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笔者一直对德国老马克票很有兴趣。从德意志帝国时期的皇帝票子,一战时期的战时票,到魏玛时期的共和烂钞,纳粹初期的新版共和票,再到二战结束后两德分立,西德发行的第一版马克券……

不过,笔者却很难看到纳粹德国即第三帝国的券钞。大概是因为二战结束后,在清除纳粹残余的同时,对战争期间纳粹德国发行的马克券也全部回收销毁。因此,在之后的钱币市场,尤其欧洲境内和东亚地区(除我国澳门外),基本看不到这种券钞,只有西班牙钱市有少量残存。基于此,纳粹券钞的市场价格扶摇直上,甚至在美国市场被炒到了天价。

(图1)

值得庆幸的是,笔者去年路过某市邮币市场外的摊点时,在一份纸币册里看到了两三张纳粹票,其中一张是20马克的券钞(图1)。其正面右方是普鲁士科学家及神学家德·巴梅富特的偏转半身像,身着教士袍服,左手持矩尺,面部呈思考状;下方是两个纳粹的鹰徽图案,分别为直印与凹凸钢印;背面为面值20,正中为帝国的象征——柏林勃兰登堡凯旋门。这种券钞主要在1940-1945年二战期间发行流通,材料较为低劣,为普通的连纹水印纸,整体色调呈棕褐色,相比30年代中前期的新版共和钞的品质有天壤之别,可见战时的物质条件已经难以保证。

不过,这种马克券钞主要在帝国的核心区域,如德国本土、奥地利,以及同盟的附属国(波西米亚、摩拉维亚等)之间流通。

(图2)

当时的纳粹德国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反犹灭犹,因此,德军通常会在犹太人占领区的原有钞券上加盖六角星的印戳以示区别,这种钞票当时被认为是脏钱。图2就是两张此类券钞。

(图3)

之后,笔者又发现并收入了一张在捷克犹太社区流通使用的专门设计印发的纸币,十分罕见。该纸币(图3)正面是面额100克朗,左边为犹太人的精神偶像摩西,其手上拿的是著名的约柜十诫。右边为两面通印的犹太符号——大卫六角星;背面是外文字符和面值100克朗,下方印有日期1943年1月1日,正是二战时期。其所用的钞纸也是最普通的连纹水印纸,整体呈现棕橙色,边角有污损,品相差一些,不过没有折印。最初笔者也不清楚这种券钞属于哪个国家或地区,经北京机构鉴定,才知此券为捷克票品。

(图4)

参看纳粹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期,德军占领捷克全境后,希特勒在捷克成立波西米亚和摩拉维亚地方政府进行分治,因此捷克国内基本没被战火侵袭。图4为1940年当地印发的100克朗券,正面是布拉格市景色和骑士立像,左上方是其国徽;背面是国名、面额及花纹图案,与前面的犹太券钞完全不同。之后,捷克与纳粹德国完全合作,利用其本身已有的工业科技基础为第三帝国加工制造精密机械,主要包括装甲坦克的零部件,以及其他军工产品如轻机枪。捷克本地有不少犹太人聚居区,但由于捷克的犹太人在文化认同上更倾向于原来奥匈帝国时期主流的德语文化,并且更易于融入上层的德语文化圈,因而没有受到纳粹灭绝政策的影响,而是被大量送入工厂,作为廉价劳力。事实上犹太人中有许多工人技师,技术水平非常高,以前收入不菲,不过在纳粹时期,工资大幅缩水。估计这类钞票主要用于支付犹太工人薪资,且只能在犹太区内使用,以满足犹太人的货币需求。

撰文 姚旭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