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們繼續來讀論語第十六篇《季氏篇》。

孔子說:“君子敬畏的事情有三種:敬畏天命、敬畏有道德的人、敬畏聖人的言語。小人不懂天命而不知道敬畏,輕視有道德的人,輕侮褻瀆聖人的言語。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狎:親近而態度不莊重。

侮:欺負、輕慢。

這一章是君子和小人在是否有敬畏心,以及要敬畏什麼這個問題上的區別。敬畏,不單純是害怕,還有一個敬字,既敬重又害怕。一個人有敬畏之心,往往會使自己的行爲有所約束,提高自己的道德水準。這章裏的“大人”,也有的學者認爲是指地位高的王公大人。

孔子說:“生來就知道的,這是上等的,學習然後知道的,是次一等。實踐中遇到困難,再去學習,這是再次一等。遇到困難還不知道學習,這就是最下等的人了。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爲下矣。

生而知之:生下來就懂得知識和道理。當然這是不可能存在的。

孔子認爲,人的天賦是不同的,但這並不影響到人後來的發展,正因爲天賦不夠高,所以更要強調後天的修養。生而知之,是連孔子都達不到的上智,我們現在知道,這種人根本就是不存在的。學而知之和困而知之,都還是可以的,也是我們大部分普通人可以做到的。而只有“困而不學”,纔是不可救藥的下愚。所以一個人是不是愚笨,並不是由天賦決定的,而是由是否學習而決定的。

今天我們讀了《論語》季氏篇的第八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第九章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爲下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