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所以清朝灭亡以后,民国政府就担当起了清皇家陵墓的“守陵人”。大清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当然也会为清朝的皇帝修建陵墓,设立守护陵墓的相关制度和机构,管理好清朝陵墓的守陵人。

在封建社会,帝王的陵寝一般都会有大量的陪葬品,这些陪葬品都是奇珍异宝或者价值连成,为了避免盗墓贼破坏陵墓,盗取陪葬品,守陵人这个职业就应运而生了。当然他们也会对陵园进行维护和日常的保养,说白了守陵人就是陵园的保安兼物业。

守陵人相传在始皇帝时期就已经有了,也许会更早。据说守陵人是代代相传,在史书上对于他们的记载很少,加上现在很多影视剧中对守陵人的描写,增加了守陵人这个“特殊”职业在我们脑海里的神秘感。


清朝守陵人的照片

说回正事!不能扯太远!

大清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当然也会为清朝的皇帝修建陵墓,设立守护陵墓的相关制度和机构,管理好清朝陵墓的守陵人。清朝守陵人可不一般,都是八旗子弟,并不是谁想去都能去的。清朝守陵卫队最多的时期达到三千多人。他们收入也以以朝廷的俸禄为生,按照职务品级高低按月领取俸饷和生活用品。清政府给予守陵人优厚的待遇,使得他们得到良好的生活条件和特殊的政治地位,从而使其尽心尽力为权力者服务。除了对其施以不收赋税和免除服役的权利作为优待,还给守陵人安排了独立的小院居住。

陵寝驻防各官 兴京副都统一人。辖永陵翼长各官及护守兵役……总管掌守卫陵寝,翼长以下悉隶之,受副都统节度……东陵所属盘山总管一人。从五品……西陵所属黄新庄总管一人——《清史稿》

但是守陵人的工作并非是简简单单地看守皇陵,主要职责还包括负责皇陵内的内务、礼仪和祭祀活动。

我们都知道清朝入关以后的皇帝陵墓分为清东陵和清西陵!

简单介绍一下这两座陵园,清东陵位于现在河北遵化市马兰峪,是清朝修建最大的陵墓群,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这五位皇帝埋葬在于此,还有慈禧的陵墓也在东陵。清西陵位于河北保定易县,规模不如东陵,但是也埋葬了雍正,嘉庆,道光,光绪四位皇帝。入关以后的十位皇帝都埋葬在关内,清朝在关外还有三座陵墓分别是永陵、福陵和昭陵。


清东陵平面图

清朝从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到宣统皇帝溥仪宣布退位共走过了276个年头(1636年—1912年)。

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在此期间,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原有的体系框架下达到极致,改革最多,国力最强,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

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清朝统治者将新疆和西藏纳入版图,并在西南推行改土归流政策。最终确定了中国近代的版图,积极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 但是封建专制也推向了最高峰。中后期由于政治僵化 、文化专制 、闭关锁国 、思想禁锢、科技停滞等因素逐步落后于西方。

鸦片战争后多遭列强入侵,主权和领土严重丧失。

也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开启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得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清朝后期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统治瓦解,1912年2月12日,北洋军阀袁世凯逼清末帝溥仪逊位,隆裕太后接受优待条件,清帝颁布了退位诏书,清朝从此结束。

那么清朝已经不复存在了,守护陵墓的那些八旗子弟也纷纷四处寻找“藏身之地”,那些皇家陵墓怎么办?

溥仪也想到了这一点,“大清没了,自个儿家祖坟不能没人管啊”所以溥仪在退位诏书里要求由当时政府来管理陵墓,在溥仪颁布的《清帝逊位诏书》中就明确的说:

四、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其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由中华民国酌设卫兵,妥慎保护;五、德宗崇陵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礼,仍如旧制,所有实用经费,均由中华民国支出。

在退位诏书里溥仪提出了很多“清室优待条件”,只有民国政府承认这些条件,溥仪才会心甘情愿的退位。这些条件自然得到了民国政府的同意,宣统退位以后,对皇家陵墓的保护依然承袭原来的制度不变。在清东陵和清西陵都驻扎的有少量留下来的八旗兵和绿营作为保护。所以清朝灭亡以后,民国政府就担当起了清皇家陵墓的“守陵人”。退位初期,宗人府和礼工部还有遗留的护陵大臣还会参与陵墓的管理和维修,但随着清室的影响力越来越弱,清室逐渐失去了对这些陵墓的管理权。

