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冼星海還創作了《犧盟大合唱》等大型作品,以及《讚美新中國》《軍民進行曲》《黃河之戀》《三八婦女節歌》《梁紅玉》《打倒汪精衛》等歌曲。在延安期間,他在培養音樂人才的同時,創作了一批歌頌中華民族堅強不屈鬥爭精神的音樂作品,《黃河大合唱》無疑是其中最突出、影響最廣泛的一部代表作。

1938年,冼星海來到延安,任延安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在延安期間,他在培養音樂人才的同時,創作了一批歌頌中華民族堅強不屈鬥爭精神的音樂作品,《黃河大合唱》無疑是其中最突出、影響最廣泛的一部代表作。

1935年冼星海畢業回國,立即投入抗戰歌曲創作和救亡音樂活動中,創作了大量羣衆喜聞樂見的歌曲,併爲進步電影和話劇譜曲。全面抗戰爆發後,他參加上海救亡演劇二隊,進行抗日文藝宣傳。同年10月,他轉移到武漢,與張曙一起負責開展救亡歌詠運動,不久,加入了周恩來、郭沫若等領導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在宣傳處參與主持抗戰音樂工作。

在武漢期間,冼星海爲鼓舞士氣,宣揚民族精神,積極深入學校、農村、廠礦,輔導歌詠隊練唱。同時,他還以旺盛的創作激情譜寫了20多首抗戰歌曲,其中就有日後廣爲傳唱的《保衛盧溝橋》《遊擊軍歌》《在太行山上》《到敵人後方去》等著名作品。

1938年9月,冼星海接到一封延安魯迅藝術學院全體師生髮來的電報,邀請他前往“魯藝”擔任音樂系教授。冼星海早就瞭解到魯迅藝術學院是中國共產黨爲培養抗戰文藝幹部和文藝工作者而創辦的一所綜合性文學藝術學校,於是立即決定接受邀請。10月,在周恩來的安排下,冼星海夫婦離開武漢,於當年年底到達延安。

1939年1月,冼星海出任延安魯藝音樂系主任兼教授,負責音樂理論、作曲的主要課程,還教授音樂史及指揮等。冼星海的生活非常忙碌且充實,既在“魯藝”授課,又在其他學校和教育機構兼課。晚上回到家,他就會在窯洞油燈下備課,並進行音樂創作和研究。冼星海在延安“魯藝”言傳身教,培養出一批和他有着同樣激情和創作風格的優秀音樂人才。如他的學生黃準,在後來成長爲新中國著名的音樂家,曾爲《新兒女英雄傳》《女籃五號》《青春萬歲》《牧馬人》等數百部影視作品作曲,其中最著名的是《紅色娘子軍》。期間,冼星海發表了關於音樂的論文,對抗戰時期中國音樂發展的路徑、經驗及音樂大衆化、音樂表現手法的民族性等問題進行了探討。

除了教學和研究外,冼星海還將大量時間用於籌備晚會、教唱歌曲和指揮樂隊。當時,延安的機關、部隊和學校經常舉行大合唱,而指揮恰恰也是冼星海的專長之一(在法國留學時專門學過指揮),於是經常被請去擔任指揮。

在陝北特有的紅色文化的影響下,冼星海迅速獲得了創作時代最強音的靈感。到延安後不久,他即創作完成了《生產運動大合唱》這部作品。該作品以載歌載舞和戲劇表演相結合的形式,通過“春耕”“播種與參戰”“秋收突擊”和“豐收”4個場面,表現了抗日根據地軍民的生產勞動和抗戰生活,音樂具有民間風格,合唱粗獷質樸,其中的《二月裏來》和《酸棗刺》兩個段落,常被作爲獨唱和童聲合唱曲目,流傳至今。在此後不到一年半的時間裏,他運用如獨唱、齊唱、領唱、輪唱、合唱和有說有唱等多種軍民喜聞樂見的演唱形式,創作出近百首反映抗戰和革命題材的音樂作品。冼星海還創作了《犧盟大合唱》等大型作品,以及《讚美新中國》《軍民進行曲》《黃河之戀》《三八婦女節歌》《梁紅玉》《打倒汪精衛》等歌曲。這些作品一經發表,便被抗日軍民爭相傳唱,成爲中國音樂史上的經典之作,冼星海也因此被譽爲“人民音樂家”。

1939年9月,爲紀念“九一八”事變8週年,冼星海再接再厲,以飽滿的激情創作了《九一八大合唱》。該作品是一部敘事性的大合唱,採用交響性和迴旋曲的形式結構,全曲以具有舞蹈特點的音樂主題和悠長深沉的副主題對比貫穿和反覆出現,其間插入許多不同性格的段落,表現出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英雄氣概和誓死抗戰到底的決心。其中的女聲獨唱與合唱段落《九一八子夜歌》,運用了戲曲、說唱音樂中的板式變化手法,展示出豐富的戲劇性效果。

