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海口市第一中学校长林珏介绍,学校通过开设名家大讲堂、3D打印、武术、泥塑、科技制作等30多门校本课程,丰富了课程内容,也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素质,“他们的每一次发明之旅,收获的不仅是奖牌,更是综合能力的提升。在比赛现场,牛一洋、王理禾、陈歆晔、陈小煊、刘子俊五位学生用流利的英语向世界各国的评委、观众介绍了这几样巧妙的装置,他们别具匠心的创意、缜密的逻辑思维获得了许多评委的点赞。

日前,第47届日内瓦国际发明比赛落幕, 作为海南唯一的参赛代表队,海口市第一中学的5项科技发明斩获1项金奖、2项银奖和2项铜奖。一中此次获奖是继在美国、德国世界发明比赛斩获金奖后,再次获得国际发明大赛金奖。

近日,记者走进海口一中,为大家揭秘他们到底是如何能在世界舞台点亮海南科教之光,展现海口学生魅力和风采的。

在无人机上加装传感器、GPS以及抓放装置,使应急投放物资更精准;在电梯内部安放电磁装置,减少电梯坠落产生的伤害;在行李箱内加装自动伸缩杆,解决坐在行李箱上休息时的尴尬;在垃圾分离车里安装金属感应器,使得垃圾回收分类更高效;把风热装置和铲雪车相结合,大大提高除雪效率。

据带队老师吴坤雄介绍,这五样发明作品从初有灵感到改进成型,平均历时一年,可以说,这些发明都是学生们智慧和汗水的结晶。

“每一样作品都经过成百上千次的调试和改进。”学生牛一洋向记者介绍,创作发明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他们常常为了一个小部件跑遍全城大大小小的商店,为了编辑更精准的编程代码翻阅数十本晦涩难懂的专业书籍。

比赛现场,他们的对手大多是来自全球各大高校的专业团队,其中不乏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优质高校。和众多“高手”在同一起跑线上参赛,吴坤雄坦言难免会紧张。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比赛现场,牛一洋、王理禾、陈歆晔、陈小煊、刘子俊五位学生用流利的英语向世界各国的评委、观众介绍了这几样巧妙的装置,他们别具匠心的创意、缜密的逻辑思维获得了许多评委的点赞。新型便携式智能行李箱座椅更是一举拿下金奖。

这已是海口市第一中学第三次站上国际发明大赛的领奖台,当记者问及学校为何能在科技创新教育方面如此突出时,吴坤雄认为,这都要归功于学校多元化的校内社团等活动。

“我初中的时候就加入了学校的科技小组,在这里找到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还有专业老师的指导,经常闪现创新的灵感,并为此付诸实践。”王理禾说,学校不仅看重学生文化成绩,更注重综合能力的考核。

“除了在展台上展现我们的发明作品,我们还需要用英语来答辩。”陈歆晔表示,清晰的逻辑、灵活的反应、流利的口语也是获奖的关键。

赛场上的优异表现,离不开优秀校园文化的培养和熏陶。“我在学校3D打印课、泥塑课等校本课程上,发现自己的动手能力还不错,再加上平时喜欢阅读科学杂志,还挺适合创作发明。”王理禾笑着说。

海口市第一中学校长林珏介绍,学校通过开设名家大讲堂、3D打印、武术、泥塑、科技制作等30多门校本课程,丰富了课程内容,也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素质,“他们的每一次发明之旅,收获的不仅是奖牌,更是综合能力的提升。”

记者:刘晓惠

编辑:陈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