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一項數據調查顯示,點外賣頻率越高的大學生,其自評身體和心理健康測量得分越差,抑鬱得分也越高.其實與其說點外賣的大學生抑鬱傾向更高,不如說執着於屏幕的他們忽視現實社交的意義.大學校園裏,這樣的情形並不少見:很多大學生喫飯不去食堂排隊,選擇點外賣,不與人交流,默默喫完一餐.事實上,喫飯是門檻最低的社交活動,長時間不跟人交流,溝通能力會退化,抑鬱的風險可能會增加.。一個點贊、一個評論,就可建立感情.喫外賣上網聊天比線下聚餐在時間成本和精力成本上都小了很多.比起現實社交,屏幕下的當代大學生雖然在溝通成本低的網絡社交中找到了羣體參與感和認同感,但這並不能妨礙他們從心底感受到孤獨.。

最近一項數據調查顯示,點外賣頻率越高的大學生,其自評身體和心理健康測量得分越差,抑鬱得分也越高.其實與其說點外賣的大學生抑鬱傾向更高,不如說執着於屏幕的他們忽視現實社交的意義.大學校園裏,這樣的情形並不少見:很多大學生喫飯不去食堂排隊,選擇點外賣,不與人交流,默默喫完一餐.事實上,喫飯是門檻最低的社交活動,長時間不跟人交流,溝通能力會退化,抑鬱的風險可能會增加.

況且,隨着互聯網的普及,現在的大學生更迷戀“屏社交”,一塊屏幕解決多樣生活需求,對於現實的社交需求漸漸淡化,對現實中的羣體認同漸漸減弱.一個微信羣,可以實時溝通;一個點贊、一個評論,就可建立感情.喫外賣上網聊天比線下聚餐在時間成本和精力成本上都小了很多.比起現實社交,屏幕下的當代大學生雖然在溝通成本低的網絡社交中找到了羣體參與感和認同感,但這並不能妨礙他們從心底感受到孤獨.

已有的研究已經證明,沉迷在網絡社交中的溝通,卻恐懼於現實社交中的聯繫,長此以往,自然會導致內心情緒悲觀化.這也是屏幕背後的青年一代所面臨的社交現狀.

當代大學生,個性、特點鮮明.豐富、優越的物質條件使得他們更加註重自我需求的滿足,更加註重個性化選擇.高頻點外賣,可能是追求多元的飲食口味,可能是對學校食堂並不滿意.他們敢於直面需求並以自己的方式解決,這說明,在選擇上,他們具有更多的主觀能動性.

故而,大學生的抑鬱傾向程度不是點外賣一個單項要素能決定的.但得看到,國內的抑鬱症患者中,大學生所佔比例正在逐年遞增.世界衛生組織曾指出,四分之一的中國大學生承認有過抑鬱症狀.由此,學校應該關注大學生高頻點外賣這種現象.(劉芳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