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經濟復甦 不能靠銀行業一家賺錢

  每日經濟新聞 每經評論員 凌建平

  數字是枯燥的,但數字有時候也會有感情。

  今年第一季度,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中國經濟遭遇了慘重損失,一季度GDP同比下降了6.8%。作爲中國經濟的優質資產,A股3800多家上市公司第一季度經營數據的兩極分化引起各界廣泛關注。首先,上市銀行淨利潤合計爲4954億元,較上年同期相比增加了237億元,佔A股全部上市公司淨利的比重達到53%,同比增加13個百分點。其次,在除銀行之外的行業中,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之下,28個一級行業24個出現了負增長,其中交通運輸業負增長120.42%,就連市場普遍認爲業績會很好的醫藥生物行業的增長率都是-15.61%。

  金融是經濟的核心,銀行成爲最賺錢的行業之一本沒什麼問題。但是,任何行業的發展都要與整體經濟以及其他行業的發展相匹配。在其他行業水深火熱的時候,銀行業要是單單自己一家躺着賺錢,這樣既不合適也不合理。

  如果把中國經濟比作一列高鐵,那麼銀行業就是“動力源”。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上市銀行確實加大了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統計顯示,一季度36家上市銀行新增信貸投放5.3萬億元,同比多增1.6萬億元。但從實體經濟對銀行的要求以及銀行業的利潤情況來看,銀行業應該挑起更重的擔子。

  原因很簡單,我國的銀行業大多數是國有資本,是國家發展的保證,在確保風險的基礎上,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是我國銀行業天然的責任。因此,筆者認爲,在接下來的復工復產、經濟復甦、促進消費的過程中,需要銀行業和其他實體行業一起共渡難關。

  中國抗疫已經進入了復工復產迎接復甦的階段,在第一季度GDP負增長之後,筆者認爲中國經濟的前途依然光明。但是,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和出口依然未能開足馬力。這時候,就需要作爲中國經濟發動機的銀行業挑起重擔,給其他行業和消費者“讓利”。

  從投資角度來看,發展在線新經濟、投資芯片等新科技已經成爲廣泛共識,以5G基站建設、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爲代表的新基建投資已經寫入有關文件,但很多銀行尤其是地方股份制銀行似乎仍沉迷於房地產貸款不能自拔。爲此,人民銀行上海總部4月23日召開了專門的房地產信貸工作座談會,堅持“房住不炒”定位,嚴禁以房產作爲風險抵押,通過個人消費貸款和經營性貸款等形式變相突破信貸政策要求,違規向購房者提供資金,影響房地產市場的平穩健康發展。

  基於此,筆者認爲,銀行業理應在這些新興投資尤其是新基建投資中發揮更大作用。

  從消費角度來說,從消費券到消費節,全國各地地方政府幾乎都有了促消費的動作,但銀行體系的參與度仍有不小提升空間。銀行對消費的支持渠道包括信用卡和消費金融公司等,目前合法的25家持牌消費金融公司中,由銀行控股或參股的達19家。按照道理,銀行應該是拉動消費的最積極參與方,但事實上,近些年裏,銀行系的這些信用卡和消費金融公司並沒有給消費者帶來低利率的實惠,有些公司甚至已經變成無牌P2P公司的資金來源,反倒是給一些沒有信用記錄的人制造了很多高利率消費。

  筆者閱讀了幾家上市銀行及其消費金融公司的一季報,信用卡和消費金融的壞賬有了明顯的增加。如何在控制風險的基礎上,爲拉動消費出力是銀行業現在面臨的挑戰。

  從出口的角度來說,目前企業復工復產後海外訂單減少甚至斷掉的情況不少。這顯然和海外疫情蔓延有關,對於出口問題,政府已經通過各種辦法給予支持。長遠來看,疫情可能成爲中國製造從外銷爲主變成內需爲主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因此,筆者認爲,商業銀行對這部分出口轉內銷的企業應該給出切實有效的支持措施。

  中國經濟要復甦,不可能只靠銀行業一家賺錢,銀行業應該更多地考慮一下社會責任,主動放棄一些利益,爲實體經濟發展和拉動消費作出更大貢獻。

責任編輯:陳永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