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二年,高太后去世了,孟皇后也就逐渐失势。张邦昌的大楚伪政权随之结束,孟皇后停止垂帘听政,改称隆佑太后。

  01

  中国古代的后妃中,既有像武则天这样具有非凡的才智和治国才能,又心狠手辣工于心计,集褒贬与于一身的人,也有一些能审时度势,见解不凡,很有政治才干的女性。

  北宋末期的元祐孟皇后就是这样一个传奇人物。

  孟皇后是宋朝第七位皇帝宋哲宗赵煦的第一任皇后。

  这个皇后的一生中,竟然经历了二次被废黜,又两度重新被立,还有两次在动荡的局势下被迫垂帘听政,在历史上确实离奇罕见。

  宋哲宗赵煦是宋神宗的儿子,他即位时才10岁,由他的奶奶、太皇太后高正仪垂帘听政。

  高太后为人刚强决断,被后人誉为女中尧舜。她对于为孙子挑选皇后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想如同皇室惯用的做法,选择富贵的外戚之女,认为这些过惯优渥生活的女孩太娇惯了,不容易做到明事理有作为。

  她曾经对赵煦表示过:选择有内助之功的贤后,不是小事情。

  赵煦长大后,高太后多次与朝中大臣商讨为他选后之事。

  为此,专门挑选了一百多个普通官宦家庭的女孩入宫,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和观察,选中了20岁的孟家之女作为宋哲宗赵煦的皇后。

  孟皇后是洺州(邯郸)人,出身于一个低级官僚家庭。

  她的祖父孟元当过眉州防御使、马军都虞候,只是一名从五品的武官。

  几个月后,高太后下谕:“孟氏女子内能执妇礼,宜正位中宫。”将孟氏正式册立为皇后。

  可是赵煦内心并不愿意接受祖母为他安排的婚事,他对于这个比自己年长4岁的皇后并不喜欢,他宠爱的是容貌俏丽的婕妤刘清菁。

  02

  第二年,高太后去世了,孟皇后也就逐渐失势。

  深受宋哲宗喜欢的刘婕妤原本就与孟皇后不和,一直觊觎着正宫的位置。

  刘婕妤倚仗受到皇帝盛宠,不仅明目张胆地争宠妒斗,骄横跋扈地不把皇后看在眼里,还设下诡计栽赃陷害孟皇后。

  此时,恰逢孟皇后的女儿福庆公主患病,多方求治却没有效果,不久竟至不治身亡了。

  孟皇后悲痛欲绝,她的养母等人在后宫做法事为她祈福。

  这事情被刘婕妤得知,便与内侍勾结,向哲宗诬告说皇后在宫中行巫术,诅咒哲宗。

  自古以来,历代帝王都十分痛恨巫蛊之术。

  宋哲宗听后大怒,下令严查。孟皇后身边诸多宫女和太监被严刑逼问,屈打成招。

  哲宗下诏废去孟氏的皇后之位,将她发配到后宫中安置被废妃嫔的瑶华宫当了女道士,也就是打入冷宫了。

  这一年孟皇后才24岁。

  孟皇后被贬废,其实也可算是朝廷党争的结果。

  宋神宗时期,北宋朝堂形成了以王安石和司马光为代表的新旧两派,相互争斗激烈。

  高太后支持的是旧党,而宋哲宗却倾向于新党,他亲政后,重新任用了新党人物章惇。

  章惇早就与高太后在政见上势不两立,对于高太后所立的孟皇后自然也是必欲除之。

  于是与刘婕妤一伙狼狈为奸,相互勾结,最终导致孟皇后被废。

  就在孟皇后在瑶华宫伴随孤灯残烛打发光阴的时候,刘婕妤被进位为贤妃。

  在生下了皇太子赵茂后,如愿以偿成了皇后。

  可是好景不长,不久赵茂竟然病死。

  第二年,年仅24岁的宋哲宗也因病去世了。

  03

  宋哲宗英年早逝,只好由他的弟弟端王赵佶继承皇位,也就是宋徽宗。

  徽宗即位后,下诏恢复了孟氏的身份,尊为元佑皇后,这个决定得到了朝野上下的拥护。

  对于刘清菁,徽宗尊她为元符皇后,过了一年,又尊为太后。

  两个太后照理应该相安无事了,可是刘清菁见孟皇后重新复位,却很不甘心,处心积虑地与内侍郝随再次密谋,设法废黜孟皇后。

  郝随再与奸相蔡京合谋,让人上书宋徽宗,说“叔无复嫂之礼”,徽宗恢复孟皇后的位置,不符合叔嫂之间应有的礼法,是违背传统礼法规矩的,这样会产生不利于皇室的流言蜚语,要求宋徽宗再度将孟皇后废黜掉。

