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直到1948年,隨着韓國民族主義的高漲,一些人強烈要求廢除漢字,政府甚至出臺了限制漢字的《諺文專用法》,強制要求使用諺文。不過韓國人一直對漢字的文化入侵耿耿於懷,1443年,韓國的世宗大王發明了諺文。

衆所周知,韓國是一個民族主義很強大的國家,比如買車只買韓國車,經濟危機時捐獻金銀給政府等。
但韓國也有個惡習,就是什麼好東西都想佔爲己有,有人說,世界都是思密達的。
不過有一樣東西,韓國沒辦法說成是自己的,只好拼命清除出去。
這就是漢字。
韓國古代是沒有自己文字的,所有的書面材料都要用漢字記錄。
當時不僅是韓國,整個東亞地區都通行漢字,認不認識漢字是一個人甚至一個國家高不高貴的重要標誌。
1278年,元世祖忽必烈召見高麗忠烈王,曾自謙道:“朕不識字粗人,爾識字精細人”。
戰爭上沒掙回面子的韓國,靠認識漢字自豪了一把。
不過韓國人一直對漢字的文化入侵耿耿於懷,1443年,韓國的世宗大王發明了諺文。
諺文是一種表音文字,無法像漢字一樣表達準確的意思,所以諺文雖然發明了幾百年,但一直在社會下層流行。
韓國的貴族和知識分子仍然使用漢字。
直到1948年,隨着韓國民族主義的高漲,一些人強烈要求廢除漢字,政府甚至出臺了限制漢字的《諺文專用法》,強制要求使用諺文。
不過,韓國廢除了漢字之後,麻煩也隨之而來。
比如,韓國人的姓名,因爲諺文是表音文字,許多人的名字不一樣,但是讀音一樣,用諺文寫出來的名字就一模一樣,這帶來的很多不便。
所以韓國人的身份證上,除了韓文名字,還有相應的漢字名,以便於區分。
另外一些對文字要求比較高的領域,比如法律界,依然在沿用漢字,因爲這樣能更準確的表達意思,而不會出錯。
更爲重要的是,在二戰之前的韓國曆史中,漢字一直是韓國的通用字體。
不使用漢字之後,過去的歷史對韓國的年輕人來說,就像是外國曆史一樣,根本看不懂。
曾經有人跟幾個韓國朋友去首爾的一些古蹟。
中國人都認識上面的文字,知道這些字的含義。
而陪同的韓國人,卻只能目瞪口呆的看着自己國家的古蹟,根本不懂上面文字的意義。
這就像一箇中國人陪老外去故宮,老外能全部看懂故宮的文字,而中國人卻只能像看天書一樣看自己國家的文物。
你說尷尬不尷尬。
爲什麼韓國廢除了漢字,而日本卻沒有廢除。
一個日本教授是這樣說的,“我們比韓國人聰明。廢掉漢字,實際上是摒棄了這個字所負載的文化,否定自己的歷史。韓國人現在後悔了,不過可能來不及了。”
韓國人也發現了廢除漢字的危害,最近採取了一些措施,來推動漢字的恢復。
不過要想把漢字文化重新拾起來,可比申請個什麼世界遺產難多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