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軒,你好,我們這次網絡授課時間調整了,你還適應嗎?”初見王靜,她正在和學生進行視頻家訪,耐心詢問學生的學習和健康情況,並將它們詳細地記錄下來,這已經成爲疫情以來王靜每日的工作常態。

爲了讓學生們更好的居家學習,她還集合孩子和老師的實際需求,先後對網絡教學形式進行了5次調整,既緩解了孩子們的用眼疲勞,又達到良好的授課效果。

從教27年來,王靜就是這樣以校爲家,孜孜不倦播撒“家庭式”教育的溫暖,以愛爲犁,全心全意耕耘教育這片土地。

2014年,王靜在溫泉鎮擔任威海五中校長時,每次家長會只有不到40%的家長參加,短暫的會議中,還有不少家長陸續離開。究竟什麼原因造成的,細膩的王靜困惑起來。

一個簡單的調查,很快解開了她的困惑。全校252名新生中,只有4名學生的家長是專科以上學歷,其中3位還是本校教師。這一結果不但沒讓王靜失望,反而讓她有了主意。

“給咱學生的父母辦所‘大學’,讓家長跟孩子一起提升!”點子一出,一拍即合,“父母大學”很快籌備起來,還有了一句響亮的口號:父母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

說幹就幹。首堂課,參加的家長並不多。“學校處在城鄉結合部,70%的生源是外來務工子女,讓家長馬上轉變觀念不太可能。”面對困難,王靜依舊樂觀,從難到易才更有意義,契而不捨的努力終於見了成效。

“課沒白聽,以後不能打罵了,對孩子要有同理心。”“我家孩子現在愛和我聊天了!”……一傳十,十傳百,家長們口口相傳,口號越喊越響,“父母大學”的“規模”越來越大,家校關係越來越和諧,王靜和老師們幹勁兒更足了。

來到望海園中學任校長,王靜把升級版的“父母大學”也搬了進來。“每個月都邀請業內的教育專家來給家長講課,並且初一跟初二級部的授課內容也不同,真正做到父母跟孩子一起提升。”

讓她特別開心的是,升級版的“父母大學”效果更好了,家長報名率超過95%,只有懷孕或者不在身邊的家長沒有報名。

如果說,開辦“父母大學”是迫不得已的偶然,“導師制”則是胸有成竹的必然。

“課業對孩子很重要,但更要關注他們的心理成長。”讓導師成爲學生們校園裏的“爸爸媽媽”,伴隨他們度過四年的初中生活。目前,王靜就是14個學生的“媽媽”,平日裏除了關注他們的學習,她還格外關注學生的心理情感以及成長中遇到的一些困惑。

工作中嚴肅認真的女強人,面對孩子們永遠都是滿臉的笑容,在校園裏一起喫飯、讀書,一起勞動、聊心事,王靜說,每天跟這些孩子們相處,自己工作起來也是充滿了動力。

從教27年,王靜從一名普通的音樂老師成長到今天的望海園中學校長,角色在不斷轉變,但不變的是對學生的愛,她說,辦有溫度的教育,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教育方式,這就是自己對教育的那份初心。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陳乃彰)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