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裝備的國產化進程是各國在武器發展過程中都十分關注的問題,核心部件國產化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目前我國的絕大部分武器裝備都實現了國產化,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取得了令人驕傲的成績。然而,這一切都是建立在我國下定決心自主研製的基礎上,早在建國初期,我軍就因爲武器裝備的落後而飽受屈辱。

建國之初,當時我軍手裏的武器可謂是五花八門,既有抗日戰爭時期繳獲的日軍武器,也有解放戰爭期間的坦克大炮。國防工業尚未建立,又面臨複雜的國際環境,鑑於此情況,當務之急是向盟友採購一批武器裝備來暫時提高我軍戰鬥力,但是沒想到對方竟然拿着二手貨當新品出售,以次充好。

當時我軍手中的輕武器堪稱是萬國牌,幾乎涵蓋了所有主流武器種類,武器裝備繁雜且破損嚴重,既不利於後勤補給,也不利於正規化建設。於是,我軍於1950年開始向蘇俄提出武器採購的請求。然而,事實卻讓人寒心,比如1951年初,我軍採購的第一批1000挺蘇制重機槍交付。根據合同,我軍採購的應該是較爲先進的SG43式重機槍,但實際上收到的大多都是次品,有些甚至都是殘損品。

在這批重機槍裏,蘇方還塞入了上百挺已經淘汰的馬克西姆重機槍,這種重機槍極其笨重,根本不適合山地作戰。剩餘的倒是SG43式重機槍,只不過都是二手貨,有些膛線都磨平了,還有一部分在運輸過程中就已經損壞,根本不能使用。就是這樣一批武器,蘇芳竟然以新品高價出售給我軍。

​我方提出交涉後,蘇方竟然玩起了踢皮球的招數,將責任推卸到沿途的運輸部隊和遠東軍區的頭上,稱是他們在運輸過程中掉包了!不僅如此,後續採購的坦克、裝甲車等武器上,此類情況更是層出不窮,有些坦克是二戰時期的產品,稍作整理就賣給我們,做法實屬不地道。但無奈當時現狀就是如此,有研究者認爲,在建國初期,我們向蘇俄採購的裝備就不下16億美元,摺合今天是上千億人民幣,這其中就包括着大量的殘次品。如今,我國武器工業已經取得長足進步,過去的事再也不會、也再也不能發生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