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人都不是自己要出生的,父母使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來到一個我們自己無法選擇的家庭,有了一對永遠不能變換的父母。我們最早學會說的詞彙是“爸爸媽媽”,我們出門在外最想念的是爸爸媽媽。我們是看着爸爸媽媽的脊背長大的。爸爸媽媽是我們的第一任老師。我們的第一次啼哭,第一次說話,第一次喫飯,第一次穿衣服,第一次上學……都會使爸爸媽媽由衷地高興。在這無數個“第一次”中,我們小手拉着爸爸媽媽的大手走進了人生世界。所以孩子的最直觀的榜樣也是爸爸媽媽。

孩子在年幼時具有極強的可塑性。他們就像河水的源泉,活潑而無拘無束,一旦被導向某一方向,就能轉變它的流向。在社會的大環境中,爲什麼有的人有用,有的人有所作爲,在這裏起決定作用的是教育。

一個孩子將來能成爲什麼樣的人,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孩子的父母是何種層次的人,取決於孩子在早期成長過程中受到何種層次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指孩子從出生一直到長大成人,一生所受到的家長對他們實施的全部教育和影響,包括直接的和間接的,有意的和無意的。

正確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會引導孩子走向成功之路;錯誤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會使父母留下終生的遺憾。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庭,是人生的第一道染缸;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家長是過去的孩子,孩子是未來的家長。

家長自身的行爲在家庭教育中有着決定性的意義。不要以爲只有家長有目的的同孩子談話時纔是教育孩子。家長在生活的每一瞬間都在教育着孩子。家長在上班前怎樣檢查自己的着裝,迎送客人時怎樣和來客握手,怎樣對待朋友和壞人,在客廳裏以怎樣的姿勢跟別人談話、說話時的表情和舉止,都在無形中影響着孩子,不過我們自己不注意罷了。

有些父母親,文化程度並不高,但他們卻深得孩子的敬重,那是因爲他們那種正直、忠厚的爲人,勤勞勇敢的行動,勇於犧牲的精神,深深感染了孩子,教育了孩子。這正是人格的力量。偉大的父母正是用自己的人格來教育孩子的。那些講究公德、富有教養、心胸豁達、處事公道、愛崗敬業、積極進取、勤奮好學、自強不息、充滿愛心的父母,就是孩子心目中的好父母。父母的行爲是孩子成長的航標。

優質的家庭教育,不是優在“說”,而是優在“做”。家長對的人格感染和習慣影響,這是家庭教育的上乘境界。

孩子的眼睛就像一架照相機,每天都在自己的眼中留下父母的形象。拿出孩子用心靈拍攝的“照片”看一看,有些父母的形象是光輝的,高大的;但是,有些父母的照片卻不那麼“光輝”,不那麼“高大”。

你想讓孩子做什麼樣的人,你自己就先做什麼樣的人。

誠然,教育需要一種智慧,一種超越知識的智慧。講大道理充其量是一種知識,大道理講多了,孩子便充耳不聞了,更糟糕的是在孩子心目中,你成了一個羅嗦爸爸或羅嗦媽媽。

愛講大道理的父母,若自己與這些大道理背道而馳,比如,你要求孩子刻苦學習,而自己卻整天在麻將桌上混日子;要求孩子大公無私,而自己卻愛佔小便宜,那最後的結局便會有兩種:一種是孩子瞧不起你,另一種便是接受你言行不一的“身教”。

父母的行爲,每天都直接影響着孩子的感受,引導着孩子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行爲習慣、道德品質、社會公德及健全人格的形成。

孩子是上帝賜給我們的最好的禮物,如果你希望孩子將“謝謝”和“請”掛在嘴邊,那麼你必須經常說這些禮貌用語;如果你希望孩子孝順,那麼你首先要孝順父母,這樣才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如果你希望孩子能夠很好地與周圍的人交流,不孤僻,那麼你就不能宅在家裏,而應帶孩子多出外活動;如果你希望孩子慷慨、富有同情心,那麼你就要慷慨、富有同情心。孩子就是一面鏡子,父母需以身作則,才能成爲孩子的好榜樣。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