑惑了,你其實已經落後於時代,至少在懷疑自己是否已經開始淪爲前浪了,少了一點進取的銳氣。

前段時間網絡出現一張叫“互聯網普適性職業生涯”的圖:

圖自網絡

雖然只是一個調侃的段子,卻也給“35歲以上職場人去哪兒”這個問題提供了一些答案。

對於職場人,兩條線橫豎我們是繞不過去的:

一條是年齡生死線,也就是被社會默認的“35歲”,另一條是職級天花板,你的未來出路在哪裏?

之前跟朋友聊工作,他憂傷地表示,一個人只要過了35歲,就很容易就進入職場的瓶頸期,觸碰到職業的天花板——現代人在職場中,即便再有能力,達到一定級別之後,晉升的空間也有可能變得越來越小,從而在不同的階段遇上自身發展的困局,即遇到了職場天花板。最早這個詞來自英文的“glassceiling”,玻璃天花板。

在職場中,有太多的人一路狂奔,努力向上。但跑着跑着,奔着奔着,卻突然發現前面已然是方向全無,沒有道路。就如抬頭向上,卻總是被天花板碰得生痛。於是,源於天花板的疼痛就產生了……坦誠地說,升職、加薪固然是職場上不能不追求的東西,但“天花板”所擋住的更本質的,其實是對個人自身能力的提升、眼界的開拓以及工作內容往更高層次上的發展。

不可否認,外界有很多天花板,但外界的東西不是我們能控制的。當我們想要去突破這些障礙的時候,你要意識到唯一能控制的就是你自己。

建議職場人士:與其去想“天花板”是不是在級別上限制了你,不如想一想在工作內容上是否還有向縱深發展的拓展空間。

35歲到40歲的精英最易遭遇

會遭遇職場天花板的那類人羣,工作經驗很豐富,工作能力也得到了相當程度的認可,職位和薪酬在待遇上也有了一定的回報。固守現狀並非絕對不能接受,但如果有較嚴格的自我要求,或者有較激進的職業理想,想要更進一步,獲得更大的事業發展卻也具有相當的難度。

雖然說職場上的每一個層級都會遇到晉升的壁壘——三個前臺小妹,也只有一個能升成祕書文員。但不可否認的是,越往高層發展,人羣的組成就越趨向於精英化,能發揮的空間相對越小,競爭的壓力也就更大。很多時候,中層以上的職位提升,並不完全取決於一個人的工作能力,還取決於各種方方面面的機會和關係。而大多數行政構架都是金字塔式的,能夠得到提升機會的永遠是少數人。

因此,最容易遭遇玻璃天花板的人羣當屬35歲到40歲,在公司擔任總經理、總監這類職位的人羣。這個年齡的人,生活基本都安定下來了,如果再重新找一個機會的話,機會成本特別大,所以對於選擇就會感到猶豫。

職場生活不進則退

但不管是基層員工、還是中層幹部,每個人在職場裏都努力奮鬥,希望能攀上事業的高峯。可是,當我們走到某個位置的時候就難以再往上走,這個位置被喻爲“職場天花板”。

什麼情況下會出現職場天花板?當一個人感覺工作失去了前進的動力和激情,自己創業又顧慮重重的時候,就碰到了天花板。碰到了天花板,通常的反應會出現消極工作的態度。

小王剛剛進一家公司的時候,工作狀態是非常積極的,如果工作需要,隨時可以加班和出差。可是工作三年之後,他感覺自己變了,出差往往是以出差爲名,旅遊爲實;以前忙起來沒時間概念,現在公司規定5點半下班,多一秒鐘他都不在公司裏待著;甚至還不關心自己的工作業績,只要情況基本穩定,在這個標準上做多做少都無所謂了。

這對於職場人來說,是一種很可怕的現象。很有可能在天花板下,進入職場“安樂死”的後果,職場生活不進則退,不努力創造條件升職或發展自己,一味滿足於現在的生活,混日子,混時間。有一天,職場人就會發現,除了工齡較長外,找不到更突出的優點。而且,手頭的這份工作,新人們花點時間與精力就可以取代,所以,這樣一定會“被淘汰”。

當你面對“職場天花板”的時候,你該怎麼辦呢?

