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沙区公布了30名“南沙区劳动模范”和15个“南沙区先进集体”名单。本次入选的劳模囊括了南沙区内的各行各业,最多的为制造业和建筑业。30名劳模的学历从高中毕业到博士研究生皆有,无论学历高低,他们都利用日常时间充实自己,刻苦钻研,在各自的领域中打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前的抗击疫情斗争中,众位劳模们更是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各出奇招”。

例如,来自广州交通集团南沙巴士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周秋文发挥自身专业知识优势,在公交站场出入口设置了体温自动监测设备。

南沙街环卫中心的负责人招志祥迅速组织物资采购小组,采购35000多只口罩、5000多双手套、两吨消毒药物,并有序发放到岗位工人手中。

广州市消防支队南沙区大队南沙中队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党员突击队队员龚全卿,警铃响起总是第一个穿好装备登车出警。

南沙区珠江街泰安社区居委会主任凌云斯强化社区网格管理,把社区的22个网格划分为6个大网格,做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守好防输入这一扇社区大门……

无论是从事高新技术行业是研究人员还是一名环卫工、消防员,他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地奉献着自己,诠释着“劳动最光荣”的真谛。

记者了解到,本次获表彰的15个“南沙区先进集体”中,既有云从科技、小马智行这类高科技企业,也有汽车、电缆厂等传统制造业企业,更有中铁建华南建设有限公司广州市轨道交通十八和二十二号线工程总承包项目四分部、中国铁建大桥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广州明珠湾大桥工程指挥部这样参与南沙基础建设的集体。其中,南沙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是全国首个自贸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先后在国家、省、市层面成功开展6项调解仲裁制度创新工作,在全国率先出台并实施网上公布劳动人事争议仲裁裁决书规定,建成全国首个集调解仲裁全流程服务为一体的“互联网+调解仲裁”系统,并借鉴港澳经验,在全国率先建立劳动争议替代性解决机制(ADR),还于去年1月试点聘任港澳籍仲裁员,立足“一国两制三法域”实际,在全国率先建立聘任港澳籍仲裁员政策体系、任职标准、培训考核模式机制。

张贵:为布料染色节约六成水

在互太纺织公司的颜色管理部,张贵手上拿着一打从生产流水线上抽样的布料仔细对比着。在普通人眼中看起来颜色差不多的布料,在张贵的眼中却每一张都不一样,或深或浅,有的染得完美,有的却有所缺陷。

2002年,张贵从武汉纺织大学毕业后,就来到了位于南沙的互太(番禺)纺织印染有限公司工作。目前,他主要负责染整生产技术和经编样品开发,优化旧的生产模式及精益生产。“我刚来的时候,公司染色的成功率只有不到80%,很多布料都需要再度漂染,这对水电、材料都是再度的消耗。但现在我们有标准的配方系统、稳定的工艺路线,再加上自动化的系统,成功率能达到96%以上。”

2016年,张贵负责主持并完成了“一种尼龙织物的生产工艺”项目,此项技术完成一缸布较之前可节约两缸水、节时1.5小时。对于这个在染色工艺中节约了六成水的项目的成功,张贵感到很开心:“以前我们染好色之后还要再进行色牢度的定色,我设法将两个步骤合并起来,以前是三缸水染一缸布,现在只用一缸水染一缸布了。”此项成果已于2017年1月获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授权。

让张贵最为自豪的是,他曾参与的三次布料研发,都获得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颁发的“纺织之光”内衣创新贡献奖。“这是我们这一行荣耀最高的奖励。”张贵拿着一块获奖的面料告诉记者,“这种布料摸着很舒服,适合做内衣,适当调整比例、工序还可以做运动衣,给消费者更好的穿着体验。”

程忆兰:边打吊针边为人看病

今年9月,程忆兰就要满60岁,达到退休年龄了。但面对每天络绎不绝来找她看病的患者,程忆兰仍旧经常工作到晚上7、8点才回家。“妇产科的特殊性在于,复诊率特别高,因为从一个女人怀孕开始,我们要陪伴她到生孩子、坐完月子,一陪就是十几个月。”这是从事妇产科工作四十年的程忆兰最大的感慨,由于陪伴时间长,病患之间有时候相熟成为好朋友,有的孕妇还指定她做手术。

去年9月,程忆兰从贵州龙里县扶贫归来,前后历时一年。提起程忆兰,很多龙里县的居民都忘不了这位“边打吊针边看病”的医生。“去到后,发现他们宫外孕手术完全是一片空白,我就主刀了两台手术,一边手术一边教学。”在挂职帮扶工作中,程忆兰结合龙里县妇幼保健院的具体情况,手把手培养年轻医生。

从2010年作为人才被引进到东涌医院妇产科开始,作为妇产科的负责人,程忆兰既要处理科室的行政管理事务,又要抓好科室的医疗业务管理。对于她来说,一年中几乎没有正常的节假日,因为抢救病人或做手术等原因不能按时就餐、休息那更是家常便饭了。

有一次,程忆兰带领妇产科的医疗团队一个晚上连续做了4台手术,最后1台手术完成后已是第二天的凌晨7点多,连续长时间站立在手术台前为病人实施手术的她,回到家里再也支持不住了,来不及吃饭和洗浴就倒在沙发上睡着了。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程忆兰忙着培训一线人员。当时医院有两个高烧的产妇,程忆兰连忙为她们开通绿色通道。 “我们做医生的,看到病人治愈,我从心底感到由衷的幸福!”这是程忆兰常说的话。

