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赵匡胤、赵光义等人的陵寝在河南巩义,除宋仁宗永昭陵得到重建外,其他皇帝陵不是在田野里,就是在道路旁。陵寝竣工了,接下来要把皇帝的棺椁葬入皇堂,这又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你想呀,天子葬礼,属于国葬,每一个步骤,都要慎之又慎,符合礼仪规范,这时就需要礼仪方面的专家进行研究。

秦汉,唐宋,元明清,是中国历史上比较辉煌的时代,随着时间流逝,它们都已经灰飞烟灭,给后人留下一座座皇陵。在这些陵寝中,运气最好的非元朝莫属,因为没有人知道它们的确切位置,想盗墓?根本无从下手;其次是明朝和清朝的,因为离当代比较近,地面建筑相对完好,朱明王朝除了倒霉的万历皇帝,其他地宫都安然无恙;清朝被盗的多一些,东陵几乎全部沦陷,西陵稍好,只有光绪的崇陵被发掘了;最有名气的应该是秦始皇陵,位于骊山脚下,拥有世界奇迹之一兵马俑,每年吸引无数流量。最惨的是汉朝和宋朝的,地面建筑荡然无存,地宫被历朝历代盗墓贼光顾了几十遍,尤其是北宋皇陵,人们看到了,都不敢相信这是皇家墓地。 

赵匡胤、赵光义等人的陵寝在河南巩义,除宋仁宗永昭陵得到重建外,其他皇帝陵不是在田野里,就是在道路旁。远远望去,只见一个不大不小的土堆,前面横七竖八摆着几十个石像生,有的大半个身子埋在土里,就露一个头;有的缺胳膊断腿,身上全是岁月的痕迹。如果把封土前的石像生都给搬走,不知道的还以为就是个普通土堆,根本不会往皇陵这方面想。假如赵匡胤等人复活,看到这番景象,估计会泪流满面,然后豁达地说:"拉倒吧,朕的大宋都亡了!" 

完整的结构 

假如时光倒流一千年,土堆就不叫土堆了,叫"陵台",共有三层,每层都是正方形的;陵台下方是摆放皇帝棺椁的地宫,叫"皇堂",这是整座陵寝最核心的部分。别说在陵台前种地、施农家肥,普通人根本没有机会靠近这片区域。因为赵家人以帝陵为核心,划了一片广大的区域,都是属于陵寝的,无关人员不能涉足、耕种、樵采,否则治罪,皇陵的附属土地叫做"兆域","好兆头"的"兆",一个很吉祥的名字。绍圣四年,太史上奏宋哲宗,请求把宋神宗永裕陵兆域的1300多座平民坟墓全部迁出。哲宗皇帝就质问他:迁坟会不会骚扰百姓?如果对百姓没有太大影响,可以将它们迁出,但要给一定数量的补偿。永裕陵建造前,那些坟墓就已经在那里了。陵寝常常会占用民田,带来经济纠纷。 

陵台周围,建有神墙、角阙,起到保护作用,连墙的名字都这么高大上,官家真是有心了。神墙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开一座门,石像生整齐有序地摆放在南神门外,个个都是艺术精品,代表北宋时期我国的雕刻水平,因为是石头,笨重、质地坚硬,不像木结构建筑那么容易被破坏,千年之后它们仍然可以守护在主人身边。石像生的南端是鹊台和乳台,现在只剩下地基,如果想看实物,可以去宋仁宗的永昭陵。宋朝陵寝分为上宫、下宫两部分,前面提到的都是上宫的,像大型的朝拜、祭奠通常在这里举行。下宫位于上宫的西北部,是墓主人灵魂起居的地方,比如永熙陵的下宫,宋太宗的画像、生前穿过的衣物被供奉在那里,工作人员像往常一样,每天进献食物给先帝享用。至道三年,宋真宗还特意安排五百名卫兵驻扎下宫,昼夜巡逻,保护先帝的"圣像"、遗物。 

