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劉邦和項羽兩個人中挑選蓋世英雄,所有人都會認同項羽。但如果挑一位當皇帝的話,估計答案就又是一邊倒地偏向劉邦了。從這個角度來說,即使項羽不是自刎烏江,並且能夠逃回老家彭城,他想要東山再起,也最多隻能是導致生靈塗炭而已,想與劉邦爭奪天下,根本沒有成功的可能。爲什麼這麼說?


首先,就是劉邦的實力。項羽一生中打了很多的大仗、惡仗,證明了他的能力。與秦國大將章邯的鉅鹿之戰,直接把秦國的精銳摧毀。在遠征齊地彭城被劉邦佔據的情況下,他又出其不意地回過頭與聯軍作戰,打得劉邦丟盔棄甲,幾乎小命不保。然而與其它諸侯勢力相比,劉邦又強過太多。


當時之所以在垓下戰敗,事實上此時的項羽已經是窮途末路。因爲不僅劉邦羽翼豐滿,而且韓信在齊地也訓練出了一支強大的軍隊,再加上英布以及彭越等人的加盟,縱使項羽再能戰,他也絕對沒有回天之力。可能有人就會問了,爲何項羽會落得如此田地呢?


其實這就牽涉到了接下來要說的第二個原因,就是項羽的策略,決定了他不能走得長遠。雖然項羽曾經想激怒劉邦與自己單挑,但劉邦是什麼人,他當然有自知之明,他根本不與項羽面對面單挑。事實上雖然在諸侯中劉邦算是項羽的最大對頭,但絕大多數時候都是被打得狼狽而逃。


然而項羽雖然很能打,但他的問題也很多,最大的一個,就是他喜歡屠城。雖然這樣很容易立威,但其實更容易把敵人推向對立面。也正是因爲項羽的這一策略,使得天下諸侯後來都選擇了歸附劉邦。因爲與項羽相比,劉邦實在是太過慷慨了,要錢給錢要官給官,眼睛都不眨一下。


這些人出來混,哪個不是提着腦袋在幹,他們當然更注重這種現實利益。其實從劉邦的角度來說,他最大的本事,就是讓這些人都能夠爲己所用。雖然他也並不願意分封異姓王,但爲了翦滅項羽這個最大的對頭,他懂得審時度勢,讓這些人都爲自己賣命。


此消彼長的結局,就是項羽被徹底打敗。如果他真的回到彭城,其實只能是給家鄉人帶來災難。即便是江東弟子願意聽從他的號令,也只是讓他們當炮灰而已。事實上天下已定,老百姓更渴望安定的生活,而不會關心是劉邦還是項羽來當皇帝。從這個角度來說,項羽根本沒有勝算!

備註: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