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盈利面方面,深市85.48%的公司實現盈利,54.68%的公司實現淨利潤同比增長。據上交所統計,2018年,滬市公司全年共實現營業收入33.50萬億元,同比增長11%,佔同期GDP比重約30%。

滬深交易所齊發年報分析報告,深市公司去年共計提1278億元商譽減值

記者丨馬曉甜

5月5日晚間,滬深兩地交易所發佈上市公司2018年年報分析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4月30日,滬深市分別有1466家和2156家上市公司對外披露2018年年報信息。

據上交所統計,2018年,滬市公司全年共實現營業收入33.50萬億元,同比增長11%,佔同期GDP比重約30%;共實現淨利潤2.80萬億元,同比增長4%。總體上看,滬市公司以佔全國註冊企業不到萬分之一的數量,實現全國GDP約三分之一的營收。

同時,具有市場代表性的各項藍籌股指數公司表現也依然穩健。代表大型龍頭企業的上證50、上證180經營增長高於滬市平均水平,分別實現營業收入18.32萬億元和23.66萬億元,同比增長均爲12%;分別實現淨利潤2.01萬億元和2.44萬億元,同比增長8%和7%。

滬市九成公司均實現盈利,並且絕大多數公司專注主業,以體現主業經營質量的扣非後淨利潤爲例,2016-2018年連續三年扣非後淨利潤盈利的公司約1100家,佔滬市公司總數近八成。

深市方面,2018年深市上市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11.95萬億元,同比增長13.33%,其中主板、中小板和創業板同比分別增長11.12%、15.55%和15.85%,均顯著高於規模以上工業企業8.5%的營收增速。以可比數據爲樣本,近三年深市公司營業收入的年複合增長率爲18.85%。

2018年深市上市公司歸屬母公司股東淨利潤合計5834.83億元,同比下降22.88%,其中主板、中小板和創業板分別下降4.37%、31.74%和65.61%。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淨利潤合計爲4374.69億元,同比下降28.61%。在盈利面方面,深市85.48%的公司實現盈利,54.68%的公司實現淨利潤同比增長;798家公司淨利潤增速超過20%,佔比37.01%。

2018年深市市值前20%的公司貢獻了超過六成收入,淨利潤合計超過深市整體;營業總收入和淨利潤分別同比增長16.78%和3.22%,在體量較大的基礎上持續增長。研發投入絕對金額明顯高於其他公司,在深市整體中的佔比超過六成。

分行業來看,2018年滬市實體類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6.53萬億元,同比增長13%;實現淨利潤1.15萬億元,同比增長7%。金融類公司全年實現營業收入6.97萬億元,同比增長6%;實現淨利潤1.65萬億元,同比增長2%,非金融實體經濟增速已超金融行業企業。

此外,根據上交所報告,2018年,受益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因素,上中游多個行業延續增長態勢,但在行業週期性、金融流動性、上下游結構性等因素的影響下,增速相較往年大幅增長態勢有所放緩。同時,在上游成本擠壓、外部需求放緩、國家政策規範等多種因素影響下,下游消費類行業業績有所下滑。

深交所統計則顯示,2018年,深市上游行業業績增速普遍較高,2018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環保限產驅動採掘、鋼鐵以及化工行業供需格局改善,產品價格上漲帶動利潤維持較高增速。上游原材料價格上漲抬高了中游製造業成本,汽車製造業淨利潤下滑55.42%,國防軍工、輕工製造、機械設備、電氣設備等行業受成本及政策環境影響業績下滑較明顯。而下游大消費行業業績表現較好,醫藥行業頭部企業表現亮眼,前期增長速度較快的計算機、傳媒、通信等行業,則受外部環境變化和併購重組整合效果的綜合影響,業績有所下滑。

2018年,兩市上市公司研發投入均呈大幅增長。其中,滬市實體類公司研發投入約3900億元,同比增長約21%,其中研發投入佔營業收入比例超10%的公司有60餘家,超5%的公司有230餘家。深市公司研發投入金額合計3443.87億元,同比增長22.30%,絕對額連續四年明顯增加。

現金分紅方面,滬市公司繼續保持了歷年來重回報、高分紅的藍籌特點。數據顯示,有1108家公司在年報中提出了分紅預案,合計擬派現金額達到9100餘億元,在去年8100餘億元的基礎上再創新高;平均分紅比例約爲41%,較2017年增加約4個百分點。派現公司中,800餘家公司的分紅比例在30%以上,220餘家公司的分紅比例超過50%。從公司分佈情況看,持續穩定高比例分紅公司羣體已形成,約480家公司連續三年分紅比例超過30%。

深市68.78%的上市公司(1483家)推出現金分紅預案,分紅金額2605.50億元,同比上升13.07%,股利支付率爲44.87%。深市盈利公司中,14.42%的公司(311家)股利支付率超過50%。2016-2018年連續三年分紅的公司有1195家。分紅金額最高的三個行業分別是房地產業、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及計算機和通信設備製造業,分別爲323.31億元、318.07億元和207.83億元。

併購重組方面,滬市全年共進行併購交易1226家次,交易總金額1.2萬億元,較上一年度分別增長42%和31%。重大資產重組方面,共有131家公司啓動重組,與上一年度基本持平;披露117單方案,同比增長18%;涉及交易金額近4000億元,接近上一年度水平。

深市完成110單併購重組,同比下降40.86%;併購交易金額2395.99億元,同比下降63.00%。其中,主板、中小板、創業板併購交易金額分別同比下降69.85%、57.24%和39.26%。

上交所表示,2018年,滬市公司專注主業,穩定經營,業績表現良好。同時,在生產經營、市場估值、信息披露等方面也還存在一定的結構性制約因素,需要後續改革中予以關注和解決。主要包括:少數公司存在經營陷入困局、造血功能喪失、治理不夠規範等風險與問題;部分民營企業生產經營面臨一定困難;部分市場參與主體仍然熱衷於概念炒作,有些公司市場估值大幅偏離其基本面,對市場正常的估值結構造成不良影響,不利於建設良性的市場生態秩序;部分公司的信息披露過於簡略、籠統,決策有效性不足。

深交所也指出,2018年併購重組業績承諾集中到期,部分公司爲避免商譽減值影響未來業績而選擇一次性出清風險。2018年深市公司共計提1278億元商譽減值,雖然對當期業績帶來較大沖擊,但減值風險也得到一定程度的緩釋。隨着併購重組的理性迴歸,預計商譽對淨利潤的影響將有所下降,但部分公司仍面臨一定的減值壓力。

此外,2018年報數據顯示,深市連續兩年虧損的公司有49家,比上年同期增加28家;4家公司已連續3年虧損,29家公司的年報被出具無法表示意見,3家公司無法按時披露年報。少數公司存在較大的退市風險。

上交所建議,要持續推動上市公司聚焦主業,支持優質公司利用資本市場做大做強,防範系統性風險,確保資本市場運行平穩有序。針對劣質公司,以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爲核心,提高資本市場違法違規成本。同時,進一步落實完善退市制度,疏通資本市場出口渠道,加快重大違法違規公司、殭屍企業、殼公司等劣質企業的出清,促進市場生態淨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