上、下宫周围种满了松柏,四季常青。所以兆域也叫"柏域",上官、下宫也可称之为"柏城"。现在陵寝四周全是农田,没有密密麻麻的柏林,说明一千年来,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了照看这些柏树,官府安排了"护林员",他们都被免除赋税,称为"柏子户"。因为拥有特权,许多老百姓、有钱人争着抢着要当护林员。景祐四年七月,宋仁宗进行整顿,下令减少柏子户的数量,永安陵、永昌陵各留四十户,永定陵留五十户,松柏的数量是有限的,不需要太多人照料,否则国家的赋税不就少了嘛。 

为了超度先帝亡灵,赵家人还在兆域修建了寺庙。僧人每天诵经,给已故皇帝祈福。巩义宋陵一共有四座庙宇,分别是永昌禅院、永定禅院、昭孝禅院、宁神禅院,为什么要建四座呢?因为北宋皇陵彼此之间是有距离的,比如永安陵、永昌陵、永熙陵挨得近,造个永昌禅院,专门给三位先帝服务;宋真宗的永定陵和永安等三座陵墓不在一起,再修个永定禅院给他祈福。这些寺院勤勤恳恳,为赵家人服务,赵家人又怎会亏待他们,常常赏赐良田、财物,维持寺庙运转,每年还剃度僧人若干,因为会有老僧圆寂,青壮力量得补充进来,继续给先皇诵经。 

僧人去世以后,要被火化,骨灰安葬于墓塔之中,部分得道高僧会有塔铭,功能和墓志差不多,介绍墓主的生平事迹。昭孝禅院曾有一位辩证大师,他的塔铭被保存下来,向后人披露了昭孝禅院建造的起因:"神宗皇帝以孝治天下,凡世之所以奉先追远之事,靡不举焉。熙宁初,诏即永昭、永厚建浮图氏居,以修梵福。五年功毕,敕额曰昭孝禅院,御书其榜。"宋神宗为了给仁宗、英宗两位先帝祈福,建造了这座禅院,名字也是皇帝御赐御书的,说明地位崇高。墓主辩证大师在这里当了二十年住持,把禅院管理的井井有条,得到太皇太后的肯定,下面的僧人,也没有怨言。辩证大师去世于元祐六年十一月,俗寿七十有二。 

奢华的葬礼 

皇帝百年之后,难免寂寞,需要有人陪伴。在宋朝帝陵附近,分布有许多陪葬墓,总数超过了一千座。规格最高的是皇后陵,北宋总共才九位皇帝,一百六十七年的历史,其中有两位还被抓到了东北,可是巩义宋陵却埋葬了二十多位皇后。像宋太祖一个人,先后就册立过三位皇后,即贺皇后、王皇后、宋皇后,前两位在他登基之初便薨逝了,寿命都很短,陪葬在公公宋宣祖赵弘殷的永安陵附近。为什么没有和赵匡胤葬在一块?因为北宋皇帝生前是不修陵寝的,这和秦朝皇帝、汉朝皇帝、唐朝皇帝有很大区别,更奇葩的是他们驾崩之后,还必须在七个月左右的时间安葬完毕,否则老皇帝的灵魂无法进入太庙。 

假如皇后比皇帝早走一步,那就只能葬在上一任皇帝的陵寝附近,因为现任皇帝的陵寝在哪都不知道呢。王皇后死在乾德元年十二月,乾德二年葬于永安陵之北;宋皇后死在至道元年,太宗执政期间,此时太祖已去世多年,她就可以祔葬太祖永昌陵之北,由吏部侍郎李至撰写哀册文。北宋皇帝的陵寝和西汉皇帝的有点像,帝后同茔不同穴,在一个陵园,但分开安葬。汉高祖长陵,刘邦一个封土,吕后一个封土;汉景帝阳陵,刘启与王娡同样异穴而葬;但她们不像宋朝,女性家属会和公公葬在一起,往往是和丈夫或者儿子一起,比如薄太后与汉文帝。 

