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海昏侯墓出土的黃金。工作人員對海昏侯墓裏出土的衆多形制的黃金進行了檢測,純度也在95%以上。

海昏侯墓的金子到底是從哪裏來?絲綢換黃金,掏空了羅馬帝國?

海昏侯墓的金子到底是從哪裏來?絲綢換黃金,掏空了羅馬帝國?

海昏侯墓考古,是近幾十年罕見的王侯級別墓葬領域考古大發現。其中最讓公衆喜聞樂見的就是,其中出土的大量黃金和金器。

大家一定感興趣的是:這明晃晃的海昏侯墓金器,是從哪裏來的?殊不知,這只是當時那個“黃金帝國”的冰山一角而已。

海昏侯金器,只是“黃金帝國”的驚鴻一瞥

3年多前,也就是2016年初,看似普通的一天,江西省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員,度過了緊張而忙碌的一天。

這是在南昌西漢海昏侯墓發掘現場,工作人員小心翼翼地清點所有出土金器。“378”,這個看似不起眼的數字,竟創造了漢代考古的金器數量之最。這批金器包括金餅285枚、馬蹄金48枚、麟趾金25枚、金板20塊。其中,在所有漢代王侯級別的墓葬中,金板第一次出土。

作爲西漢都城故地的陝西西安,曾出土過219枚金餅;在西漢經濟高度發達的北方,諸侯王等級的漢墓中,也只有中山懷王劉修墓出土了過42枚金餅。

以重量言,海昏侯墓金器簡直“秒殺”其他王侯漢墓!

海昏侯墓的金子到底是從哪裏來?絲綢換黃金,掏空了羅馬帝國?

海昏侯墓出土的黃金

目前已知有15個省(區、市)的有漢代金器出土,雖然分佈地域較廣,但出土數量較少。除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墓、中山懷王劉修墓出土金餅較多外,其他墓葬金器往往是個位數:總重還不到5公斤。

海昏侯墓的金子到底是從哪裏來?絲綢換黃金,掏空了羅馬帝國?

海昏侯墓出土的“金餅”

海昏侯墓金器總量,保守估計的話,也超過了80公斤!用一個詞概括海昏侯墓的特徵,專家和老百姓都很推崇的答案:“多金”。我國廣闊土地上的多數王侯墓地,早已被盜掘一空,像海昏侯墓這樣未被盜掘的,實屬鳳毛麟角。

由此可知:海昏侯墓多金”的陪葬品,不過是那個黃金帝國時代的冰山一角而已。

漢武的西漢,空前絕後的“第一黃金帝國”

我們長期受農耕文明的氤氳、薰陶,而黃金文化是草原或遊牧文明的特徵之一,這讓我們忽視了一個事實:作爲中原王朝的西漢,曾是一個空前絕後的黃金帝國。漢代並非使用黃金最早的朝代,學者之所以關注它,是因爲漢代史書中記載的黃金數量驚人,皇帝、諸侯王賞賜或使用黃金動輒千萬之數。

彭信威曾在《中國貨幣史》中給出了一項統計:從漢高祖到漢平帝的十二個皇帝,共賜金約90萬斤。如果加上皇帝的國庫的儲藏,當時的黃金的數量保守估計應當在百萬公斤以上,約相當於今天的500噸。

清代史學家趙翼在《廿二史札記》整理了漢代皇室的黃金使用狀況:

漢高祖以四萬斤與陳平,使爲楚反間,不問其出入;婁敬說帝都關中,田肯說帝當以親子弟封齊,即各賜五百斤;叔孫通定朝儀,亦賜五百斤;呂后崩,遺詔賜諸侯王各千斤;陳平交歡周勃,用五百斤;文帝即位,以大臣誅諸呂功,賜周勃五千斤,陳平、灌嬰各二千斤,劉章、劉揭各千斤;吳王濞反,募能斬漢大將者賜五千斤,列將三千斤,禆將二千斤,二千石一千斤;梁孝王薨,有四十萬斤;衛青擊匈奴,斬首虜萬九千級,軍受賜二十餘萬斤;昌邑王賜故臣君卿千斤;宣帝既立,賜霍光七千斤,廣陵王五千斤,諸王十五人各百斤,賜孔霸二百斤,賜黃霸百斤;元帝賜段會宗、甘延壽、陳湯各百斤;成帝賜王根五百斤;王莽聘史氏女爲後,用三萬斤,賜孝單于千斤……

