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敏明呼吁社会关注服刑人员子女。 本文图片均由红苹果公益提供

“警察”和“公益人”是林敏明的两个标签。

他是福建省司法警察训练总队教官,负责全省司法系统民警的培训,学员们喊他林队。

同时,他还是福建教育援助协会的创始人,工作之外的时间都投入在公益上。协会还有个更被外界熟知的名字——“红苹果公益”,专注给服刑人员等特殊家庭的未成年子女提供教育、心理、法律等层面的援助。

服刑人员子女,又被更多人称之为“罪犯的小孩”。司法部2005年的调研数据让林敏明至今难忘:全国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总数超过60万,九成以上没有得到过任何形式的社会救助。

“没人去关心这一群体,社会就存在60万颗‘炸弹’隐患,随时可能被引爆。”林敏明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说,预防“二代犯罪”、“二次犯罪”项目,现在是红苹果公益的一项重要任务。

2014年6月,红苹果公益正式注册成立。目前红苹果公益已在福建全省监狱系统铺开,在12所监狱设立了分支机构,登记的志愿者800多名,其中将近70%的志愿者都是警察。

令林敏明最为自豪的是,协会成立至今在册帮扶的1473个未成年人当中,没有一个发生辍学和犯罪的现象;帮扶后出狱的140多个服刑人员没有一个再犯罪。

“哪怕只能挽救一个孩子,那也是帮助了一个家庭。”林敏明说。

节假日期间,林敏明到服刑人员子女住处探访。

走访遭质疑:为什么要帮他们?

在筹备“红苹果公益”前,林敏明已经参与公益活动三年多,累计参加志愿服务上千小时。

2012年底,不少监狱民警向林敏明提出服刑人员子女帮扶的可行性。通过查询公开资料后,他发现国内竟然还没有专门关注服刑人员子女的社会组织。

司法部曾在2005年开展“监狱服刑人员子女未成年子女基本情况”调研工作。调查显示,在监狱服刑的156万在押犯中,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总数超过60万人,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辍学率为13.1%,父母入狱后辍学率大幅攀升;94.8%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没有受到过任何形式的社会救助。同时,未成年子女犯罪率远远高于全社会未成年人犯罪率。

2013年起,林敏明利用周末拜访了100多户服刑人员家庭。和资料数据相比,现实的情况更让他震撼和忧心。

福建省女子监狱有一个服刑人员兰兰(化名),入狱前在福建南平的一个餐厅打工,因为性格内向,工作过程中常与自己的同事发生摩擦,矛盾长期积累。有一天,她在被人辱骂之后,抄起案板上的菜刀砍死了同事,最后被判决为死缓。她的家庭成了林敏明们第一次的走访对象。

那是2013年年底,林敏明和志愿者的车子开进村子,找路人问兰兰家的住处。林敏明对村民称,自己是社会爱心人士,听说这个家庭贫困过来帮扶。

“去这家干吗呀?孩子的妈妈杀人啦!你们可以帮其他小孩啊。”村民不愿意指路。

最终,林敏明通过学校才找到那户人家。而孩子爷爷在知道他们的身份后,就把他们赶出来,说“我家里没有这样的人!”走访结束后,这家人还各种方式通过他人打听、追问林敏明的身份。

“为什么要帮这种孩子?”这是林敏明经常要被外界问及的一个问题。

“对于本不该承受这些冷姿态的孩子来说,他们是无辜的,社会需要对他们有所关心和支持。他们也是受害者,社会上对服刑人员有歧视,但是作为我们司法人员不能有歧视。”林敏明觉得这事必须得做。

此前,林敏明做的公益是给贫困山区孩子的助学,“虽然穷,但是这些孩子脸上都乐呵呵,充满了阳光和希望。”而接触到的服刑人员子女,则完全是另外一副模样。

“十个孩子,八个苦瓜脸。”林敏明说,和贫困山区的孩子相比,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除了生活条件的贫困,往往还承受着亲情的匮乏、教育的贫瘠和社会的歧视等诸多问题。这种环境下,服刑人员子女大多都脆弱而敏感,对于陌生人都保持着警惕和防备。

