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證券時報

  在國有創投受制於薪酬水平與市場化機構相比無優勢的背景下,給員工以跟投的機會,成爲留住核心員工的重要手段。

  胡學文

  近日,國務院印發《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方案》。方案明確指出,支持國有創業投資企業、創業投資管理企業等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類企業的核心團隊持股和跟投。自此,國有創投核心團隊持股和跟投相關做法終於有了明確規定。國有創投核心團隊持股和跟投制度的放行,有望真正激活國有創投機構公司和員工活力,綁定集體和個人利益,實現激勵和約束“一石二鳥”之妙。

  首先,國有創投核心團隊持股和跟投是有效的激勵手段。一直以來,國有創投都被認爲競爭力不如外資、民營創投,比如決策效率低、辦事流程長,此外最重要的是激勵機制不夠市場化,因而留不住高手。衆所周知,創投行業是一個高度競爭的行業,核心資產就是專業的投資人才。一家創投機構如果留不住或引不來高層次專業人才,要想在股權投資這個憑藉發掘前瞻性投資機會的行業做大做強,無異於空中樓閣。也正因如此,在外資、民營創投機構中,除了薪酬水平更爲市場化外,較爲普遍是採取合夥人制度,普通員工也可以較爲靈活地選擇跟投等形式,形成利益捆綁、風險共擔的利益分配機制,尤其對於吸引高級人才極具吸引力,以至於一些國有創投甚至淪爲外資、民營創投機構培養熟手的“黃埔軍校”,眼睜睜地看着人才流失。國有創投自然也能看到這一問題所在,但受制於政策限制,一直在覈心團隊持股和跟投層面是心嚮往之,而不得入其門。僅有極少數地方國有創投機構,在當地政策的支持下做了小範圍嘗試,從效果來看,在國有創投受制於薪酬水平與市場化機構相比無優勢的背景下,給員工以跟投的機會,成爲留住核心員工的重要手段。

  其次,國有創投核心團隊持股和跟投亦是有效的約束手段。放行國有創投團隊持股和跟投,一方面是爲了激勵員工,使員工除了有限的薪酬收入外,還能有機會共享收益,從而充分調動全體員工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其實還是着眼約束,尤其是在國有創投,會給人一個印象,那就是錢都是公家的,投資項目時就可能不珍惜不審慎,形象地說就是“崽賣爺田心不痛”。核心團隊持股和跟投機制的設計,可以打破國有機構是公家的傳統認識,將高管、員工和公司的利益深度捆綁,在拍板決策投資項目的時候,會更加審慎認真,儘量實現在分享利益、規避風險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既不會大冒進隨意投資決策導致大損失,也不會畏手畏腳錯過挖掘金疙瘩的機會。

  當然,要想實現激勵和約束的最佳平衡,這其中還涉及到核心團隊持股是在集團層面還是二級子公司,跟投具體什麼範圍的人員可以跟投,跟投是強制還是可選擇,跟投的比例如何設計等技術層面問題。

  相比於國有創投核心團隊持股的進程緩慢,員工跟投其實早有嚐鮮者。深創投董事長倪澤望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時介紹,爲了有效防範風險、達到監管目的,確保投資質量與資產安全,深創投很多年前就建立了強制跟投與主動跟投機制。具體而言,在高管層面,對投委會表決通過的所有投資項目,要求高管強制跟投,除非其在投委會上投反對票。在投資經理層面,每個通過投委會決策的投資項目的投資經理團隊成員,要求進行強制跟投。在建立強制跟投制度的同時,深創投也制定了自願跟投制度。員工可自願跟投,與公司同股同權,跟投額不得超過項目投資額的一定比例。倪澤望表示,跟投使員工與股東共擔風險共享收益,充分調動了全體員工的積極性,全員參與對公司投資項目的監督管理和增值服務,充分發揮集體智慧和利用集體資源控制項目風險,提高項目成功率。截至2019年3月底,深創投投資企業數量、投資企業上市數量均居國內創投行業第一位:已投資項目981個,251個項目已退出(含IPO)。深創投作爲一家國有機構,在高度市場化競爭的創投行業有如此成績,很難說和相對領先的激勵機制沒關係。

  不過,員工跟投制度落地在國有創投中依然還屬於個例,一些老牌國有創投機構熱切期盼相關政策的施行。隨着國務院關於放行國有創投核心團隊持股和跟投的方案正式出臺,後續這一政策在各大國有創投機構有望加速鋪開。

責任編輯:李思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