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要承認,突如其來的疫情這一“黑天鵝”,讓不少生鮮企業得到喘息之機。在此前的特殊時刻,人們因被困家中對送貨上門的生鮮企業有了更多依賴。相比過往的不溫不火,生鮮企業在疫情期間的訂單量、客單價、交易額等迅猛增長。比如京東方面的數據顯示,從除夕到初九,生鮮銷售同比增長215%,全國賣出近15000噸生鮮產品。

但在4月底國內疫情得到基本緩解後,生鮮企業卻有被打回原形的跡象。沒有真正靠譜的商業模式和發展思路,生鮮企業的爆發看起來或是“曇花一現”。爲了再度瞄準消費者的錢包,衆多生鮮企業對自身模式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其中,發力mini店成爲不少生鮮企業的選擇。只是在加碼mini店後,生鮮企業就能尋找到自己的“真香”答案嗎?

發力mini店!生鮮企業動作頻頻

“前置倉模式沒有未來,盒馬mini纔是未來生鮮電商的主要模式。”盒馬總裁侯毅對生鮮企業的走勢,給出了自己的判斷。

在侯毅看來,生鮮企業只有變小、變輕,才能更靈活地應對消費者的需求,並謀得一個光明前景。事實上,盒馬也正是堅決貫徹了這種思路。在盒馬新財年的“雙百計劃”中,除了在全國範圍內開100家盒馬鮮生大店外,還要再開100家盒馬mini。

加碼盒馬mini,背後有着數據支撐。據侯毅表示,“盒馬mini線上單店日均峯值超過2000單,線上銷售佔比超過50%,坪效是普通社區超市和前置倉的4倍多。”這意味着,盒馬mini在營收、客戶留存、運營數據等方面有不少優勢,也比過往主打前置倉模式的盒馬小站更接地氣。

其實,mimi店並不是一個新鮮事物,只是現在被更多生鮮企業所看重。除盒馬外,永輝、大潤發、沃爾瑪等也都在mini店身上不斷做文章。如,大潤發計劃開出新店型——大潤發mini。而永輝則從2018年就開始做永輝mini,數量已超過500家。據瞭解,永輝mini店以生鮮產品爲主,主要開在社區,營業面積多在300-600平方米,面積僅爲超市標準店十分之一,乃至二十分之一左右。

看來,生鮮企業動作頻頻地發力mini店,已落到實處。

利弊俱有,mini店還得經過戰火考驗

必須要看到的一點是,中國消費市場足夠大,消費升級需求旺盛。這意味着生鮮企業過往“一招鮮喫遍天”的模式,很難適應新的發展趨勢。在大店面臨低迷的形勢下,試水mini店成爲突破之舉。不過,mini店並非“萬能藥”,利弊兩方面在它身上同時存在。

從利的一面看,發展mini業態主要是出於對大店的補充。隨着mini店的不斷建設,生鮮企業能夠增加布局密度和訂單密度,並強化自身的履約配送能力。再加上疫情期間的消費習慣培養,mini店能夠更好地契合消費者的剛性需求。

同時,mini店還與線上流量息息相關,可助力生鮮企業持續拓展線上渠道。而且mini店可更好地展開自提模式,進而降低線上履約成本。

從弊的一面看,mini店更像是一個“附加物”,高度依賴於生鮮企業供應鏈實力和精細化運營能力。這就對生鮮企業提出了更高要求,他們勢必會付出更多的資源、人力和資金。更重要的是,如果把mini店當作純粹的大店“縮小版”、“刪減版”,而沒有更明晰的商業邏輯和運營理念,那麼造血能力也可能不會那麼強。

說到底,mini店現在雖然頗受重視,但也只是生鮮企業的探索之物。如果mini店未來不能隨着形勢的變化而不斷升級、創新,也會遭遇很多困難。沒有經過戰火考驗,不會成爲一名優秀士兵。沒有經歷殘酷競爭並生存下來,mini店就不能被判定會絕對成功。

生鮮賽道玩法不斷,驅散迷霧並不簡單

mini店如今被重視,是多家生鮮企業自我調整的結果。而在整個生鮮行業朝前發展的過程中,我們曾看到多種商業模式並存、競爭或接連出現。

單單從盒馬來看,就不斷翻新着玩法。如,位於商圈的盒馬鮮生、應對白領上班途中需求的pick'n go、類便利店形式的F2、去年在深圳開出的首個社區商業中心盒馬裏等。但縱然玩出了更多新花樣,我們也不能斷言盒馬就可獲得成功,更不能說它已找到生鮮賽道的終極答案。

對於生鮮企業來說,它們發展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不斷顛覆自己、持續尋求最優解的征程。驅散前行路上的迷霧,從來不會簡單。很顯然,生鮮企業會一直在路上。(科技新發現 康斯坦丁/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