林敏明探访服刑人员子女。

最需要的是心理关怀

红苹果公益创立初,团队开展项目的方式比较单一,主要是走访贫困孩子并为他们提供经济上的资助。

在项目逐渐深入的过程中,林敏明逐渐发现:这些孩子最需要的不只是经济上的帮助,还有心理上的关怀。

林敏明说,这些孩子不得不面对父母犯罪的阴影,面对来自同学、邻居、朋友的歧视和嘲笑。很多这样的孩子都是在仇恨、嫉妒和失落中成长起来,也更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有一次,林敏明带着志愿者入户核对信息,有个家庭中孩子的爸爸因犯罪进了监狱。

孩子的母亲说,家里并不需要钱,自从孩子的父亲被抓以后,孩子变得内向,外界也有一些歧视的声音。“希望在这方面为孩子进行引导,帮助教育孩子,这才是我目前最大的需求。”

打开红苹果公益数据库收集的信息,许多服刑人员提交的愿望里,写的是希望给孩子提供“普法”和“心理”援助。为此,红苹果公益成立了一个专家指导委员会,细分为心理帮扶组、社会工作组和法律援助组。

林敏明介绍,红苹果公益经常在节日给帮扶的孩子们送去问候,礼包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是里面一定少不了愿望卡、信纸、信封、笔,还有写给孩子们的一封信。

令林敏明意外的是,这是很多孩子收到的第一份礼物。不少孩子在回信中歪歪扭扭地写道:“这是我收到过的最棒的礼物”、“我会努力学习来报答你们的爱”……

在林敏明的办公室里,随处可见和服刑人员及其子女有关的痕迹——沙发上的抱枕图案是孩子们画的画,茶几上摆放着由孩子们写给红苹果公益的信编写成的《红苹果心声集》……

“这些孩子大多比较封闭,不太与外界接触。我们做的很多事都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孩子们真实的心理状况,给他们一个通道来表达自己。”林敏明翻开《红苹果心声集》说,“把孩子们的信编成小册子,也是希望让孩子们获得作品刊登的价值感,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如今,他们累计收到来自孩子、家长、服刑人员的信已达四百多封。除了感谢,孩子们还会在信中描绘他们的梦想、倾诉生活中的烦恼。

“他们的每一封信我们都会仔细看,并安排人员进行对接,帮助他们实现一些小愿望。孩子们愿意向我们倾诉,和我们讲心里话。父母不在身边,我们成了他们最信任的人。”林敏明说。

解决50多个孩子“黑户”问题

在福建闽北一乡村,林敏明走访时发现一家服刑人员子女符合精准扶贫和上低保的条件,但却没被纳入范围。

“他家里有人犯罪了,罪犯的小孩怎么能享受低保。”村干部以此为由拒绝将其纳入低保范围。

“这算株连九族么?国家哪一条规定说服刑人员子女符合条件的不能享受低保?”林敏明不解的问道。在林敏明一再争取下,村干部才不情愿得为其办理了低保。

林敏明在入户探访中发现,不少服刑人员子女是“黑户”。有的是因为父母在羁押过程还未来得及申报,有的因为超生多胎。

服刑人员子女的落户,比一般家庭程序上要更加繁琐。比如,亲缘关系的确定,需要和监狱沟通,到监狱内进行抽血,再进行亲子鉴定。而鉴定又需要一笔费用,一些困难家庭承担不起,索性直接放弃了落户。

福建闽南一户服刑人员家庭的老人,因为对程序不熟悉、政策不了解,跑了12次户籍管理部门,还是没能解决孩子的户口问题。最后,在红苹果公益的法律援助组和媒体记者协助下才得以解决。

