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共七大幕後珍聞)

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於1945年4月23日—6月11日在延安楊家嶺中央大禮堂召開,距今已整整75年了。這是一次承前啓後、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會。時隔75年,透過那些流傳下來的珍貴記憶,人們依然能觸摸到歷史的痕跡,一個又一個故事在其中蜿蜒展開……

會議召開時間多次延宕

中共六大是1928年6月在蘇聯首都莫斯科舉行。而七大卻到了1945年4月23日纔在延安召開,相隔了17年之久。相距這樣長的時間,是有其特殊的歷史原因的。

實際上,早在1931年1月的中共六屆四中全會上,就曾有過準備召開七大的動議。然而,隨着國民黨反動派發動的對中央蘇區的一次又一次的“圍剿”,七大的準備工作被迫中斷。

全面抗戰爆發後,1937年12月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通過了《關於召集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決議》併成立了七大籌備委員會,但由於諸多因素的干擾並未開展實際工作。

1938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再次開會,討論關於召開七大的有關事項。當年的11月,中共六屆六中全會通過了《關於召集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決議》。1939年6月和7月,中共中央書記處先後兩次向各地黨組織發出選舉七大代表的通知,並要求當年9月1日前確定代表人選。但由於國民黨反動派接連發動了兩次反共高潮,七大再次延宕。

1941年3月12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在當年的“五一節”召開七大。後因整風、大生產等運動再次推遲。1943年7月17日,中央書記處向中央政治局提出在8個月到9個月內召開七大的建議。8月1日又發出了《關於“七大”代表赴延安出席大會的指示》。後因中央政治局重新召開整風會議,已經啓動的會議進程再次中斷。直到1944年5月,整風運動基本結束時,七大才又提上議事日程。

1945年4月23日,具有歷史意義的中共七大終於開幕。

在自己建造的房子裏開黨代會

與七大開會的時間數度更改一樣,會議地點的確定也是反覆了多次。

中共中央最初考慮會議在陝北安塞縣舉行,那裏環境隱蔽且便於防空,是召開大型會議的理想之地。但有幾點不盡如人意之處:一是交通不便;二是離黨中央所在地延安較遠;三是那裏的生活物資比較缺乏,供應難以跟上。中央領導通過反覆權衡利弊,只好放棄了這一方案。

後來,經多方權衡,最終將七大會址選定在了延安楊家嶺。

禮堂的地基是原有的一座可容納三四百人的磚木結構、茅草覆頂的禮堂在遭受火災後留下的廢墟。會址確定後,李富春便請延安自然科學院的建築專家楊作材重新設計了建築方案。

除了當地的建築工人之外,中央機關以及部隊院校的很多幹部職工也參加了義務勞動。但當初人們並不知道這座建築是什麼用途,因爲開會一事是嚴格保密的。

楊家嶺中央大禮堂1941年開始修建,1942年完工。整個禮堂建築樸素大方、壯觀美麗,體現了中西合璧的設計風格——外觀是仿蘇聯式,內部是陝北窯洞式的石拱結構。禮堂可以容納上千人。修建這麼一座禮堂,在當時的延安,可稱得上“宏偉建築”了。這也是當年延安唯一的有木樑和木柱的大型建築物。因爲前六次黨代會都是在別人修建好的房子裏召開的,所以,朱德風趣地說,這是我們黨第一次在自己修建的房子裏召開代表大會。

“我們不要把犯過錯誤的人推出去”

選舉黨的第七屆中央委員會是七大的一項重要議程。經代表們充分醞釀和討論,會議選舉產生了新的中央委員會,其中包括王明等幾位犯了嚴重錯誤的同志。

高揚文作爲太嶽區的代表參加了這次會議。選舉中央委員會時,高揚文擔任計票員。投票後,一個身軀高大的人突然出現在計票員們面前,大家抬頭一看,原來是毛澤東來到了他們的工作現場。

