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代的國家郵政系統又叫做“驛傳”或者“郵驛”,是古代政府爲了傳遞文書、接待使客、轉運物資而設立的通信和交通組織,官辦官管官用,也就如我們在影視資料上看到的一般,古代供傳遞軍事情報的官員途中驛站食宿、換馬。到清代,由於軍機處的設立,文書傳遞的速度被提高到一晝夜600裏甚至是800裏,咸豐、同治時期,由於戰火不斷,軍情緊急,就出現了“紅旗報捷”,一旦前方打了勝仗,就立刻以800裏的速度飛遞,沿途驛站秣馬以待,一聽到鈴聲就立刻飛身上馬,馳往下一站。

隨着網購的發展,快遞逐漸成爲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東西。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物流”思想源遠深長,雖然古代所謂“物流”與今天物流概念相差甚大,但就從字面而言,卻有了“物”的有效流動。

古時物流發展

最初爲什麼會出現物流呢?

由於不同地區風物有極大不同,爲了平衡國內不同地區的物產,豐富的物流手段應運而生。在當時,農副產品和經濟作物大範圍流動,是佔古代主要地位的物流活動。

最早的物流出現在4000多年前,夏商時代,物流體現在“捎”,當時的“快遞員”通過幫忙帶東西、捎信、傳話等賺錢,但當時物流業務僅限於人力,故“運輸”距離並不遠。西周有了步傳和車傳之分,爲了提高官員們的辦事速度,“快遞”成爲了一種官職-行夫,這個官職還要做到“雖道有難,而不時必達”。春秋時期出現了人力之外的傳遞方式-馬,並且物流的方式也出現了更新,接力傳遞。秦統一全國後,十里設一亭,而處在交通線上的“亭”同時具備通信功能,被稱爲“郵亭”。秦代的公文分“急字文書”和“普通文書”,漢高祖劉邦曾當過八年“亭長”,可謂郵局局長的“祖師爺”。

在郵驛制度上,漢承秦制,並有了更大發展,當時最大進步是驛和郵的分流。其中“驛”是以騎馬爲主的傳遞方式,“郵”則指短途的步行傳書方式。到了隋唐時期,快遞業得到了空前發展,尤其是唐玄宗時期,全國大約有163個驛站,其中水驛260個,陸驛1297個,水陸相兼驛86個。有學者推算,盛唐時期,從事驛傳的工作人員約有2萬多人,其中驛夫1.7萬多人。而唐代詩人岑參《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寫下了親眼所見:“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咸陽,暮及隴山頭……”宋元時期,宋代的急腳遞是在步遞和馬遞基礎上創立的,最早記載出現於宋真宗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急腳遞並非人力的步遞,也是一種馬遞。明代,有人六月天快遞鰣魚,還用上了冷藏技術,經三千里路到長安,魚身還“帶雪寒”,這大概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冷鏈運輸了。到了清朝,軍機處的設立,讓物流服務得到了發展。

中國的近代郵政是隨着帝國主義列強對華侵略出現的。咸豐八年英法聯軍攻陷天津,與清政府簽訂了《天津條約》,鎮江被闢爲商埠。1866年,鎮江海關與北京、上海等3處海關先後設郵務辦事處,兼辦郵遞。從漢代到清代,郵驛的顏色是紅色,郵差的帽子是紅色,身上需要揹着紅白相間的包,因那時要騎馬運送郵件,紅色是爲了醒目;民國時的“中華郵政”是藍色;如今的綠色出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

物流形式多樣

官方業務-驛站

古代的國家郵政系統又叫做“驛傳”或者“郵驛”,是古代政府爲了傳遞文書、接待使客、轉運物資而設立的通信和交通組織,官辦官管官用,也就如我們在影視資料上看到的一般,古代供傳遞軍事情報的官員途中驛站食宿、換馬。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負責政府的公文往來和軍情傳遞,也承擔一些物資的運輸工作。可以說,驛站就相當於現代的郵政系統、高速公路的服務區、貨物中轉站。這就是所謂的官方業務。

