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易理財之趨勢解讀,銀行理財不再是“香饃饃”

誰能想到,以往“財大氣粗”的銀行業開始愈加感受到外部的各種競爭壓力,上有高層推動的利率市場化改革,下有網易理財等各種互聯網理財和金融服務平臺的衝擊,即便是銀行體系內部,也在逐步分化,形成了以銀行直銷銀行,銀行電商交易平臺,以及類P2P業務的資產交易平臺等各種創新業務。

對於銀行而言,最好的時代已經過去,而迎來的將是一個金融服務多元化,供給主體多元化和居民投資理財選擇多元化的時期。而在這個競爭多元化的時期,銀行是否能夠繼續將儲戶的錢吸引到自己的“碗裏來”,也就存在着較大的變數。

3月22日,新聞聯播首次頭條報道互聯網金融,題爲《互聯網+金融加出融資高效率》爲題,新聞報道時長6分鐘,闡述了近年來互聯網金融在我國的迅猛發展。而在互聯網金融成爲原有社會融資理財服務體系的重要參與者和完善者之後,像網易理財這樣的綜合性互聯網金融服務平臺的重要性也就凸顯出來了。

對於儲戶而言,這種變化來的更加現實,而在理財產品收益率上的感受也更爲直接。以往,由於社會化投資和理財渠道的不足,儲戶們比例最大的理財手段往往是銀行理財和國債等穩健的收益產品,隨着利率市場化的開啓,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優勢正在逐步喪失。

而在整個社會的理財產品規模佔比中,銀行理財的規模和餘額始終佔據了較大的比重。某數據統計機構顯示,2014年前三個季度銀行理財規模爲30.01萬億,預計全年規模有望突破40萬億,但相對於2013年的56.43萬億下滑程度比較明顯。這麼龐大的理財資金,在利率市場化和網易理財這樣的互聯網理財平臺衝擊下,爲什麼會發生較爲明顯的下滑情況?不管怎麼說,銀行理財已不再是“香饃饃”。

第一:銀行理財的收益優勢喪失,而互聯網金融理財平臺快速發展,購買便捷,支付安全,且用戶門檻較低,已經成爲大多數互聯網網民的投資理財首選。例如,網易理財目前的幾款理財產品定活保、收益保、創富1號,不僅收益率在6%以上,比銀行高,而且起購門檻較低,定活保66、定活保168、創富1號都是1000元起購,封閉期後還可以靈活取回,不取回照樣享受理財收益,比銀行也要靈活地多。

用戶對網易理財這樣的互聯網理財平臺的投資熱情也越來越高漲:網易理財“收益保”第1期實現3分鐘銷售3億,第2期實現70秒銷售3億,第3期也很快被搶購一空。近期推出的“創富1號”,主打與國內知名保險公司合作的保本型理財產品,其歷史年化結算利率爲6.8%,1000元即可購買,最高可購買200萬元,並且可以長期持有,穩健獲取收益。

第二,近期股市開始興起,權益類產品收益大幅度上升也成爲了客戶將銀行理財資金轉化爲權益類產品投資理財的重要原因。央行近日發佈的2萬戶城鎮儲戶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居民對基金理財產品和股票的偏愛達到了一個高峯,較上一季度提升了2.2個和0.5個百分點。特別是央行在3個月內2次降息,給股市連連澆了好幾把火,帶動中國股市成爲全球第二大股市,大量境內外資本湧入。在這個時間窗口,銀行的固定收益類理財必然會面臨下滑和被劃分的趨勢。

第三,銀行理財的“自我革命”。中國銀監會已明確表示將推動銀行理財業務進行子公司改革。對此,銀行專業人士分析認爲,此舉將真正實現理財買者自負,賣者有責。也就是說,大家買銀行理財產品,將不再是剛性兌付。銀行理財將回歸代客理財的本質,走基金淨值式的產品收益表現形式,將銀行理財產品逐步融入市場化的體系之中。

網易理財的產品負責人同時表示,在銀行理財內憂外患的背景下,網易理財這樣的互聯網理財平臺的優勢就慢慢凸顯出來了,購買體驗好、門檻較低、收益較高、理財產品較爲靈活,目前網易理財平臺已經積累了大量的忠誠客戶,其中不乏土豪與高淨值人士。上線運營至今,網易理財到期本金收益達標率100%,成交額超150億元,用戶數超500萬,正在成爲國內主流的互聯網綜合性理財平臺。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