毛澤東坐了下來,笑容滿面地問起每位候選人得票的情況。大家將已經計算出來的票數向毛澤東作了彙報。他很關心地詢問了洛甫(張聞天)與博古(秦邦憲)的得票情況,還特別問了王明得票多少。因爲票數還未統計完,計票員如實作了回答。

毛澤東沉思片刻後說:“最好能選上。”他又說:“‘七大’是一次團結的大會,犯了錯誤的人也有代表性……我們不要把犯過錯誤的人推出去,而要團結他們。犯了錯誤,改了就好。”然後,毛澤東平靜地坐在那裏,耐心等待着計票員們把選票統計完畢。當毛澤東看到博古、王明最終被選上中央委員時,臉上露出了笑容。

毛澤東爲什麼這樣關心博古,尤其是王明能否選上中央委員呢?毛澤東在作關於選舉方針的報告時解釋說:從黨的歷史經驗來看,對過去犯錯誤的同志不應一手推開,只要他們承認錯誤,並決心改正錯誤就行了。

用鏡頭記錄歷史瞬間

這次大會的規模之大、時間之長都是空前的,而爲大會攝影的任務就落在了延安八路軍總政治部電影團的肩上。爲了拍攝好這次會議,電影團負責人吳印鹹會前就趕到了會場,瞭解拍攝條件,反覆研究,確定拍攝辦法。

由於國民黨政府的經濟封鎖,那時膠片的來源在幾年前就已經斷絕了,吳印鹹一向節約,特意留有備用。大會期間,爲節約膠片,吳印鹹一再精打細算,做了仔細而周密的拍攝安排,每個重要的議程和會議瞬間,吳印鹹都沒有漏掉。

在拍攝作《論聯合政府》的政治報告的毛澤東時,吳印鹹既用攝影機又用照相機,多角度拍攝下毛澤東富有表現力的手勢和神情;在拍攝作《關於修改黨章的報告》的劉少奇時,吳印鹹從側面取像,將劉少奇身旁的一束鮮花納入照片中,使這幅簡單的人像攝影具有了藝術的美感;在拍攝作《論解放區戰場》軍事報告的朱德時,吳印鹹將朱老總置於畫面的左方,使主席臺上的領袖羣像巧妙地成爲照片的背景,不但突出了人物,而且顯示出了拍攝的事件背景;在拍攝作《論統一戰線》發言的周恩來時,吳印鹹大膽採用了仰拍的手法,畫面上部留出了大面積的空白,頂上一盞明亮的燈進了照片的左上角,使照片帶上了濃厚的象徵意義:中國人民的革命是在指路明燈——中國共產黨的照耀下前進的。

衆多照片中,七大全景的那張照片最費心思,也是流傳最廣的照片之一。這張全景照片,看起來好像是用廣角鏡頭拍攝的,其實,在當時的條件下,吳印鹹手中只有幾部老式相機,而且都是固定的標準鏡頭,根本不可能拍出如此寬闊的場景。於是吳印鹹就想了兩套方法:第一種方法是拍單幅的照片,第二種方法是用接片來對照片進行處理。後來進行照片對比,人們一致認爲還是接片的效果較好。

會間活動多彩多姿

爲了慶祝七大的召開,有些機關和部隊專門設計了一些紀念品,贈送給七大代表作爲留念。

在這些紀念品中,大家最爲珍視的當屬七大代表證。這是大會祕書處爲代表們專門製作的。代表證的尺寸只比火柴盒稍大。打開代表證,可以看到左邊印有代表證的編號,右邊印有代表的姓名、座位號及注意事項。

大會之前,延安上演了《甲申三百年祭》《李秀成之死》等話劇,還給代表們放映了《列寧在十月》《列寧在1918》等蘇聯電影。這些影片有的是譯製好的,沒譯製的就由蘇聯回來的同志當場做口頭翻譯。

6月10日,在大會結束的前一天晚上,全體代表觀看大型歌劇《白毛女》,會場的氣氛感人至深。

李昕哲 本文來源:學習時報 責任編輯:李昕哲_NA3169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