既然是負責公文和軍情,那麼對時效性的要求就非常高,我們今天所熟悉的烽燧、羽檄(徵調軍隊的文書,上插鳥羽表示緊急,必須速遞)、奔命書(緊急軍情)、飛鳥使(吐蕃稱騎馬傳遞消息或傳送公文的人)都是這一特點的反映。在這樣的情況下,足以從側面看出“快遞員”的辛苦。在遼朝,驛站是繁重的徭役之一,有史書爲證,《遼史·馬人望傳》記載:“民所甚患者,驛遞、馬牛、旗鼓、鄉正、廳隸、倉司之役,至破產不能給。”

私人業務-鏢局

古代“快遞”主要是爲皇家和達官顯貴的人服務的,且由於官方快遞只傳遞官府和朝廷的物件,極少對民間百姓開放。如果私人想要寄送物品該怎麼辦?於是民間就出現了鏢局。

古代鏢局“走鏢”,就如同現代物流公司“運貨”。鏢局,起源於我國明末時期,算得上世界最早的物流公司。古代鏢局運的貨物不是普通物品,而是奇珍異寶這些貴重物,爲防止江湖上經常發生的劫鏢事件,鏢局既要有安全保障,還要準時運達。鏢局的叫法源於明末清初,是一種受人錢財、憑藉武功、專門保護他人財物或人身安全的機構。

隨着社會生活日益複雜,鏢局承擔的工作越來越廣泛,不但將一般私家財物承接保送,地方官上繳的餉銀亦靠鏢局運送。清朝早期,隨着金融業(票號)的興起,鏢局的主要業務就是爲票號押送銀鏢;到了清朝末期,隨着票號的逐漸衰敗,鏢局的主要業務對象就轉化爲爲一些有錢的客人押送一些衣、物、手飾和人身安全,業務更加豐富。

古代竟有“海淘”

“海淘”是從什麼時候纔出現的呢?古代有沒有“海淘”這種購物方式呢?

答案是有的!古代也有很多來自國外的商品,今天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許多糧食、水果、調料和裝飾品等都是從國外傳來的。要說中國最早的海淘鼻祖,有一個人不得不提,歷史上著名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險家——張騫。

在公元前139年的西漢,張騫率領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打通了漢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也就是絲綢之路。陸上絲綢之路,由長安爲起點,往南到大月氏;往北從敦煌穿越蔥嶺,全程算下來足足有7000多公里。絲綢之路就是中國的第一條海淘之路,在這次海淘之中張騫爲當時的漢朝帶來了很多“國外的東西”,這就是所謂的“正宗洋貨”“國外直郵”。隨着絲綢之路的開放,當時漢朝的東西也走出國門,成爲了外國人眼中的“洋貨”。不過,張騫只能算一個“快遞員”,最後簽收“外國貨”的是漢武帝劉徹。

“八百里加急”果真?

“羽檄起邊亭,烽火入咸陽”。常常在影視中看到“八百里加急”的字樣,那麼這套系統的速度到底有多快呢?

郵驛是每朝政府關注的重要問題,想盡一切辦法也要保證它的運行效率,畢竟,在十萬火急的時候,一刻也耽誤不起。

春秋時期,對於傳遞的速度上有了要求——快,於是“馬傳”應運而生。近距離的物品傳遞使用“單騎”傳遞,長距離的傳遞則使用“接力”傳遞。秦統一全國後,一般普通物件對送達日期沒有什麼苛刻要求,一旦物件上有着“馬上飛遞”的字樣,就必須日行300裏,而若寫上了“十萬火急”的字樣,那就要求更快了,速度可達到日行400裏,這在當時可謂是“神速”。漢代的時候,馬遞的最快速度是日行400裏。隋唐時期對程限有着明文規定:陸驛快馬一天走6驛即180裏,再快要日行300裏,最快要求日馳500裏;步行人員日行50裏;逆水行船時,河行40裏,江行50裏,其它60裏,順水時一律規定100到150裏。宋元時期,要求日行四百里。元代的急遞鋪,更接近今天的快遞公司。普通文書步遞日行200裏,一般機要文書馬遞,日行300裏,敕書400裏,最爲特殊的金字牌急腳遞文書出御前直接發下,日行500裏。

