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象這首變奏曲以主題開始,經過30個變奏後又以同樣的主題結束一樣,古爾德的錄音生涯也從1955年錄製《哥德堡變奏曲》開始,在1981年以再次錄製這首曲子而結束,完成了一個生命的大循環. 很多人曾問過古爾德:“你最欣賞誰演奏的巴赫。現在就讓我們聆聽這位“巴赫音樂的女大祭司”、曾任紐約愛樂首位女指揮、朱利亞德學校教授的圖雷克來演奏,在《哥德堡變奏曲》中體驗生命的多姿多彩吧。

聽圖雷克演奏巴赫

羅莎琳·圖雷克(Rosalyn Tureck,1914.12.14–2003.7.17)1914年出生於美國芝加哥,早年就開始學習鋼琴,1928年師從恰普索,十四歲已經能背譜以各種調性彈奏巴哈二部創意曲,1931年進入紐約茱麗亞音樂院受業於奧勒嘉·薩瑪羅芙門下,十八歲以五個星期的時間練好全本《哥德堡變奏曲》並且能夠背譜演出。圖雷克二十三歲在紐約以連續六星期的時間舉辦一系列巴哈作品獨奏會,曲目包括四十八首前奏曲與賦格、《哥德堡變奏曲》、鋼琴組曲和法國及英國組曲:1935年首度在卡內基音樂廳登臺,1936年與奧曼第/費城管弦樂團合作演出布拉姆斯第二號鋼琴協奏曲,1947年第一次到歐洲巡迴演出並錄製不少專輯。杜蕾克被譽爲是演奏巴赫樂曲「最崇高的女祭司」,然而她所詮釋的十八、十九世紀作品也廣受肯定,並曾經在威尼斯雙年展嘗試演奏二十世紀音樂。住在英國牛津從事教學工作。1990年代初,圖雷克住在英國牛津從事教學工作,同時創作了一些新的錄音。2002年返回紐約。2003年7月17日,於紐約布朗克斯逝世,享年88歲。

提起巴赫的鍵盤曲《哥德堡變奏曲》,人們首先想起的多半是已故加拿大鋼琴家古爾德(Glenn Gould)對它傳奇性的演奏。就象這首變奏曲以主題開始,經過30個變奏後又以同樣的主題結束一樣,古爾德的錄音生涯也從1955年錄製《哥德堡變奏曲》開始,在1981年以再次錄製這首曲子而結束,完成了一個生命的大循環. 很多人曾問過古爾德:“你最欣賞誰演奏的巴赫?”每一次古爾德的回答總是:“女鋼琴家圖雷克(Rosalyn Tureck,1914~)。”這個很陌生的名字是誰?恐怕知者不多。

有一種說法:《哥德堡變奏曲》是由古爾德首先推廣開來的。其實並非如此。著名女羽管鍵琴演奏家蘭多芙斯卡(Wanda Landowska,1879~1959)纔是名副其實的先驅。正是她的演奏和1933年灌製的著名唱片使這首曲子逐漸傳播開來,被鋼琴家和大衆所接受。圖雷克也是最早演奏《哥德堡變奏曲》的鋼琴家之一。早在30年代,她的音樂會曲目中就已包括了這首作品。那時,古爾德才剛剛降生呢!由於作品的原譜上很少有速度表情記號,留給演奏家們很大的自由發揮空間,所以各個演奏家的處理方式差別很大。從30年代至今,上百種唱片版本先後湧現,可見它受歡迎的程度。其中最著名的一直是蘭多芙斯卡的兩種羽管鍵琴版(EMI和RCA各一)、古爾德的兩種版本(Sony)以及匈牙利鋼琴家希夫的版本(DECCA)。

