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排雷老兵講述與死神掰手腕 五赴黎巴嫩執行維和任務)

在時刻面臨生死考驗的雷場,既要有戰勝困難的勇氣,更要有過硬的掃雷技能——

敢與“死神”掰手腕

執行維和任務期間,李駿(右)與維和友軍交流排雷經驗。楊雙權攝

-第75集團軍某旅教導隊區隊長 李 駿

5次赴黎巴嫩執行維和任務,無數次與地雷打交道,從初生牛犢到排雷老兵,我在雷場不斷與“死神”掰手腕。

還記得第一次上雷場時,看着裸露在地表的地雷和未爆彈,要說一點不緊張那是假的,但我並沒有退縮。“嘀嘀嘀”,探雷器發出提示音,定位信號源、挖掘地雷……儘管組長時不時在身後不遠處鼓勵我,但我心裏依然有些緊張。一個小時後,我終於挖出了一塊航彈碎片,完成了這次任務,但這一個小時彷彿是我人生中最漫長的一段煎熬。

有了第一次“排雷”的經驗,我不斷積累着信心和底氣。在後續的任務中,我逐漸成長爲一名優秀的作業手,當年就清排地雷50餘枚。

在時刻面臨生死考驗的雷場,既要有戰勝困難的勇氣,更要有過硬的掃雷技能。記得一次掃雷資質認證考覈,考官比拉爾將一把圖釘分散埋入約一平方米範圍的地下,要求我進行探測標定。按照標準作業流程,一平方米範圍內出現多個信號源時,很難準確定位,需要進行全面挖掘。但對我而言,這並不是什麼難事。不到兩分鐘,我就運用“十字交叉定位法”,將埋有圖釘的6處位置標定出來,令在場考官讚歎不已,紛紛豎起大拇指。

5次維和,從作業手、副組長到組長,身份在變,我肩上的責任和壓力也在變——身爲骨幹,我不僅要確保自己的安全,還要確保身邊戰友的安全。5次維和,我帶出了100餘名合格的作業手和20餘名掃雷骨幹,從訓練場到雷場,看着他們一批批成長起來,一種自豪感油然而生。

有人問我:“掃雷排爆是‘刀尖上的舞蹈’、是與‘死神’掰手腕,爲什麼每次集訓選拔,你都是主動遞交申請書?”我說:“這是軍人的血性,也是我們的使命。”

自2006年中國維和官兵派駐黎巴嫩以來,已累計排除各種地雷及未爆物一萬餘枚,取得了“速度最快、質量最高、成本最低和零傷亡”的優異成績,被聯合國地雷行動中心官員稱讚爲“最好的掃雷隊伍”。中國軍人的優秀表現在聯黎部隊聲名遠播,吸引多國維和軍人到作業現場觀摩學習。

這是一批批維和官兵共同鑄就的榮耀,我們要一直傳承下去。每一批維和掃雷官兵中都會有新手,爲了讓他們掌握安全掃雷的技巧,出征前我們都會進行嚴格的訓練。從用直徑10釐米、5釐米的鐵絲圈模擬信號源到用硬幣、子彈殼模擬信號源,每一名作業手都要經過千百次的訓練,直到熟悉掌握探雷器的“脾氣秉性”。只有這樣,才能夠在各種複雜條件下準確定位信號源,才能在與“死神”的較量中獲得勝利。

在黎巴嫩維和任務區,每當看到維和友軍到我們的雷場交流學習時,每當當地民衆向我們微笑並豎起大拇指時,我都會感受到作爲一名中國維和軍人的驕傲。

“異國建功勳,海外樹形象,爲和平而來,勝利捷報傳四方……”每次聽到這首歌,我總會想起維和的那些日子,想起黎以邊境“藍線”附近那許多雷場。能夠爲那片土地的安靜與祥和出一份力,是我這一生無悔的選擇。

高仰止 本文來源:解放軍報 責任編輯:姚文廣_NN168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