时间来到军阀混战时期,民国政府自顾不暇,这些护陵队得不到工资,当然对陵园得保护也就形同虚设,甚至有的护陵队监守自盗,从陵墓里偷点宝贝,去黑市上变卖来糊口。后来,孙殿英以军事演习为借口,赶走了形同摆设的守陵人员,进而对清东陵盗挖,主要是乾隆和慈禧两座陵墓,获得大量的陪葬珠宝文物。这件事虽然引起当时清朝遗老们的强烈抗议,甚至还上告到蒋介石那里。但孙殿英经过一番贿赂,此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孙殿英盗挖清东陵

从军阀混战到解放战争,中国人民饱受战争之苦,老百姓想着活命,想着早点结束战争。这段时期,守陵人稀稀拉拉有心无心的看管着陵墓。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妥善管理两座陵园的文物价值,分别在1952年成立清东陵文物管理所,1954年成立清西陵文物管理所。在“不改变原状”的基本原则下对两座陵园进行修缮,封存以及保护。(关外三座陵墓不过多介绍)新中国正式接管清朝皇家陵墓。

1961年,清东陵和清西陵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此清朝皇家陵墓不再是爱新觉罗自个儿家的祖坟,而是重点保护的建筑文物。

清朝虽然灭亡已经108年了,但是它留下的这些建筑,文物是我们当代人了解过去了解历史的重要资料。

其实现在也有“守陵人”主要就是文物管理处工作人员组成,完全是个事业编制,也没有什么特殊的。

扩展阅读:

有幸去过清东陵几次,翻阅了有关清东陵守陵人的资料,简单的介绍一下。

守陵人以满族人为主,主要分四个系统,即内务府、礼部、兵部和工部,由东陵守护大臣(宗室王公)管辖。东陵守护大臣驻在陵区迤东马兰峪的王府和公府;各陵寝内务府人员住在相应陵寝的附近,称“圈”;礼部、兵部人员住在陵区风水墙外的马兰峪、南新城等处营房。以上机构俗称“三镇、九营、八圈”。陵寝工部衙门在今天的石门镇。另外,负责陵区外围安全的绿营总部设在马兰关,由总兵官统辖。

至清朝晚期(光绪九年)统计,东陵内务府总人数为1100人左右;礼部总人数约1600人;八旗兵部共有官兵1200多人;石门工部人数有四、五百人;马兰镇绿营有官兵3157名。以上人员加在一起约8500人。

清代守陵人的职业俗称“铁杆庄稼”,政治地位高,待遇优越。如陵区所在的遵化,地方主官是七品知县,后来改为直隶州,主管官升至五品,而在守陵人中,七品以上官有423名,五品以上官员为273名,五品以上的就有57名,七品以下人员比比皆是。在生活上,守陵人有俸饷,有公房。每家遇有红白喜事,朝廷还要发红白赏银,红事赏银2-10两不等;白事赏银4-20两不等,生活上没有后顾之忧。

清朝统治者很重视对守陵人进行精神控制,不断对他们灌输封建的伦理道德观念。在各八旗营房都建有“关帝庙”,在内府各圈建“文昌庙”,向他们宣扬“忠君节孝”思想。家族内的事务和各种纠纷全部由族长调解处理,不得去官府告状。

每到腊月三十晚上,这些满族守陵人都要聚集到族长家里拜祭“索罗杆子”,即满族祭天用的木杆,通常高13尺,上面盛食物的“斗”像一个圆盘,直径7寸、高6寸。届时,按长幼辈分,面对神杆行三拜九叩礼。遇有婚庆,新人也要去祭拜,表示不忘祖宗。

守陵人的礼节非常严格。每天清早,晚辈要向长辈行“请安礼”,也称见面礼,若出远门,要向长辈辞行,回来后也要向长辈行磕头礼。每天晚上,晚辈要到长辈屋里“站规矩”伺候,特别是当儿媳妇的,要随时侍奉公婆,如递烟、献茶(满族无论男女,平日习惯吸烟、喝茶)时,烟袋杆必须双手恭恭敬敬横向递过去;端茶不能随便说话。否则,婆婆就用烟袋锅刨脑袋,用茶水泼身。


现在清东陵的“守陵人”

虽然同是看陵的,但等级分明,在称呼上就很明显,:对守护大臣称“王爷”或称“公爷”,三品总管以上的称“大人”,四品郎中以下至七品的官员一律称“老爷”,长着白胡子的差役,见着年轻的官员也得称爷、请安。据当地老人回忆,东陵各陵的重要职位,一直被九家垄断,早期是郭、张、汪三姓掌权,而后被刘、李、王三姓取代,最后归沈、邵、黄三姓。

佐意 历史爱好者/85后/曾经的历史课代表/讲述最接地气儿的历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