從西漢開國到王莽新朝,200餘年間大量黃金的記載不絕於史書。趙翼的統計,其實尚有遺漏,但這些關於黃金的記錄,足以讓後人震驚。

西漢“黃金儲備”的數額之大,爲歷朝之最。王仲犖先生的名著《魏晉南北朝史》稱,光是西漢初期,“黃金的應用總數量在百萬斤以上”。如果按照《中國曆代度量衡考》中考據的西漢時1斤摺合今日248克來計算,西漢的百萬斤即今日的248噸。而2003年中國的黃金儲備爲600噸,也就是說:

西漢時期的黃金儲備已經達到我國2003年黃金儲備的41.3%!

不僅數量,西漢黃金純度也讓今人歎爲觀止。曾有學者對出土漢代金餅做過鑑定分析,絕大多數金餅的純度達到95%以上,很多達到99%以上。工作人員對海昏侯墓裏出土的衆多形制的黃金進行了檢測,純度也在95%以上。

很多人將這裏的“金”認爲是銅,其實完全是曲解——銅是一種實用金屬材料,而不是貴金屬,賞賜所用的“金”就是黃金。西漢時期,多金是有充分依據的。且看下文分解。

海昏侯墓的金子到底是從哪裏來?絲綢換黃金,掏空了羅馬帝國?

匈奴王金冠

海昏侯墓的金子到底是從哪裏來?絲綢換黃金,掏空了羅馬帝國?

西漢時期的銅奔馬

海昏侯墓的金子到底是從哪裏來?絲綢換黃金,掏空了羅馬帝國?

記載懸泉置的簡牘:這是漢代西域交通的重要驛站

鉅額“黃金儲備”是從哪裏來? 秦楚資源+外域流入+自家金礦

1、黃金來源一:前朝累積,秦楚爲最

西漢黃金之巨,一定有前朝的積累:春秋以前黃金已成爲人們收藏的東西;到戰國時各諸侯都視金爲寶,無不盡力蒐羅。先秦時期,秦楚兩國勢力最大,對漢代的文化影響也最深刻。前朝黃金積累來源:秦與楚爲最。

楚國的的漢江流域曾盛產黃金,一種方形的“爰金”,其實就是金板。

海昏侯墓的金子到底是從哪裏來?絲綢換黃金,掏空了羅馬帝國?

海昏侯墓出土的金板

金板,本爲戰國時楚國鑄造的貨幣。楚國盛產黃金,楚地金板風行於世,其中又以“ 郢爰”、“ 陳爰”最爲著稱,漢初封在楚國故都壽春的淮南王也曾鑄造金板。海昏郡正處春秋戰國時的楚地,因此這些金板可能深受楚文化影響。楚地盛行的金板 “ 爰”,不僅是漢代金板的鼻祖,更是我國曆史上最早的黃金貨幣

秦國盛時,“黃金萬鎰爲用”;秦統一天下之後,各國的“子女玉帛”自然也包括黃金,都聚在秦王朝的寶庫。而這些歷代積累的黃金最後又都被轉移到了西漢。

2015年12月25日,在南昌西漢海昏侯墓主棺清理現場,考古人員在主棺內外棺之間首次提取了金板20塊。此次出土的金板,長約23釐米、寬約10釐米、厚約0.3釐米。此前,北方未被盜掘的王墓也沒有金板出現,而海昏侯所在的南昌曾是楚國勢力範圍。如此看來,金板很有可能是楚國文化影響下的產物。

2、黃金來源二:關中江南,金礦多多

鐵器時代的到來,帶動了西漢採礦業的迅速發展,更多的黃金被源源不斷地生產出來,也充實着西漢國庫。西漢人通過不斷的實踐,除了繼承前代的方法外,又發現了按礦脈分佈關係尋找新礦和察看金光尋找黃金礦的方法——關於這些,《史記·貨殖列傳》和《史記·天官書》均有記載。

海昏侯墓的金子到底是從哪裏來?絲綢換黃金,掏空了羅馬帝國?

海昏侯墓的金子到底是從哪裏來?絲綢換黃金,掏空了羅馬帝國?