  无可奈何的宋徽宗只好听从了这些人的怂恿,下了废后诏书。

  孟皇后离开瑶华宫不到两年,就再次被安置到那里去入道,这一待就是24年之久。

  而那个好斗的刘清菁下场也是可悲。

  她依旧不守本分,因为干预朝政激起群臣的不满,上书徽宗要求废去她的尊位。刘清菁感到众怒难犯,35岁时自缢而死。

  1126年,瑶华宫突然失火,孟氏搬到延宁宫居住。

  不久延宁宫又发生了火灾,孟氏死里逃生后住到了相国寺前的一座民宅中。

  没想到,这场变故却让她因祸得福,逃却了一场灭顶之灾。

  04

  1125年,金军分东、西两路南下攻宋。

  东路金兵攻占燕京,渡过黄河,南下汴京(开封)。

  宋徽宗见势危急,禅位给太子赵桓,也就是宋钦宗。

  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金兵东路军围困了汴京城。

  宋钦宗与大臣商议,打算再次恢复孟氏的后位,尊她为元佑太后,可是诏书还没有来得及下,汴京城就被金兵攻破了。

  宋钦宗亲往金兵军营议和,随即被金军扣押拘禁。

  第二年,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以及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被押解至北上去金国。

  六宫之中凡是有位号的都被金军掳走,遭到金人惨无人道的蹂躏侮辱。

  而孟皇后因为被废,而且又没有居住在宫中,所以才幸免遇难。

  靖康之难后,金国强立宋朝大臣张邦昌为“伪楚”皇帝。

  张邦昌自称,建立大楚国只是权宜之计,自己并非背叛大宋。

  金军退兵之后,张邦昌将孟皇后迎进延福宫,尊她为皇太后,请她垂帘听政。

  经历过两次废立,过了近30年凄凉的女道人生活的孟皇后,竟然以54岁的高龄,在局势动荡,国家危难之时进入了权力的中心。

  汴京沦陷时,康王赵构因为出外招兵而免于靖康之难。

  孟皇后垂帘听政后,得知赵构在济州,立即秘密派人持信前去劝说他称帝,并诏告天下。

  21岁的赵构在河南商丘登基,是为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张邦昌的大楚伪政权随之结束,孟皇后停止垂帘听政,改称隆佑太后。

  金国得知赵构即位的消息,再次南下攻打。

  开始赵构起用了力主抗金的李纲为宰相,不久便与一帮奸佞宠臣赶走李纲,丢弃中原,从商丘逃到扬州。

  05

  南宋朝廷才安生一年,金兵又南下奔袭。

  赵构慌忙渡江,经过镇江逃往杭州。在逃亡过程中,南宋内部还发生了一场刀光血影的“苗刘之变”。

  将领苗傅和刘正彦利用军士对朝政的不满,发动兵变,密谋杀掉了护驾有功,受到宋高宗信任的将军王渊和百余名宦官,并且逼迫宋高宗退位,由年仅3岁的皇太子赵旉继承皇位。

  叛军还软硬兼施,胁迫孟太后垂帘听政。

  再次被推到风口浪尖的孟太后,此时却十分沉着镇定,她决定直接出城去安抚叛军,大臣们都认为此举太危险,担心叛军会挟持太后。

  孟太后却毫无畏惧地来到叛军面前,她一面曲意逢迎叛军,答应让宋高宗退位,对苗傅等人“曲加慰抚”。

  一面派人设计将被苗刘二人扣押在军中的韩世忠妻子梁红玉救出来,召见她了解叛军详情。

  然后密令她前往嘉兴去找韩世忠,火速发兵勤王。

  不久,韩世忠、刘光世和张浚等率领勤王军从平江府出发,水陆并进,一举攻破杭州北边的临平,再夺取武林门小堰坝。

  很快便平定了苗傅等人的叛乱。

  苗傅和刘正彦逃跑途中在福建先后被擒获,押解到建康被处死。

  这年4月宋高宗复位,孟太后立即撤帘还政。

  在这次事变中,孟太后临危不乱,处变不惊,表现出非凡的智慧和勇气。

  如同她在处置张邦昌伪楚政权时,能够机警理智地掌控大局一样,孟太后的作为稳定了建立不久的南宋的局势。

  孟太后两次垂帘听政,总共时间不到两个月,可是在这短暂的当政过程中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南宋的历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此后的几年里,因为南宋朝廷风雨飘摇,孟太后一直在浙江和江西一带流亡。

  直到韩世忠的黄天荡之役后,南宋政权逐渐稳定,与金国形成对峙的局面。宋高宗立即派人到赣州去接回孟太后。

  据说,宋高宗赵构对他的这个伯母十分孝敬。

  孟太后生病的时候,宋高宗朝夕不离左右,整夜衣不解带,关心有加。

  1131年,孟太后58岁时去世。

  她作为一个经历动荡乱世的后妃,能够得以寿终正寝,也属不易。

  她为中国历史留下一段巾帼不让须眉的传奇故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