根據最早的巴赫傳記《天才巴赫的一生及其作品》(弗克爾1802年出版)中的說法,《哥德堡變奏曲》是爲身患失眠症的凱塞林克伯爵所作的,目的僅僅是爲了幫助他消磨漫漫長夜,減輕失眠的痛苦。“哥德堡”是伯爵身邊的羽管鍵琴演奏家的名字,也是巴赫的學生。變奏曲由一個主題及其30個變奏組成,在30個變奏之後,主題再現,圓滿地完成一個循環。伯爵對這首曲子着了迷,慷慨地賜給巴赫100個金路易,相當於巴赫一年的工資。《哥德堡變奏曲》這個曲名並不是巴赫起的,而是傳記作者弗克爾在巴赫死後起的。巴赫自己稱它爲“包括一首詠歎調及其變奏的鍵盤練習曲,爲有兩個鍵盤的羽管鍵琴而作”(現在一般都用鋼琴演奏)。

這首作品看似平常的變奏曲,實際上卻是精心安排的。它的變奏都建築在主題(詠歎調)的32個小節的低音線上,這個數字正好是作品的段落總數(30段變奏加上首尾兩段主題)。更奇妙的是,主題低音線上的音符數也是32個!在30個變奏中,大多數變奏的長度是30小節。第3、9、21、30變奏是其一半(16小節)。唯一的例外是第16變奏。這是一首47小節的法國式序曲。

以第16變奏爲分界,30個變奏可分爲兩組。第二組明顯比第一組複雜。也就是說音樂的進行漸趨複雜,直到最後驟然回到平靜樸素的主題,給人“絢爛之極歸於平淡”的奇妙感受。更奇妙的是,第3、第6、第9、第12變奏直到第27變奏,每隔3首就出現一首卡農(嚴格的對位模仿,合唱中常見的輪唱即爲一例)。這些卡農的音程漸漸擴大,從同度卡農(第3變奏)直到9度卡農(第27變奏)。象這樣精心構思的作品是極爲少見的。穿插在這些卡農曲間的是一些較爲自由的變奏,有的是技巧難度很大的雙鍵盤曲,有的近似託卡塔,有的猶如小賦格曲(第10變奏),有的是舞曲風格(第4變奏是帕斯皮耶舞曲,第7變奏是吉格舞曲),有的是古協奏曲形式。第30變奏特別引人注目,它活象一個音樂玩笑,將兩首民歌(“我好久沒和你在一起”和“捲心菜和蘿蔔把我趕走”)的旋律和詠歎調主題交織在一起。

古爾德演奏的《哥德堡變奏曲》雖然魅力非凡,但不容否認,它帶有明顯的古爾德個人標記,並不是很純淨的巴赫風格。與之相比,美國女鋼琴家圖雷克的演繹顯然更合巴赫的原意,難怪古爾德也對她大加讚賞。今年85歲的圖雷克60多年來一直以演奏巴赫作品聞名,曾被著名樂評家哈羅德-勳伯格譽爲“巴赫音樂的女大祭司”。很可惜,她以前的唱片都是小公司出版的,國內見不到,故此名氣很小。事實上,她可能是鋼琴家中錄製《哥德堡變奏曲》次數最多的一個,也是演奏它時間最長的一個(長達60多年)。

和許多鋼琴家一樣,圖雷克在晚年漸漸進入了更平靜、更深邃的昇華境界。每個音符、每個變奏都被她處理得異常清晰、端莊。由於她嚴格遵守巴赫的反覆記號(很多鋼琴家省略了反覆部分),所以演奏時間也比絕大多數版本長。在敏感的指觸、純正的風格感中,我們絲毫感覺不出演奏家是位84歲的老人。這是穩重內斂、寧靜致遠的演繹。正如她本人所說:“我從不把這部作品當成炫人耳目的技巧表演。它是生命的體驗”。現在就讓我們聆聽這位“巴赫音樂的女大祭司”、曾任紐約愛樂首位女指揮、朱利亞德學校教授的圖雷克來演奏,在《哥德堡變奏曲》中體驗生命的多姿多彩吧。

小資料:圖雷克至少留下了7個完整的歌德堡變奏曲錄音,1947,1957(被收入Philips偉大鋼琴家系列),1978(Sony,大鍵琴),1980,1988(VAI版),1995(聖彼得堡現場),1998(DG,長達91分鐘的著名版本),其中1978年的也是唯一一個用大鍵琴錄的版本,SONY的這套專輯上還有意大利風格變奏曲和意大利協奏曲等圖雷克的拿手曲目。

西方音樂評論公衆號

每晚一張音樂cd公衆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