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去看牙,和醫生聊到了孩子學習的問題。老師要求他家孩子用“上”字組詞,孩子組了個“上網”,老師給批改爲錯誤答案,原因是一年級的孩子沒有學過“網”字,緊接着老師就開始批評家長亂教,醫生也表示很無奈,現在線上教學,家長輔導孩子真的是手足無措。

  說到這兒,我不禁想起前段時間發生在身邊的事。孩子的家長羣裏,許多對一道有關《春曉》的古詩排序題產生了疑問,希望獲得老師的解答。

  老師的回答則讓家長們非常無語——她非但沒有解決家長和孩子對這道排序題的疑惑,反而質疑家長的提問題的動機,直接決定解散班羣。

  你以爲這樣就結束了嗎?NO!更秀的操作還在後面!老師一走,家長們一下都慌了,自行發起了“請老師回來”的號召。

  家長們的理由可以說是非常充足,爲了孩子的學習着想,趕緊去請老師回來。但是在這場古詩排序題引發的“戰爭”背後,我們看到的是家長們的卑微!明明是一道答疑解惑題,最後卻生生扭曲爲了霸凌發言質疑的家長,一個好好的教學羣淪爲了表忠心的秀場。

  同爲家長,我瞭解了整個事件來龍去脈後不禁感嘆:現在的家長們實在是太難了!當個正常的、合格的家長門檻都那麼高了嗎?想要孩子開開心心上課,就要對老師的教學質量無條件信任,連對於學術最基本的質疑態度都不可以有了嗎?如果這樣的話,孩子們學到的知識真的是正確無誤的嗎?

  一味妥協根本不是解決方法

  原本是想幫孩子解決問題,但是事情發展到這兒突然成了一場攻擊大戰。在這場戰爭中,我看到的是家長沒有原則的妥協和無腦的追捧,將老師奉於高高的神壇。而老師則一味地罔顧左右而言他,不針對孩子們的問題解答,反而將話題轉移到人身攻擊。試問,這樣的行爲如何讓我們理解?

  面對這樣的老師,如果家長一味的忍讓,不去追求真理,反而搞這種形式主義的抱團行動,如何能給孩子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

  (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果有一天,孩子回家問你“媽媽我看書上說地球是圓的,爲什麼老師說是方的呀?”作爲家長,如果我們自己都沒有一個判斷事實的標準,反而告訴孩子聽老師就對了,這樣的事情該有多麼可怕!我相信,這也許只是老師的一時疏忽,但如果孩子提出了疑問,而家長一味讓孩子聽從老師的話,那麼最後傷害的還是孩子。

  據我瞭解,這件事還有後續:這位家長在其他家長召喚老師歸羣的過程中被冷落,還被個別家長含沙射影地指責氣走了老師,連累了其他家長和孩子,讓他們失去了如此優秀的教師資源。提出質疑的家長和這位語文老師私聊,處理了半天兩人關係。結果是,提出質疑的家長不但被其他家長孤立,語文羣也未能如願請召回老師,家長對於《春曉》古詩排序的質疑也沒有得到任何的解釋和答覆。

  不可否認,這一道小小的排序題沒有答疑解惑,對於這個班裏所有孩子來說就是最大的損失。所以,家長們是不是該醒醒了,看看這無底線的妥協給孩子都帶來了什麼?

  (圖片來源於網絡)

  的確,孩子在學習階段,一天可能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老師“手底下”,一大半的時間都與老師們爲伴,老師對於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但如果老師性格不好,知識不過關,家長們依舊無原則妥協,那就等同於自己放棄了孩子的教育。

  老師,是一份教書育人的神聖職業,但千千萬萬的老師也是普通人,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也會犯錯。所以,無原則迷信老師說的話是不正確的,我們理應培養孩子們敢於質疑的勇氣和能力。教育,本就是爲了培養和激發孩子認識世界、探索世界的能力。敢於質疑,擁有提出問題的勇氣,是一種可貴的品質,而非顛覆傳統的“離經叛道”。

