餓過,有用,但效果不好。

女兒一一3歲,立規矩的時期。

有一次晚飯不好好喫,要去看電視。我對孩子說:“好的,但是如果不喫飯的話,到下頓飯之前什麼都不能喫哦~”

女兒信誓旦旦答應。到了晚上,餓哭~

我【教科書式】告訴孩子:“下次如果要喫飯的時候會不會好好喫飯了?現在你只能喝水了因爲之前我們說好的過了飯點不能喫其他的。”

但後來發現這個方法有幾個問題:

一、孩子是健忘的

第一次餓了,下一頓可以好好喫。但孩子最擅長的是“好了傷疤忘了疼”

下一次不好好喫飯還要餓一下?我相信很多家長是不忍心的。

同時在下一次想要餓孩子的時候,內心會充滿糾結以及對這個方法的不自信。

二、喫飯時間

我會發現女兒如果剛從幼兒園放學,回到家6點前立刻喫飯的話,她會喫得很好。如果稍微再晚一點,飢餓感消失了,就不想好好喫飯了。

孩子並不知道消化和飢餓的原理,

她只知道自己餓了或者不餓了的直觀感受。

所以如果喫飯時間不能保證很規律的話,其實這個方法並不是很人性化。

三、腸胃不舒服

有幾次,我發現女兒一開始不願意喫飯,過程中叫喊着要去“拉臭臭”。

拉完之後就神奇的想喫東西了。

所以有時候女兒不願意喫飯的時候我都會問一句:“今天有沒有拉臭臭?”

這樣可以更好的判斷孩子是否是因爲狀態不佳纔不願意喫飯的。

所以,要想讓孩子好好喫飯,不是簡單粗暴地餓幾頓就可以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