红苹果公益成立至今,他们已经帮助五十多个孩子解决“黑户”问题。

“还有200多个孩子的户口问题没解决。”林敏明把这件事搁在心上,“户口问题直接关系着孩子的教育等一辈子的问题,不能不重视。”

“作为社会组织,除了发挥自身的监督职能外,我们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唤醒功能,即通过社会力量唤醒各个部门的自觉意识,让他们自觉履行自身职责。”林敏明说道。

经过几年摸索,目前红苹果公益已经形成了“监狱+司法+教育+社会组织+民政”五位一体的运作模式。监狱系统在经过培训以后可以实现自运行;教育即利用基层的教师志愿者群体,解决孩子没有人陪伴的问题;司法主要发挥协调作用,比如帮助孩子解决户口问题、帮助服刑人员解决就业问题等;民政部门则主要发挥兜底作用,保障基本权利。

帮扶1473人,没有发生辍学和犯罪

2014年底,“红苹果公益”在一家监狱为部分服刑人员派发春节礼物。在派发过程中,一个没有收到礼物的服刑人员不屑地说:“做完秀就可以走了。”

林敏明听到了这句话,也没有和他辩解,只是在心里暗暗地对自己说:“是不是作秀,我们用行动说话。”

过去四年多,林敏明的行动也获得了监狱系统的认可和支持。2016年11月,福建省监狱管理局特意下发了一个支持性红头文件,即《关于扶持省教育援助协会(红苹果公益)的意见》,倡议全省各个监狱成立教育援助中心。

很快,福建多个监狱设立了红苹果公益的分支机构,越来越多民警成为志愿者参与到帮扶工作中来。红苹果公益的亲情拓展营也成了监狱系统的管教活动之一。

福清监狱监狱长林明飞曾对媒体表示,对服刑者日常管理,“约谈100次的效果,都不如让他参加一次红苹果的亲情拓展营”。

与常规的隔着玻璃的亲属会见不同,在红苹果公益的亲情拓展营里,服刑人员可以和孩子近距离地互动,比如拥抱、牵手、协作完成游戏任务等。

让林敏明印象深刻的是,在一次泉州监狱的亲情拓展营活动中,红苹果公益设置了一个小游戏,由3-6岁孩子的爸爸蒙着眼睛背着孩子,在孩子的指引下走完曲折的道路。

在活动快要结束的时候,一位服刑人员突然举起手问道:“能不能让我背背我的孩子?”这一举动让工作人员们都愣住了——他的孩子已经十五岁了,个子比他还高,怎么背?

“当他背上孩子,不停地一次次地走过那条曲折的道路,久久不肯放下的时候,我们终于理解了,亲情的力量是无限的。”这位父亲的举动,触动了林敏明的心。

原来,这位服刑人员在孩子3岁的时候就进监狱,已经整整12年没有见过孩子了。活动结束后,他和工作人员们分享,现在他已经由死缓改为无期,为了孩子他会好好改造,争取早日回家。

2014年成立至2017年12月,红苹果公益已累计筹集近三百万元善款,教育援助服刑人员子女4628人次,受益服务对象覆盖福建省内451个县市,在榕城、福清、漳州、厦门、龙岩等多家监狱开展的“穿墙引线”亲情拓展见面会,为179个服刑人员困难家庭的601个孩子和家属提供了亲情交流的平台。

更让林敏明感到欣慰和自豪的是,到目前为止,红苹果公益在册帮扶的1473个未成年人当中,没有发生辍学和犯罪的现象;帮扶后出狱的140多个服刑人员没有一个再犯罪。

去年,红苹果公益加入了南都公益基金会的“中国公益好平台”。这是红苹果公益模式向全国推广迈出的第一步。

去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长王名提交了一份关于对服刑人员子女开展帮扶的提案,文中还专门提到了红苹果公益。

“我们做的事情也得到了国家相关部委的关注,希望为其提供相关数据。”林敏明说,“如果能把我们的模式复制推广到其他省份,相信将会有更多的孩子受益。在降低我国犯罪率上,这也将是一个巨大的前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