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否则,即使是国际“负油价”,可人们仍然享受不到油价下跌带来的红利,中国油企也不能走向世界,与国际巨头一较高下。但即便国家相关政策短期内无法改革,我们仍不难看到,国内几大油汽公司垄断以至竞争不充分是导致油价降不下来的另一大原因。

闫肖锋

每天亏掉4个亿!“两桶油”单季亏了360亿!中石油和中石化发布一季财报,媒体给出了醒目标题。

诚然,当前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加之沙特与俄罗斯掀起价格战,国际油价在一季度遭遇坠崖式暴跌,国外五大油汽巨头的业绩也是亏损连连。但英国石油公司(BP)、埃克森美孚、美国康菲、荷兰皇家壳牌、雪佛龙等国际五巨头净亏损也不过2.5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8.07亿元)。那为什么“两桶油”比国外同行加起来都多得多?人们不解,为什么油价暴跌还亏损?为什么油价暴跌加油不降价?

业界人士分析称,“两桶油”巨亏的主要原因是去年底、今年初采购的高价原油,因为从原油采购到加工成产品销售的周期为2-3个月。那么2-3个月后我们就能享受到低油价了吗?并不尽然。因为油价贵在“油桶”。根据《石油价格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当国际原油均价低于每桶40美元时,国内成品油价格将不再调整,未调金额将全部纳入油价调控风险准备金,全额上缴中央国库,而不是直接留给企业成为收入。加之中国2009年实施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养路费等纳入汽油价格,提高消费税,所有税费占到油价的48%之多。这就造成国际油价腰斩,国内油价不腰斩。所以,油价暴跌而车主加油并不便宜。

但即便国家相关政策短期内无法改革,我们仍不难看到,国内几大油汽公司垄断以至竞争不充分是导致油价降不下来的另一大原因。即是说,就算是0美元进口的国际原油,但由于垄断油企各类高昂的运输成本、炼制成本、销售成本和灰色收入等,高油价仍会一概计到了车主油价里。这也正是人们长期不满的主要原因。

表面上看,对于巨额亏损,中石油表示有三大原因:一是新冠疫情影响,二是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下跌,三是天然气价格政策阶段性调整。而深层次里,“两桶油”的经营机制由于长期垄断而失去了灵活性,利润增长主要来自涨价,而非经营得当、内力挖潜和优质服务。4月27日中石油内部也表示企业又一次走到了生存发展的紧要关头,要紧紧依靠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才能穿越当前的“至暗时刻”。

中国加入世贸近20年来,虽然众多学者对国营油企垄断地位的批评之声不绝于耳,但总有一股利益势力阻碍着石化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如何解决“油桶贵”的问题,除了逐渐降低相关税费,让油价真正与国际接轨外,放开原油进口权,以及在冶炼、勘探、零售等环节引进更多的玩家,才能让真正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游戏规则建立起来。

曾记否,早在2011年,国家发改委曾约谈中石油、中石化等有关单位,紧急协调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农用柴油供应。为什么会出现“油荒”现象?主要是成品油不放开,外企、民企不能进入,市场完全受制于国营油企的垄断机制。表面上,虽然进入批发及经营领域的外企、民企越来越多,但根本上仍难打破固有格局。多数民企长期在垄断下夹缝求生,得不到足够油源,外企加油站一降价就会被警告,而垄断国企日进斗金,享受着财政补贴。

按照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耶克的观点,垄断可以区分为“画地为牢式的垄断”和“以高效率为基础的垄断”。虽然国际油企也存有“以高效率为基础的垄断”,但只要存在市场开放,就不会持久。国际五巨头的充分竞争,最终受益的是全球车主。我们倒要打破那些“画地为牢”式的垄断,因为它们损害了百姓的福利,拉低了政府的公共形象,而换取来的只是个别利益集团的一己私利。而这些是靠约谈不能解决的,只能靠硬碰硬的改革,才能穿越当前的“至暗时刻”。

是时候了,“两桶油”巨亏更应加快破除垄断的步伐。否则,即使是国际“负油价”,可人们仍然享受不到油价下跌带来的红利,中国油企也不能走向世界,与国际巨头一较高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