到清代,由於軍機處的設立,文書傳遞的速度被提高到一晝夜600裏甚至是800裏,咸豐、同治時期,由於戰火不斷,軍情緊急,就出現了“紅旗報捷”,一旦前方打了勝仗,就立刻以800裏的速度飛遞,沿途驛站秣馬以待,一聽到鈴聲就立刻飛身上馬,馳往下一站。這就是我們在影視劇裏常常聽到的“八百里加急”(清代1裏等於510米,800裏等於408公里)。

古代物流的著名業務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唐國史補》:“楊貴妃生於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勝蜀者,故每歲飛馳以進。”《新唐書·楊貴妃傳》:“妃嗜荔支,必欲生致之,乃置騎傳送,走數千裏,味未變已至京師。”

當時從盛產荔枝的嶺南到長安,路程在大約2100多公里以上。到唐代,剛採摘的荔枝爲了保持新鮮,只有靠驛卒快馬傳遞。按當時的加急速遞每天200公里計算,需要大約10天半的時間,這還是不間斷換人換馬,保持最高速度的結果。

洪橋之誤:晉人殷羨,字洪喬,他曾被任命爲豫章太守,在即將離開南京趕去赴任的時候,很多人都託他帶信,他把信一一收下。結果殷洪喬來到石頭渚(江西贛水西口)時,啓開這些書信,發現大多數都是拉關係,跑人情之類的內容,他不由非常反感,於是將信都拋進了水裏,並說道:“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喬不能做致書郵。”所謂“致書郵”,就是古代對郵遞員的稱呼。這句話字面意是:你們這些信哪,能浮着就自己漂過去吧,浮不起來的就沉下去,反正我殷洪喬是不做郵遞員的。

安史之亂: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初九,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叛亂。當時唐玄宗正在華清宮,兩地相隔三千里,6日之內唐玄宗就知道了這一消息,傳遞速度達到每天500裏。由此可見,唐朝郵驛通信的組織和速度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

細細算一下,唐代爆發安史之亂時,十一月初九安祿山在范陽(今北京一帶)起兵,遠在長安的唐玄宗六天收到消息,也就是日行500裏的唐代最快速度了。但即使這樣,收到消息以後,還要另發文書調遣邊境的精銳軍隊,一來一回,半個多月就過去了,還沒來得及反應過來,十二月十二日安祿山就已經攻下了洛陽,威脅潼關。

闖王李自成:明代著名農民領袖闖王李自成也曾經從事了4年的快遞業務,也就是現在說的“快遞小哥”。但作爲資深派件員,李自成因一時大意弄丟了政府公文。可誰知,卻傳來了裁員的噩耗,本就一窮二白的快遞小哥李自成連這個微薄的收入也因此失去了,李自成生活愈加困頓,最後走上了造反的道路。而事實上,由於原本用於遞送使客,飛報軍情,轉運軍需物資的驛站數量大幅上升,各級官吏也開始利用全國驛站系統來損公肥私、中飽私囊,加倍壓榨基層快遞小哥。快遞員們是苦不堪言,上級官吏們卻樂在其中。皇帝聽聞此事,雷霆大怒,下令裁撤驛站,而無數類似李自成的快遞小哥也都因此丟了工作。

從古至今我國一直都是物流大國。物流的發展對我們生活的影響是方方面面的,而人們爲了物流效率的提升,也在不斷探索新工具,從古代的車馬,到近代的飛機輪船和火車。今天我們使用手機傳遞信息,在互聯網上購買商品,國內最快當日達,跨境最快三天內可到手,這一切的背後是科技的進步,是技術的提升。

來源:人民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