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恒大地產則與15家知名品牌家居企業簽約,宣佈建立合作聯盟,打造“拎包入住”精裝房,迅速進駐家裝市場。除了集團投資控股或推出相關子品牌,大部分是結合房地產服務項目整合產業供應鏈,尋找合適的家居家裝企業進行合作。

據權威機構發佈的《2017-2018年家居家裝產業研究報告》顯示,2017年中國家居建材市場規模爲4.27億元、住宅裝飾市場規模爲1.87億元,面對4萬億的大蛋糕,碧桂園、萬科、恒大等地產大鱷均出手了.......

碧桂園要自己造衛浴馬桶了

4月19日,碧桂園集團與潮州市長殷昭舉簽訂了總投資超100億的合作協議。其中衛浴產業項目投資超過50億,擬規劃建設佔地約1000畝的智能衛浴產業園,旨在建設智能馬桶等衛浴產品的自動化、智能化、少人化的流水線生產廠房及產線等。

潮州市人民政府和碧桂園簽署智能衛浴產業園項目合作協議

換句話說,以後碧桂園自己造衛浴馬桶了,自己體內採購,體內循環,肥水不流外人田。

從市場試水到下定決心砸錢自己做家裝,諸如碧桂園這樣的地產商已不在少數。

地產大鱷搶佔4萬億家裝市場

在持續十幾年的火爆增長後,中國的房地產經濟也走到緩慢爬坡的階段。中央宏觀調控內容不僅侷限於簡單的限購、限售、限價、限貸,在“房住不炒”的政策落實下,各地房價得到有效遏制,部分城市甚至出現房價下調的現象。

這也意味着房地產調控進一步加碼,樓市經濟迎來降溫時期,利潤攤薄、業績乏力之下,房地產巨頭們也開始轉型求變。

2018年5月份開始,萬科廣州、上海等多地分公司先後更名;隨後保利房地產(集團)有限公司也改名爲“保利發展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同時發佈工商變更通告,擴大業務經營範圍;2019年年會現場,碧桂園調整新定位爲“創造美好生活產品的高科技綜合性企業”……房地產企業紛紛“去地產化”,開啓了由點到面的綜合化、多元化轉型道路。

但房地產企業名字中“去地產”並不意味着業務也“去地產”,而是以此爲主線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以集團強大的投資、開發、運營、資本運作等能力和資源爲基礎,提供基於整個行業生態系統的綜合服務。

家居家裝作爲房地產行業息息相關的下游產業,順其自然被房地產商向下延伸的觸角所觸及。

據統計,除了碧桂園,綠地、保利、綠地、恒大等知名房企,早已成功在家居家裝領域落子佈局。除了集團投資控股或推出相關子品牌,大部分是結合房地產服務項目整合產業供應鏈,尋找合適的家居家裝企業進行合作。

2015年,萬科旗下的萬鏈和房地產服務商鏈家共同投資成立的萬科鏈家(北京)裝飾有限公司,集中瞄準定製家裝領域。

“再造一個碧桂園”是碧桂園旗下家裝品牌橙家的目標,可見碧桂園在家裝行業的野心。2015年碧桂園旗下橙家應運而生、現代築美在河南信陽開工,覆蓋硬裝、軟裝與智能家居板塊。

恒大地產則與15家知名品牌家居企業簽約,宣佈建立合作聯盟,打造“拎包入住”精裝房,迅速進駐家裝市場。

2016年,綠地家居與綠地成品家相繼誕生。與其他幾家相比,綠地誠品家涵蓋服務範圍最廣,涵蓋整裝套餐、供銷平臺、工長平臺、智能家居、綠色生活、金融增值,6大業務。

另外,金地新家、遠洋優家等也在一旁虎視眈眈,試圖分上一杯羹。

對家居企業的影響

針對房地產巨頭“入侵”的現象,有行業人士認爲這是房地產企業對家居行業的降維打擊,會對下游企業形成強大的流量衝擊。

明顯的一點是,巨頭們處於流量上游階段,在強大資源整合和品牌背書下,消費者顯然更願意接受房地產企業提供的從買房到裝修的“一條龍服務”或者美其名曰的“增值服務”。這就像一條長河,消費者好比在裏面遊走的魚,房地產商和家居企業是在岸邊的捕魚者,當房地產商在上游築起了一座截流的堤壩,位於下游的家居企業能撈到的魚自然就少了。

但也有從業者認爲,房地產商的進入對家居企業的影響不足爲懼,原因在於二者“術業有專攻”。對於房地產企業來說,他們的專業仍在於拿地、建樓、賣房這塊兒,在家居家裝領域沒有太多經驗優勢。

對門店的影響

可以說,地產巨頭“入侵”影響最大的絕對是終端門店。

“當初想着開店賺錢,現在錢也沒賺到,店都快開不下去了,特別愁人”、“從2015年起,所交付的新房80%以上都是精裝房,店面正常零售急速下降,進店客人數量每年呈30%下降”……精裝房,一個讓經銷商談虎色變的詞,正在深刻影響着整個衛浴行業。這是一場前所未有的行業大地震,震級高、波及面廣,任誰都無法置身事外。

精裝房不僅迫使進店量下降,門店的利潤也越來越薄。一位經銷商表示,在與地產開發商的合作中,原本利潤就低,回款週期一長,基本也賺不到什麼錢。“回款週期基本要在一年以上,一年後再以存兌結算,想要真正拿到錢,還得等。”

精裝房時代,經銷商的出路在哪裏?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