由於在政治上積極追求進步,表現突出,經組織批准,冼星海於1939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在延安魯藝任教時期是冼星海音樂創作的巔峯期,提到冼星海在這一時期創作的音樂作品,就不能不提到《黃河大合唱》。1939年3月,冼星海去看望青年詩人光未然,聽其朗誦了《黃河吟》。武漢淪陷後,光未然帶領抗敵演劇隊進入呂梁山抗日根據地,途中目睹了黃河船伕們與狂風惡浪搏鬥的情景,聆聽了高亢、悠揚的船工號子。1939年1月光未然抵達延安後,便創作了朗誦詩《黃河吟》。這組詩以黃河這一中華民族的象徵爲貫穿形象,表現出強烈的民族氣節和不屈服的鬥爭精神。在藝術上,全詩構思完整,佈局講究,同時,由於詩人從中國傳統詩詞表現手法上吸收借鑑,組詩節奏明快,語言凝練。冼星海聽後頓時產生共鳴,表示要爲演劇隊創作《黃河大合唱》。回家後,他樂思如潮,奮筆疾書,經過六晝夜的不眠不休,完成了著名的《黃河大合唱》譜曲創作。半個月之內,他又連續完成了該作品八個樂章及伴奏音樂的全部樂譜。除“黃河怨”“黃河頌”兩章修改過幾次之外,其他部分都是一氣呵成。《黃河大合唱》將民間說唱音樂與戰鬥性的羣衆歌曲音調完美結合在一起,將西方音樂和中國民族精神、救亡圖存的時代背景相融合,兼具交響性和廣泛羣衆性的特色,富有鮮明的民族風格、中國氣派和時代特徵。這部反映中華民族解放運動的音樂鉅作,在中國抗日戰爭風雨如磐的歲月裏橫空出世。

《黃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傑出、影響最大的一部大型聲樂套曲,成爲冼星海音樂的最經典之作。這部作品分爲“黃河頌”“保衛黃河”等八個樂章,採用了齊唱、輪唱的演唱形式,兩年後又將其修訂爲五線譜與管絃樂伴奏。全曲氣勢磅礴,將時代精神、民族氣魄與大衆藝術形式緊密結合,歌頌了中國人民的鬥爭精神,展現了抗日戰爭的壯麗畫面。冼星海在《創作札記》中寫道:“我有我的人格、良心,不是錢能買的。我的音樂,要獻給祖國,獻給勞動人民大衆,爲挽救民族危機服務。”

4月13日,《黃河大合唱》在延安陝北公學禮堂首次公演。當時樂隊只有3把小提琴、20多件民族樂器,低音絃樂器用煤油桶製成,打擊樂器用臉盆代替,加上大把的勺子放在搪瓷缸子裏搖晃,以合成不同的音響效果。這支頗爲“原始”的樂隊演奏樂曲,烘托着站立臺上的40多位熱血青年放聲高唱:“河西山岡萬丈高,河東河北高粱熟了。萬山叢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紗帳裏遊擊健兒逞英豪……”,公演獲得巨大成功。

5月11日,在慶祝魯迅藝術學院成立一週年的晚會上,《黃河大合唱》演出,由冼星海擔任樂隊指揮。他一改往常的西裝打扮,身穿八路軍灰布軍裝和草鞋,打着綁腿,扎着寬皮帶,以革命戰士的形象出現在舞臺。隨着《黃河大合唱》樂聲響起,在場觀衆無不精神振奮、熱血奔湧。演出結束時,臺下的毛澤東和其他中央首長起立並報以熱烈掌聲。

7月8日,周恩來從重慶回到延安,觀看了《黃河大合唱》的演出,他激動地給冼星海題詞:“爲抗戰發出怒吼!爲大衆譜出呼聲!”郭沫若寫道:“《黃河大合唱》是抗戰中所產生的最成功的一個新型歌曲。音節的雄壯而多變化,使原有富於情感的詞句,就像風暴中的浪濤一樣,震撼人的心魄。”

《黃河大合唱》誕生不久,就作爲愛國救亡的精神號角,被廣大中華兒女廣爲傳唱,並於1939年下半年傳遍中國,飛向世界。這部音樂作品曾在紐約、倫敦、莫斯科演出,成爲中國乃至世界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冼星海的名字也因這首歌曲而家喻戶曉。

(作者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研究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