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歷經長平一役,趙國元氣大傷,從此一蹶不振,再也無力與秦國抗衡,而其他諸國也因此戰受到巨大的威懾。從總體實力對比來看,秦國雖然略佔優勢,但趙國也不是無力與之抗衡,這一點從之前廉頗率軍與王施對抗數年就可以看出。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長平之戰都可以稱得上是春秋戰國時期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情況最爲慘烈的戰爭之一。此戰趙軍四十萬大軍全軍覆沒,秦軍也是死傷過半,雙方前後的傷亡共計百餘萬。所謂“晉陽之圍,懸釜而炊;長平之線:血流漂槽”,古人論及東周五百年間的戰爭,其慘烈者首推晉陽、長平兩役。

長平之戰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後果是有其深刻的原因的。從總體實力對比來看,秦國雖然略佔優勢,但趙國也不是無力與之抗衡,這一點從之前廉頗率軍與王施對抗數年就可以看出。趙國之所以敗得如此慘烈,其根本原因就是戰略上的失策,而秦國之所以能夠取勝,其原因也是因爲採用了得當的策略。

首先,趙國對於馮亭獻上黨一事考慮不周。不費一兵一卒就得上黨十七縣固然是個不小的誘惑,但趙國在接收上黨之時並未做好充足的準備,反而讓自己陷入了兩難之地。而秦國卻借攻打韓國之機,巧妙地將戰場轉移到了趙國。

其次,趙國用人不當。之前用老將廉頗駐守長平,雖不能迅速取勝,以守爲攻也是一個穩妥不過的萬全之策。誰知趙孝成王心高氣傲,聽信讒言,用趙括而不用廉頗,使四十萬趙軍陷人秦軍的埋伏。而秦國方面,所用王屹、白起都是勇猛善戰之輩,又善於謀略,趙括與之相比,真是有天淵之別。至於謀臣方面,秦國有范雎這個老謀深算的丞相自不待言,而趙孝成王左右親近的大臣大都爲秦國的“反間計”所用,只有一個藺相如,但此時也是重病不起。

其三,趙孝成王急於求成。和政治經驗豐富的秦昭襄王相比,趙惠文王的政治頭腦顯得十分幼稚。他不顧自己的實力,一味地爭強好勝,又聽不進他人的勸諫,反而願意聽信那些虛假的謠言。而昭襄王重用范雎之後,能夠充分地吸收丞相提出的建議,甚至在關鍵時候放下身份,親自到河內去徵兵。

最後,趙國的外交策略有誤。在秦、趙兩國交戰之際,趙國沒有馬上向其他的國家,如魏國和楚國求救,反而心存僥倖,派使者去秦國和談。而秦國正好利用了趙國使者來秦的機會,孤立了趙國,同時也破壞了東方諸國的“合縱”之勢,使趙國最後只能孤軍奮戰。

歷經長平一役,趙國元氣大傷,從此一蹶不振,再也無力與秦國抗衡,而其他諸國也因此戰受到巨大的威懾。至此,關東六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也退出了歷史的舞臺,形成了秦國一家獨大的局面。長平之戰是諸侯爭霸,天下混戰時代即將結束的一個標誌,統一的局勢已然成爲一個不可逆轉的現實,一個統一的大帝國就要誕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