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志疆


人不轻狂枉少年。


虽然早就过了少年轻狂的年纪,但如果不在今天趁机浪一把,简直对不起五四这个特殊的日子,以及一浪高过一浪的互撕大战。


如你所见,B站献礼五四的演讲《后浪》刷爆了朋友圈,并由此引发了激烈的讨论。


虽然是向年轻人致敬,“奔涌”的似乎不是“后浪”,而是“前浪”。



其实,“奔涌”已不足以形容这种盛况,因为声势浩大,隐隐然已有“咆哮”之势。


不同的落差,正是惊涛骇浪的动力之源。


说实话,看了《后浪》之后,前浪如我,心里没有丝毫波澜。


抑扬顿挫的语气,慷慨激昂的措辞,端庄肃穆的画风,一切都是前浪最熟悉的模样。


在以“二次元”“Z世代”为标签的B站,这大概是前浪最熟悉而且容易接受的风格。


但是,冲突也因此而起。


有些前浪转发《后浪》的同时,语重心长地作出评价;有些前浪则对此风嗤之以鼻:前浪习以为常的人生导师姿态,其实正是后浪最难以接受的。


两种态度,实际上都是源于同样一种心态——我是过来人。


以“过来人”的姿态传经送宝,这似乎是专属于前浪的技能包。耳濡目染已久,很多前浪都能不假思索地娴熟运用。



反思传经送宝的姿态,虽然看起来是一种转变,但仍然是以过来人的身份代入其中,进而试图站在后浪的位置上进行判断。


问题是,子非后浪,安知后浪之乐?


关于《后浪》,目之所及都是前浪在奔涌,后浪似乎集体噤声了。


尽管演讲者何冰深情告白,我们在同一条奔涌的河流。但是,后浪似乎并不愿与前浪一起奔涌。


以至于有人戏言:如果你没有转发《后浪》,那就证明你还年轻。


这是不是有点尴尬?


其实,这样的局面也并不令人感到意外。在生活、游戏、鬼畜占据主导地位的B站,义正辞严的说教充其量只是昙花一现的调剂。


或者更直接一点说,画风陡变的内容,多半都只是广告。


现实也正是如此。


B站市场中心总经理杨亮表示,《后浪》由B站公关团队策划,只是一个五四青年节前夕,投放在新闻联播前的品牌广告。


无论从公关策划还是广告宣传的角度来看,《后浪》都堪称爆款。


只不过,这款产品从设计到营销,都与后浪无关,充其量,不过是在儿童频道里,插播了一条给大人看的广告。


仅此而已。


从营销角度看,儿童频道当然是可以插播广告的,而且这些广告无一例外都是给成年人看的,因为他们往往掌控着遥控器。


从消费角度看,太多影片习惯以动画片的形式呈现,却迥异于儿童动画片的画面和内容,从来就没有将孩子当做目标客户。


以《后浪》之名,前浪或语重心长谆谆教诲,或痛心疾首深刻反思。


对于后浪来说,无论是在儿童频道里插播广告,还是掺杂给大人看的动画,他们都不以为然。既然接受这个频道,自然就接受频道广告。



大不了,暂时切换一下频道而已。


后浪已经切换频道,前浪还在为一则广告争得面红耳赤、不亦乐乎。


想想也确实挺尴尬的。


以“美美与共,和而不同”为立意,《后浪》不仅未能弥补前浪与后浪之间的隔阂,反而暴露并加剧了前浪之间的撕裂。


这样的结果,恐怕是B站所始料未及,却又喜闻乐见的。


因为《后浪》,许多从不关心B站的前浪,不仅留意到了B站,而且主动转发其广告宣传片。


曾几何时,很多人将“把梳子卖给和尚”当笑话来看,看到这一幕,你才能明白,跨界推销的脑洞与鸡贼。


这则广告的牛叉之处,不仅在于设置了一个高大上的议题,选择了高大上的央视来背书,而且在于成功撩拨了前浪们的情绪。


究其原因,虽然每一个前浪都由后浪奔涌而来,但每一个后浪所处的环境却大相径庭。


有的后浪能不时跃出水面,翻滚出白色的浪花;有的后浪却始终被挤压于水底,按在粗粝的砂石上不断摩擦。


被拍在沙滩上之后,蓦然回首往事,不一样的前浪,自然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谁又能说,哪一个前浪的浅饮低唱,不是一种发自灵魂深处的内心感悟?


不得不承认,所有过来人式的“寄语”与“感怀”,都只是自我疗愈的心灵鸡汤。


绕过了那道湾、闯过了那片滩,前浪永远感受不到后浪当下的真实感受,纵有满腔热枕,唯一能感动的也只有自己。


《后浪》之后,有人给B站前面加了个“牛”,有人则在前面加了个“S”。


其实,加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后浪云淡风轻的态度——前浪假装奔涌,后浪视而不见。



黑格尔说,人类唯一能从历史中吸取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都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这句话在个人成长上同样适用——后浪唯一能从前浪那里得到的劝告就是,后浪不需要接受任何劝告。


奔涌向前的过程中,每一个后浪终将成为前浪,但是,没有谁能为你限定姿态、锁定方向。


《后浪》霸屏,其实只是前浪献给自己的青春挽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