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欢迎来到建梅说事,清朝宰相曾国藩的成功学,源于他清醒的认知体系和智慧。今天小编来说一位清朝的大人物曾国藩。一百多年来,已经有无数权威人士进行了肯定或否定。曾国藩之了不起,在于其在盐碱地(晚清)上,竟然开荒成功。要不是清政府弃之不用(扶不起来的刘阿斗),差一点就拯救了清朝。他并不是一人单打独斗完成的(那不现实),而是集众人之力,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才得以实现。

历史上但凡有大成就者,都是如此。当时也是汇聚了大批国内外精英志士,发展起足以影响时局的力量,终于结束了延续千年的封建社会。曾国藩也一样,流传甚广的“晚清四大中兴名臣”有两个版本,共涉及6个人,其中5个人都属于湘军系统!组织的成就,是由一件一件“事”累积而成的,而“事”是由“人”完成的。曾国藩的成功,应归功于其“用人”,当时他的幕府,是规模最大,质量最高的。他评价自己一生最大的成就,就在识人用人上。

曾国藩之用人,他自己总结为四个方面:广收、慎用、勤教和严绳。曾国藩的另一面是他的经济生活。他每天都有坚持记账的习惯。他的出身成分是小地主,因为在闭塞乡山生活,家风淳朴,有一种奋斗向上的心气,吃苦、克勤克俭,百折不挠。支持曾家经济地位急剧上升的途径有三个:一是接受馈赠,二是借贷,三是调节民间纠纷获得的报酬。在当时,一个人进学中举、中进士后要四处拜客,可接受贺礼,收敛钱财。

四处拜客是拜亲戚、祖宗、乡亲店、官员。在道光年间,用大米计算汇率的话,0.01两白银可以买一斤大米,一斤大米约1.8元。折算后可得一两银子约等于180人民币。作为京官,需要准备预备钱,遵循拜客这一陋习,在当时别无选择,但在晚年,后来的曾国藩对于遵循这一陋习颇为后悔,因为他学做圣人,有一番脱胎换骨。虽然曾国藩仕途顺利,但是生活状况很窘迫。借款和哭穷是他在翰林院中经济生活的主旋律。

曾经连自己的仆人都看不起他,最关键的是他当官后都无法周济自己的亲戚。他的年收入约124两白银,但是花销极大,一年赤字近200两。他的支出主要有房租、添丁进口、社交应酬、买衣服、交通费、自养马车、文化消费。而且曾国藩为人仗义,经常借钱给朋友。后而开办一文化馆,可挪用会馆资金缓解燃眉之急。作为一个理学家,他的快乐在于与欲望为敌,用常人难以忍受的艰苦来彰显意志的强大。他学做圣人,发誓一生不靠升官发财。

曾经想借祖父生日多收份子钱,这并不能证明其贪婪,只能证明清朝财政制度的扭曲。京官初期打下的理学基础是他一生保持理智的关键。在当时,“得差”是赚到大笔银子的好差事。他得到过一次去四川监考的机会,回来之后家里经济状况明显得到改善。他是一个非典型类的清官,和光同尘,善于与不合理的现状妥协。湘家的经济状况在道光二十八年的到改善不仅是因为他得差后给家里寄去800两,还因为弟弟曾国潢生财有道。

本文由建梅说事原创,想在历史的长河中获取心灵的感悟,就请关注建梅说事吧!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