要在仅仅七个多月的时间,将如此浩大的工程落实完毕,实在是太难了,非常考验官府的财力、物力、人力。无论谁主持陵寝建造工作,都得压力山大,天天睡不着觉。从实际效果看,每位皇帝基本上都可以及时安葬,用时最快的是赵匡胤,从驾崩到牌位安放太庙,只用了5个多月,6个月都不到,因为赵匡胤生前就选好了皇堂的具体位置,替治丧官员免去一项重要工作。开宝九年,他在永安陵祭祀完父母,让侍卫拿来弓箭,亲自射出,弓箭落下的地方,就是他百年之后棺椁埋葬的位置。而且宋太祖是北宋第一任皇帝,陵寝修造方面,很多制度还不完善,建造起来就比较快;后代皇帝越来越奢华,越来越讲究,修起来就比较慢了。 

陵寝营建需要大量劳动力,官府常常安排囚犯和军队参与施工,有时候工期紧张,人手实在不够用了,还会征发附近的百姓。在物料方面,需要数额较大的木材、石料,说起来很轻松,实际上却是个苦差事,为什么呢?因为这些材料往往要从深山老林里获得,一千年前,条件那么差,有多危险不言而喻。据《永泰陵采石记》披露,给宋哲宗修建永泰陵时,共采集大小石头两万七千六百余块,比修建宋神宗永裕陵时多了五千二百七十二块。采石工作自二月十日开始,到五月十一日结束,历时三个月,使用兵丁、工匠九千七百四十四人。期间遇到的困难主要有两个,第一是环境恶劣,一千七百多人患病,山上的医疗条件又不好,有的人病死了,就扔在附近,没有时间入殓;第二是饮水困难,没有合适的水源,有的人活活渴死。采石工作结束后,附近居民常常反映,山里总传出奇怪的声音,"还我命来"之类的,应该是冤魂不散,官府赶紧请来和尚超度亡魂,请他们安息。在《二陵采石记》中,作者欣慰地说:"若匠若兵或死或亡,才二十有九人",给钦慈皇太后的陵寝采集石料,死了二十九个人,他们欢呼雀跃,当作功劳刻在石头上,用了个"才"字,才死了二十九个人,开心。为了让一个死人住的更舒服,官府又逼死更多的活人,在赵家人眼里,平民百姓就像蝼蚁一样,低贱的很。 

陵寝竣工了,接下来要把皇帝的棺椁葬入皇堂,这又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你想呀,天子葬礼,属于国葬,每一个步骤,都要慎之又慎,符合礼仪规范,这时就需要礼仪方面的专家进行研究;从开封到巩义,一百多里路,得有人送葬吧,车辆、人员都需要调拨、管理;半路上,经过的道路、桥梁,必须好好整修,保证大部队顺利通过;这么多皇亲国戚、工作人员、安保人员,伙食、住宿都要妥善安排,又是个艰巨的任务。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官家设置了山陵使、礼仪使、卤簿使、桥道顿递使几个岗位,专职负责。赵匡胤下葬的时候,负责安保、车马的人员就有三千五百多人;二十年后赵光义出殡,本来想安排一万八千多人给他送葬,后来想想太多了,陵园都站不下,干脆减半,九千四百多人;等到宋仁宗下葬的时候,一路负责安保的士兵,就多达四万六千多人。那队伍浩浩荡荡,绵延十几里路,一眼望不到头。为了把一个尸体放入皇堂,竟兴师动众,耗费这么多民脂民膏,这种国家怎么能好。 

靖康之变发生后,金兵入侵皇陵,大肆劫掠,盗取珍宝,连平民百姓的坟墓也不过放过。南宋朝廷派兵把金人赶走,可是撤退之后,金兵又会回来,采取更加疯狂的报复。有一个叫方庭硕的官员奉旨谒陵,发现列祖列宗的陵寝都被盗挖了,最惨的是宋哲宗,他的尸体被拉出来,扔在路边,惨不忍睹,方庭硕赶紧把衣物脱下,盖在先帝身上。回去以后,把情况报告给宋高宗,赵构为之动容。若干年后,高宗皇帝在市场里买到水晶,怎么看也不像民间之物,经官方人士权威鉴定,这是永泰陵的陪葬品。巩义皇陵里的东西,却在临安城的市场上叫卖,赵构再次悲痛欲绝。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