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展望未來,趙聲良說,敦煌研究院正在制定30年發展規劃,“爭取讓海外的敦煌文物珍品‘數字化迴歸’”。從期刊《敦煌研究》的編輯起步,到敦煌研究院副院長,再到今年5月升任院長,35年前的青年,如今已滿頭華髮。

冬日,敦煌,安靜愜意。日前,在敦煌研究院的一間會議室裏,院長趙聲良擠出一上午的時間,接受了專訪。

1984年,剛剛從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的趙聲良,隻身來到敦煌,到如今已有35年。從期刊《敦煌研究》的編輯起步,到敦煌研究院副院長,再到今年5月升任院長,35年前的青年,如今已滿頭華髮。

千年莫高,人類敦煌。對人們而言,敦煌是藝術殿堂,是精神高地,是心靈聖域。“我們的工作主要包括保護、研究和弘揚敦煌文化。”趙聲良說。

要十分珍惜祖先留給我們的這份珍貴文化遺產,堅持保護優先的理念,加強石窟建築、彩繪、壁畫的保護,運用先進科學技術提高保護水平,將這一世界文化遺產代代相傳。今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到敦煌莫高窟視察時這樣要求。上世紀60年代初,國家撥款100萬元專門用於莫高窟崖體加固。按照建築學家梁思成提出的“有若無,實若虛,大智若愚”的設計方針,加固工程效果很好,至今石窟崖體仍安然無恙。

在以常書鴻、段文傑、樊錦詩等人爲代表的幾代莫高窟人的努力下,敦煌的保護工作一直在紮實進行。敦煌人秉持創新開拓理念,放眼世界,應用先進技術開展文物保護。與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的合作已有30多年,成爲與其合作時間最長的文博機構;自上世紀80年代起,敦煌每年選派兩名研究人員到東京藝術大學進修,至今已培養了50多人。

趙聲良介紹,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國外”的被動局面逐漸得到扭轉。如今,研究的重鎮與高地都在中國。這樣的成績,離不開幾代學者的推動。如今,敦煌研究院、北京大學、浙江大學、蘭州大學、首都師範大學等科研院所共同構成敦煌學的研究重地。敦煌研究院已多次舉辦敦煌學國際研討會,使敦煌學更加深入人心。

在出版大量學術著作的同時,敦煌研究院還編寫了許多通俗讀物,向公衆介紹敦煌文化。趙聲良說,平均每個月都會舉辦一次敦煌相關主題的展覽,每次都是觀者如潮。不僅如此,敦煌研究院還走進國內外大學,向高校師生宣講敦煌文化。

現如今,英國、法國、俄羅斯、日本、印度等海外收藏的敦煌文物已基本實現數字化。展望未來,趙聲良說,敦煌研究院正在制定30年發展規劃,“爭取讓海外的敦煌文物珍品‘數字化迴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