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耿睿)5月2日凌晨,由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蘭州大學和德國馬普進化人類學研究所學者領銜在《自然》雜誌(Na-ture)發表研究成果,陳發虎院士爲第一和通訊作者,團隊主要成員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西部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張東菊副教授爲共同通訊作者。研究揭示,一件發現於中國夏河縣的古人類下頜骨化石距今已有16萬年,是除西伯利亞阿爾泰山地區丹尼索瓦洞以外發現的首例丹尼索瓦人化石,也是目前青藏高原的最早人類活動證據,將人類在青藏高原活動的時間從4萬年前推至16萬年前。

張東菊介紹,該化石於上世紀80年代發現於青藏高原東北部的甘肅南部夏河縣甘加盆地白石崖溶洞,具體出土層位缺失,但化石被厚層碳酸鹽結核包裹,使對其進行年代測定成爲可能。研究團隊邀請了其長期合作伙伴臺灣大學的沈川洲教授對化石外包裹的碳酸鹽結核包裹體進行了鈾系測年分析。三個測年結果均爲距今16萬年前後,顯示該化石形成於至少距今16萬年前,說明該古人類在第四紀最爲寒冷的倒數第二次冰期生活於青藏高原。

本次發表的古人類化石僅保存了下頜骨右側,包括第一和第二臼齒兩顆完整牙齒。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和德國馬普進化人類學研究所的Jean-JacquesHublin教授及其團隊,經過全面分析,確定其爲中更新世古老型智人的一種。此後,蘭大在讀博士生夏歡與哥本哈根大學和馬普進化人類學研究人員對化石進行了古蛋白分析,發現該化石在遺傳學上與丹尼索瓦洞的丹尼索瓦人親緣關係最近,可確定爲青藏高原的丹尼索瓦人,稱爲夏河丹尼索瓦人。

此前研究顯示,現代智人於3萬至4萬年前到達青藏高原。此次研究表明,可能攜帶了適應高寒缺氧環境基因(EPAS1)的丹尼索瓦人,先於現代智人來到青藏高原,且在第四紀最大冰期成功生活在寒冷缺氧的高海拔區域,爲進一步揭示現代藏族和夏爾巴人羣的高海拔環境適應基因來源提供了新線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