李建平:从热喷涂“门外汉”到行业领先

说起热喷涂,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喷漆,但其实现今中国没有热喷涂技术相关的专业,人才、技术相当缺乏。李建平在热喷涂技术岗位上钻研了11年,从一个“学徒”,到如今带上了10多名“小弟”的“老大哥”,他努力钻研燃气轮机制造的顶尖技术——热喷涂技术,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打破了发达国家对燃气轮机热部件喷涂技术的垄断。

李建平来自湖南,2006年高中毕业就来到了三菱重工东方燃气轮机(广州)有限公司,一开始从事的是与自己专业相符的机械加工工作。“当时机械加工和热喷涂处于一个班组,我对热喷涂非常感兴趣,就时不时趁着工作闲余跑去‘偷师’,领导看我有热情,就在2009年的时候把我调过去了。我也很喜欢,觉得更具挑战性。”李建平笑着说。

所谓热喷涂,又叫等离子喷涂,是一种材料表面强化和表面改性的技术,可以使基体表面具有耐磨、耐蚀、耐高温氧化、电绝缘、隔热、防辐射、减磨和密封等性能。它是目前解决高科技中材料热障碍、不耐磨、易腐蚀的最常用的技术方案之一。

由于热喷涂技术的材料十分昂贵,李建平调过去后,“光看不做”学习了半年,才第一次上手。2014年,李建平发现从日本引进的对燃气机内尾筒进行喷涂的技术的不足。“由于尾筒内部形状不规则,当时的技术是喷完一次要进行修补,加喷喷薄了的部位,打磨喷厚了的部位。”李建平对程序进行了全面的优化,使整个等离子喷涂面的膜厚比较均匀,不再需要过多的修补程序,喷涂次数也由原来的10到12次减少到8到9次,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资材。改进后经母公司三菱高砂制作所鉴定,喷涂膜厚以及涂层组织完全符合技术要求,属同行业领先水平。

现在,李建平已经成为了热喷涂界的“大咖”,基本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热喷涂操作技术体系,他对自己掌握的热喷涂先进技术毫不保留,将它们传授给其他同事,先后培养热喷涂高技能人才10多名。

记者了解到,李建平还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和技术经验编制成了20多份文件,供公司员工借阅,它们也成了公司考核热喷涂技术时的重要参考材料。

赵冬冬:一个点子帮企业省800万

广州港南沙港区近洋码头作为广东省、市重点项目,码头的建设能进一步提升南沙港国际汽车物流枢纽功能。赵冬冬正是该项目的总工程师。2017年他跟随项目来到南沙,2019年他带着妻子和一双儿女入户南沙。

提起家人,赵冬冬总觉得有些亏欠,一年到头不能陪伴孩子们几天。提起工作,赵冬冬却有满满的激情。自2008年毕业到现在,赵冬冬在水工建设一线已经足足做了12年,辗转去过上海、福建、广西、海南等地方,在多个项目担任总工。但是只有南沙,让他带着家人留下来,扎根在此。

“这里越来越有自贸区的样子,教育和医疗水平也跟上来了,我把孩子的户口从河南老家迁到南沙来,也是希望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和教育基础。”赵冬冬如此表示。

去年,赵冬冬日常严控成本和进度的同时,还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这个尝试直接为项目节省了800万元的经费。那是在沉箱上驳安装的环节,不另建传统的小码头,而在中山的基地直接用港珠澳大桥剩下来的门机吊起沉箱直接放置到半潜驳上。由此,原本需要候潮作业的6个月工期提前用4个月就完成,还在建设码头和驳船租赁环节直接为项目省下800万元。

据悉,此举实现国内首例利用门式起重机吊运大型沉箱的工艺尝试,验证了吊具及门机出运大型沉箱的可行性。“本工艺综合门机吊钩下和沉箱吊孔之间设计专用吊具,经过多次测算和核算,吊具重量不到吊重构件的6%,受力合理、明确为以后类似起吊作业积累经验。” 赵冬冬如此介绍改装工艺的精妙所在,他们已经将此科研成果申请知识产权保护。

工地在哪人在哪——这是赵冬冬12年来的真实写照。先后经历项目施工技术、测量、造价等重要工作,从最初默默奋斗的施工技术人员到如今的项目总工程师,流逝的是他的青春岁月、变化的是他脸上的岁月留下的痕迹,不变的是他一直的努力奔跑,一直都在做“追梦人”。正是这种奉献精神,赵冬冬参与的工程获得中国中铁优质工程奖2项,国家优质投资工程奖1 项。

赵冬冬除了燃烧着自己的青春外,也在奉献着自己知识和经验,针对项目部技术管理人员偏年轻化、经验少和技术力量薄弱等现象,结合工程项目特点,他组织制定了专项的培训计划,利用业余时间开展“职工夜校”,促使青年员工掌握项目施工的技术要点。在他的耐心指导下,他所带的大部分年轻的工程技术员已成长为技术骨干,有的甚至走上了项目总工程师的岗位。(记者 陈斐曈、罗瑞娴、李夏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