天然狗頭金 江西礦冶博物館藏

從圖中可看出,從戰國到西漢,秦嶺、西域阿爾泰、江南山區都有采金礦記錄。海昏侯墓所在地周圍金礦資源相當密集。

西漢時的黃金產地也比過去有所增加,由黃河、長江兩大流域擴展到更縱深的地區。有個例子可以說明參與採金的人數之多:漢元帝時的大臣貢禹,看到當時農業人口大量減少,曾提出了一系列主張,其中就有一條爲“罷採珠玉金銀鑄錢之官”,可見至少當時政府設立了開採珠玉金銀的專門機構。

3、黃金來源三:羅馬通漢,黃金東流

公元前1世紀時,羅馬共和國巨頭愷撒有一次穿着絲袍去看戲,光耀奪目、豔麗華貴的中國絲綢使在場的人目瞪口呆。當時,這種來自東方的絲綢,價格被炒得幾乎等同黃金,比如一種名爲“縑”的雙經雙緯的粗厚織物,可以用來製作衣服、口袋,國內時價是400到600多個銅錢一匹,但在羅馬市場卻與黃金同價,即一兩黃金一兩縑,一匹縑約25兩重,即可換取25兩黃金。

著名的歷史學家、博物學家普林尼曾抱怨說,羅馬每年至少有價值相當於今天2000萬美元的黃金,在與印度、中國和阿拉伯半島的生意中喪失,其中大多用來購買絲綢。

到羅馬帝國末期,皇帝戴克裏先不得不強制性地把中國生絲的價格定得更高,以期遏制絲綢消費。據普林尼統計:西漢時,羅馬帝國每年至少有一萬萬賽斯脫奇(Sesterce,古羅馬計量單位)的黃金流入中國、印度和阿拉伯,摺合成現在的計量單位超過5噸。

甚至有歐洲學者把羅馬帝國的衰亡原因,歸結爲:從中國購買了太多絲綢,造成黃金大量外流,國庫空虛無法支給軍隊軍餉,終於不敵蠻族入侵。

海昏侯墓的金子到底是從哪裏來?絲綢換黃金,掏空了羅馬帝國?

古絲綢之路地圖(中亞段)

西羅馬、東長安——當時世界的兩大中心:條條大道通羅馬、條條大道通長安

由中間商安息人經由敦煌、新疆到小亞細亞以及敘利亞、埃及的絲綢之路帶回來的大量黃金,不僅來自羅馬,還包括沿途的敘利亞和埃及等國。這些國家很早就使用黃金作爲對外支付的貨幣,它們經濟相對落後,對黃金的需求量很有限,因此也願意用黃金來換取中國的貨物。另一方面,由於西漢時中國是世界上少有的經濟和文化都很發達的國家,商品輸入相對較少,因此黃金幾乎不外流。

海昏侯墓的金子到底是從哪裏來?絲綢換黃金,掏空了羅馬帝國?

海昏侯墓出土馬蹄金與麟趾金

漢武帝大筆從容一揮,馬蹄麟趾變成金幣通貨——馬蹄金、麟趾金,均得名於漢武帝。漢武帝爲了顯示祥瑞,將金幣鑄造成馬蹄、麟趾的形狀,馬蹄金、麟趾金也成爲西漢的流通貨幣。上圖從左至右分別爲馬蹄金、大麟趾金、小麟趾金。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楊軍先生考證,馬蹄金的花邊上,原來鑲嵌着琉璃。琉璃當時極其珍稀,其工藝最早來自西亞。這是絲綢之路文化傳播的見證。

海昏侯墓的金子到底是從哪裏來?絲綢換黃金,掏空了羅馬帝國?

倫敦大學藝術學博士、長期參與西域中亞考古的毛銘女士,提出了海昏侯時期黃金的另一種來源,尤其是黃金製品的工藝風格。除了海昏侯的馬蹄金琉璃,廣東南越王墓的黃金帶有鮮明的海上絲路舶來特色;中山靖王墓的金縷玉衣,金銀器等,與匈奴黃金工藝有着千絲萬縷聯繫。

南越王著名黃金文物有:南越王蛇形鈕金璽,希臘風格小玫瑰形金花泡等。不過,後者希臘風格不是來自於希臘本土,而是來自中亞的希臘化大夏王朝。

漢族神話傳說裏,在崑崙山西王母身邊,站着金童和玉女。金童玉女的神話傳說,在考古人的眼裏解讀成:匈奴草原黃金文化圈,與中原農耕王朝白玉文化圈發生碰撞,而碰撞點是在崑崙山和田地區,碰撞同時移植來的外來神祇是以巴比倫娜娜女神爲原型的西王母。

