駁殼槍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戰場上的流行武器,正式名稱爲"毛瑟軍用手槍",是由德國費德勒兄弟研製的。毛瑟廠在1896年12月11日取得該槍的專利,並於次年開始生產。駁殼槍的名字來歷與譯音有關,得名是因爲那個木製槍盒,"駁殼"是英文中"盒子"(box)的音譯。所以駁殼槍在中國也叫做"盒子炮","大鏡面"。駁殼槍誕生以後,在歐洲的銷量極小,這種不受歐洲人重視的武器卻在中國異常火爆。

主要原因是駁殼槍屬於自動手槍,而當時西方對中國禁運軍火,尤其是步槍、機槍和衝鋒槍,但手槍不在禁運之列。所以中國進口和自制了大量駁殼槍,總數量超過50萬隻。在抗日劇中,駁殼槍幾乎是最常見的槍了。從中央軍、地方部隊到新四軍、八路軍再到僞軍、漢奸、土匪,無一不裝備此槍。其主要來源有多種,有的從德國進口的正版槍,從西班牙進口的仿製型,國內的兵工廠、槍械所也有大量的生產。

駁殼槍的全重爲1.34公斤,是一種重型手槍,重量差不多相當於2支國產的92式9毫米手槍、無託射擊的有效射程50米,有託射擊的有效射程150米,射速每分鐘高達900髮長彈匣型號的駁殼槍全自動射擊時,不到一秒鐘就能將彈匣裏的20發子彈打光。駁殼槍的裝彈方式多種多樣,以10發彈倉和20發彈匣較爲常見,據說還有6發的。

駁殼槍的口徑爲7.63毫米,使用7.63×25毫米的毛瑟手槍彈,子彈初速425米/秒。這在當時的各種手槍中算是比較高的,是老式鉛頭手槍子彈初速的近兩倍,毛瑟手槍彈的彈頭甚至能飛到1000米開外,所以駁殼槍上面的表尺最大刻度是1000米。因此中國人在"盒子"後面又加上一個"炮"字,來形容其威力巨大。

大多數情況下,駁殼槍的常規射擊是將木槍套駁接在槍握把上,作爲槍托,抵肩射擊。駁殼槍實際上是被定義爲衝鋒手槍的,槍盒可以接在握把上當做槍托。由於該槍後坐力巨大,無槍托單手全自動射擊時,根本無法保證槍身的可控,就是雙手持握也都是瞎打。所以駁殼槍的單手據槍只適合單發射擊。我們看到電影裏好漢們雙槍連發掃射的鏡頭都是胡扯的,因爲那樣什麼都打不到。

駁殼槍雖得到中國人親睞,但其實是被歐美人拋棄的垃圾。原因是射擊時槍口會劇烈跳動,導致準確度很低,所以全自動射擊超過25米,就很難打準了。有一些外國影片比較嚴謹,在電影《逃亡雅典娜》中,男主角將一支駁殼槍遞給一個沒有射擊經驗的魔術師,並對他說:"一槍一槍的打,別象電影中那樣噠噠噠、噠噠噠的"。這就很接地氣了,再聯想到我們國內電影裏的駁殼槍單手全自動掃射,高下立見。

駁殼槍使用木盒槍托抵肩射擊的方式,在中國的影視劇中很少被提及。少量有代表性的作品。

例如《雪豹》中的周衛國在八路軍虎頭山根據地組建的特戰隊,在作戰中使用20響駁殼槍就帶有槍托,在作戰時加強託底的肩上,可以很好的增加其穩固性。這就相當真實了。

1955年上映的電影《平原游擊隊》中,幾個主要角色,老偵察員侯大章用一支短管駁殼槍,新偵察員郭小北用一支繳獲的日本王八盒子,另兩名偵察員用的是長管200發的長苗盒子炮,而游擊隊長李向陽則是雙槍,左手是一支短筒的,右手是一支長苗的。導演這樣的處理,不僅符合當年的戰鬥經驗,而且幾名游擊隊員的盒子炮也是各有區別,其匠心令人感嘆。

李向陽英姿颯爽,手持雙槍。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他右手的駁殼槍沒有準星,而左手的駁殼槍就帶有準星。這是由於兩把槍的用途不一樣,攜帶的方式也不一樣。左手的駁殼槍通常插在槍盒裏,斜背在腋下,用於在較遠處發現敵人時,可以開盒取槍作戰。如果敵人出現在遠處,往往是有這個時間從槍盒中取槍的,而且能夠駁接槍盒,進行精確射擊。

而他右手中的那把槍,將準星磨平了。平時插在腰帶裏,在突發的近戰中,以便快速拔槍佔得優勢。爲了快速出槍,方便在短兵相接的時候,防止抽搶時準星被腰帶卡住,能夠順利的從腰帶中拔出槍。在應對突發狀況時,不需要精度射擊,要以概略的猛烈火力打擊敵人(別誤會,就是猛烈火力概略射擊,通常也是半自動的,並不是連發掃射),而且毛瑟槍長槍管的指向性很強,沒有準星,在近距離內也能打得很準。

使用駁殼槍確實是無奈之舉,但是在我國軍民艱苦奮鬥的實戰中,通過一些創造性的戰法,很好地解決了駁殼槍自身存在的問題。不過,挫平準星也屬於罕見現象,並非普遍。人們總是拿個體案例當普遍現象,看兩篇駁殼槍的文章,就以爲那時候使槍的中國人都是李向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