此時就需要搞清兩個問題:

首先,你的職業規劃夠清晰、夠戰略高度嗎?今天你管1個項目,理想是明天管10個項目,那麼你設立的只是一個量變的職業規劃;如果有人今天管理10個項目,可他設定的目標是明天管理3到5個資深人士,其中一個就是你,那麼他很快就能爲你鑲上一塊透明天花板,任你管到10個項目也還是隻能在下面游泳。

再者,你的職業定位是主動成因,還是被動成因?很多職場新人在初涉職場伊始,都沉迷於“工作輕鬆、高薪高福利“的追求中,直到周圍同齡的同學朋友陸續升職,纔開始迫於壓力制定職業目標,這種成因多半是不健康的。

充實自我打破“天花板”

職場專家表示,職場是個競技場,它不會成爲你的溫室,再優越的條件,再多人的羨慕,也要意識到這裏是職場,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總有人想往上爬,總有人會因利益而奮進。職場天花板是自己安放上去的,身處職場,不進則退。學習決定你的高度,你的高度決定天花板的高度,工作中沒有一成不變的定律,你要學會改變自己來適應職場的變化,也要學會不停地充實自己,改變你的職場狀況。

明確學習目的:興趣和能力需求能夠恰好吻合的概率並不是太高,所以千萬不要有僥倖心理。學習對職場人而言也是職業成本,在學習中,應該樹立一個原則:不要不勞而獲,沒有回報的學習是無意義的。這也就是說,千萬不能跟着興趣去學習。事先有意識、有目的地去學是利,而有興趣地去學是弊。這就要求自己具備結果心態,也就是學會了這個東西,我們可以做什麼,能夠給生活帶來怎樣的變化,而不是不問後果,盲目跟着興趣走。

在工作中學習:千萬不要讓自己成爲熟練工,這是個變化的年代,形勢在變,公司在變。很多職場人感覺自己已經取得了部分的成功,但發展是無止境的,唯有不斷錘鍊自己,再加上對自己職業生涯的精細規劃,方能積聚能量,向職場最高峯邁進。最重要的是要適應變化,並且研究工作的可改進之處。跟客戶首次打交道須察言觀色、隨機應變,工作沒成效趕緊總結教訓變換方法。要學會變換思路。

不做“雜工”:找準職場方向

有人經常做“雜工”,這類人也是經常觸碰天花板的人,總是在某個公司做一些“打雜”的活兒,久而久之,不只在一個公司裏面打雜,而是不停地轉行,更換多種職業,最後卻發現自己無論在其中哪一行都不具備優勢,無競爭力,自己最後只能“打雜”。

其實,這類職場人的每次轉行都可以找出很多“現實所迫”的因素,或者是爲家庭“犧牲”,或者是因地域問題,或者是變化跟不上計劃……如果敢面對現實,這些因素很有可能都是藉口,大部分是一種“在職厭職”的情緒,看不到行業的前景,工作也沒有深入,所以才瞄準陌生的行業,在從事新行業之後,又開始重蹈在先前行業上的覆轍。

寫在最後:

當你覺得自己遭遇了職業的天花板,請試着向內看,是能力不行,還是優勢無用武之地?是自己不夠自信,還是內心過於恐懼而不敢行動?

外界會有很多聲音,但真正會影響到我們的,還是我們自己選擇聽到的聲音和做出的反應。

不管是職場價值,還是職場關係,說到底,可控的從來都只有你自己。而外界所謂的問題,年紀大了,性別歧視,時運不濟,遇到小人,最終的解決之道都是在自己身上下功夫。

你把自己修好了,你的世界就會煥然一新,因爲你看它的眼光不一樣了。

感謝閱讀,歡迎關注【徐說MBA】,謝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