  所以,請各位家長們把老師當成一個普通職業來看待,教書育人固然值得我們尊敬,但勿將老師請上神壇!作爲一名人民教師,也作爲一名孩子媽媽,這是我的真實心聲。

  雖然這個過程中老師和家長會有些不愉快,但家長還是必須指正,因爲從長遠來看這是對孩子最大的幫助。隨着孩子的成長,會不斷地有不同的老師出現在他身邊,我們不能左右學校給安排的老師,但卻可以做到給孩子過濾信息。

  (圖片來源於網絡)

  話雖如此,家長們堅守底線的同時,一定要儘量避免和老師開戰,雖然僅僅是短暫的幾年,但是與老師的戰爭,最後受影響的還是孩子。

  家長幹不過家長,

  開戰是孩子的損失

  要是把老師搞火了,孩子可怎麼辦?我們在家長羣裏也討論了這個問題,最後大多數家長的選擇是在弄清楚的情況下,息事寧人。大概是有兩點原因:

  第一,家長這樣的行爲可能導致老師對孩子的關注度降低。我看過很多家長大鬧學校,結果是孩子坐了“冷板凳”。老師們往往都是一句話“我管不了你家孩子,可以不管呀!他愛幹嘛幹嘛!”這樣的情況下,老師的冷待,可能也會讓孩子得不到表揚,沒有學習的成就感,隨之而來的就是成績下降。

  (圖片來源於網絡)

  第二,因爲有個“厲害”的家長,孩子在學校可能受到孤立。孩子在學校很可能被周圍的同學指指點點,批評孩子也沒有教養。孩子將會生活在一片輿論中,這對於孩子來說是巨大的打擊。成年人可能都承受不了輿論,孩子可能會因此自閉,不敢與人社交。

  從孩子長期發展來看,在學習領域老師和孩子的接觸範圍要遠多於家長。因此,如果發現有問題,目前來看,最好的方式是私下與老師交流,以最平穩的心態,去保護有些老師“脆弱”的心靈。

  這場戰爭,

  家長“認慫”並不是一件丟人的事

  如果一不小心沒忍住,真的惹到了老師,爲了孩子能有一個更好的學習環境,家長必須成爲主動緩解關係的那一方。

  首先需要向孩子解釋發生的事情。告訴他因爲媽媽的行爲,他可能之後在學校會遭到老師的冷待,同學們異樣的目光,但是這些都不是他的錯,是因爲自己沒有處理好問題。在家裏一定要給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告訴她在學校可能會遇到的情況,讓他到了學校之後不會手足無措。如果其他孩子問起,教會孩子不要回避話題,和同學們講清楚,不要覺得丟臉。不敢面對問題纔是最懦弱的事情。

  (圖片來源於網絡)

  同時也告訴孩子,如果在學校出現了什麼問題,回家一定要和家長講。很多孩子可能因爲老師的情緒,被撕了作業,但孩子並不知道,結果是對自己能力的質疑。作爲家長,要給孩子保證一個公正清爽的學習環境。如果和老師產生了衝突,家長可以問一下孩子,今天在學校發生了什麼?老師今天心情怎麼樣?作業完成順利嗎?有些孩子可能不想說,怕家長生氣,引起更大的衝突。通過這些問題,可以側面觀察一下孩子在學校的狀態。

  其次,就是向老師道歉。家長要主動聯繫老師,解釋一下最初的想法,可能在這個過程中衝撞到了老師。有些老師可能很要面子,不會立刻消氣,這時家長還是需要保持一種態度,不要和老師發生正面的衝突,畢竟我們的最終目的是讓孩子有一個好的教育條件、好的學習環境。如果老師意難平,批評教育家長,接受就可以了,總好過轉移到孩子身上。爲了孩子在學校的環境,各位家長辛苦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最後,必須要說,家長可以“認慫”,知識這種事情,絕對不能含糊。本着想給孩子最好教育的出發點,可能會很鬧心,但是我們要的結果是好的。

  在家長和老師的關係中,其實家長往往處於劣勢的一方。在老師的選擇上家長並沒有什麼主動權,可能在教育上確實比不上老師。系統的知識教育還是老師爲主的,所以希望有些老師們能夠實力能夠更強一些,少一些玻璃心,更多的關愛學生,專注於教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