歐亞草原上曾經在戰國-西漢這一時段出現過阿姆河黃金寶藏,阿富汗境內出土的席巴爾甘大月支王黃金寶藏,哈薩克斯坦境內出土的斯基泰王子“金人”盔甲等。這些黃金寶藏的原料都是西伯利亞紅金,成色高,金器表面呈現柔媚的橘紅色,也就是古漢語裏稀貴的“赤金”。漢朝通西域後,這些黃金流入中國。

海量的黃金,後來咋又一夜間消失了呢?

嚴格來說,“多金的漢代”指的是西漢。到了東漢,動輒賞賜“幾十萬斤”的場面,幾乎消失了。據《後漢書》載,光武帝賜朱枯黃金三十斤,賜竇融黃金二百斤,賜南匈奴單于金十斤;如東漢末年董卓敗,“塢中珍藏有金二、三萬斤,銀八、九萬斤”,這些數字不僅無法與西漢初期相比,也遠遠不如王莽時的黃金儲備。

只經歷了西漢一朝,黃金爲了突然少了那麼多?而到了魏晉南北朝,黃金數量更無法與漢代同日而語。

對於兩漢黃金數量的極大反差,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並且也作了不同的解釋和探討。

宋人杜鎬認爲與大量黃金作佛造像有關:“後世黃金日少,金價亦日貴。蓋由中土產金之地,已發掘淨盡,而自佛教入中國後,塑像塗金,大而通都大邑,小而窮鄉僻壤,無不有佛寺,無不用金塗。以天下計之,無慮幾千萬萬。加以風俗侈靡,泥金寫經,貼金作榜,積少成多,日消月耗。泥金塗金則不復還本,此所以日少一日也。”(《宋史·杜鎬傳》)

清代學者趙翼在其著作《廿二史札記》第三卷《漢多黃金》一節中也指出,後漢及其以後的佛教造像,使用了大量的黃金,是造成黃金減少的主要原因。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因爲佛教於西漢晚期傳入中原的。而近代人彭信威等人則認爲,漢武帝及其以後黃金大量用於外貿購馬等活動,造成大量黃金外流,使得黃金減少了。

當然還有一種說法:黃金不是“消失”,而是被埋葬於地下。經濟史家唐任伍教授在《西漢巨量黃金消失之謎考》一文中指出,西漢巨量黃金入東漢後突然退出流通領域而消失,惟一的答案是:部分黃金作爲各種金器金物隨葬或遺落地下,另一部分則以金幣形式隨富商大賈和各級官吏而埋葬。

而據史學名著《魏晉南北朝史》估算,西漢初年黃金的流轉總量約248噸。這些黃金通過西漢朝廷封賞等途徑,在皇室和權貴圈子裏流轉,並不成爲硬通貨出現在平民百姓的市井。曾經是廢帝的海昏侯,擁有祕藏宮廷的馬蹄金、麟趾金和金餅,不足爲奇。

至於後來,爲何帝王們開銷的黃金越來越少?一種比較合理的解釋是:黃金越來越值錢了。

漢代黃金儲備很驚人,但那時黃金購買力非常低(漢朝黃金一鎰,摺合今天爲300克,只夠買10袋小米)。隨着時間的推移,商品交易越來越發達,作爲財富象徵和支付手段的黃金顯得越來越稀缺。

西漢,一斤黃金只換三斤白銀;

魏晉,一斤黃金換十斤白銀;

北宋,一斤黃金換十三斤白銀;

清末,一斤黃金能換三十斤白銀了

注:金銀換算比價據歷代史書《食貨志》

黃金之所以越來越值錢,一是黃金的開採速度遠遠比不上白銀,二是因爲國際上的金銀比價一直超過中國,所以至少從明朝開始,就有大批的洋人把白銀運到中國,再換成黃金運出去。這樣一來,中國銀價越來越低,金價越來越高。

更多永遠成爲謎團的黃金陪葬品,早已被摸金校尉們——盜墓者揮霍一空。

海昏侯墓的金子到底是從哪裏來?絲綢換黃金,掏空了羅馬帝國?

最好玩的地理探索,就在大地理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