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2003年和2012年,大家對於35歲現象沒有這麼高的關注度,因此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35歲還能成爲一道坎。我能幫助你的,只是讓你明白:如果說35歲現象容易讓人焦慮,那麼一定是將眼光停留在了過去身上,沒有向前看。

35歲現象

35歲,原本正值盛年,現在卻成爲了很多職場人命運的十字路口。是該向前?還是回頭?是該向左?還是向右?到底該何去何從?

很多職場人走着走着,到了這個年齡,好像突然就迷失了方向,甚至成爲了被優化的對象。不甘心不情願,但現實如此,想打破現有慣性衝出困境,卻又缺少一些勇氣和思路。

很多招聘要求中“年齡不超過35週歲”的限定,讓很大一批在35歲上下陷入職業發展困境的人更是雪上加霜。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35歲竟成了人生的一道坎?或許,只有正在經歷35歲現象的人才會有真切感受吧。

35歲現象由來已久,百度百科2012年建立了“35歲現象”的詞條,再往前我找到了2003年時《南方日報》曾有一篇“35歲現象”相關的文章。

2003年,17年前,那時你幾歲?

2012年,8年前,那時你幾歲?

如果早在2003年就能看到當下35歲現象帶來的各種現實問題以及引起的社會熱議,你會提前做些什麼嗎?

2003年是17年前,就拿當下正好35歲的人來說,那時纔剛滿18歲。一個剛成年的大孩子,要麼在準備考高,要麼剛開始闖蕩社會。35歲對他們來說還是一個很遙遠的年紀,想在剛成年時就能爲了35歲提前做職業生涯規劃,這顯然非常不現實。

職業生涯規劃

那2012年呢?8年前,如今35歲的人,那時27歲。已經工作幾年的你,是否關注到35歲現象了呢?是否對35歲前後的人生做規劃了呢?是否預見到35歲的年齡會成爲職業發展中的一道坎呢?

我相信,99.9%的人在自己27歲時,都看不到35歲時會成什麼樣子,更不會爲了能順利跨過35歲這道坎而去提前準備些什麼。很坦率地講,我自己都沒有。

通常人們都是短視的,因爲享受當下纔是人性,延遲享受需要很強的自律和自控能力,很少有人會主動。

更年輕的時候,哪怕是失敗了,有的人也不會太在意,也不會因爲一次失敗而痛下決心徹底改造自己。

因爲還年輕,還有很多試錯的時間和機會,既然如此,那就沒必要讓自己難受,畢竟面對失敗和改造自己都不容易。

享受當下

這就是在享受年輕的當下,享受年輕能夠給予錯誤的包容和寬待。

同時,這也是爲什麼有中年危機,但沒有年輕危機的原因。

年輕時,錯誤失敗可以被時間淡化而不被放大,但是到了一定年紀,則會被打上強調符號,時時刻刻提醒你,人生已經危機四伏。

所以,不到一定年紀,很難有真正的危機感。不親身經歷,不會有痛徹心扉的領悟,不會有要徹底改變的決心。

所幸,現在和2012年、2003年相比,發生了很多的變化。我有三點小建議,分別送給不到35、正值35以及過了35的朋友,希望能給大家一些啓發。

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

這一點,送給還沒有到35歲的年輕朋友。

35歲現象雖然由來已有,但真正被社會廣泛熱議也就是最近這三四年的事情。

原因很簡單,最近幾年,移動互聯網普及,自媒體發展迅猛,歷史上從來沒有哪一個時期像今天這樣,任何一條新聞、任何一個話題可以同時引起幾億人的關注和討論,傳播速度極快,覆蓋面極廣。

有很多對35歲現象的焦慮和擔心,就是在這個過程中產生的。

凡事都有兩面性,如果你只看到消極的一面,那麼我想提醒你還可以關注積極的一面。

在2003年和2012年,大家對於35歲現象沒有這麼高的關注度,因此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35歲還能成爲一道坎。正所謂“眼不見心不煩”,不知道就不會焦慮。

但是現在,如此多的人在討論充斥着焦慮情緒的35歲現象話題,哪怕你還沒到35歲,甚至還很年輕,是不是可以引起你的關注和重視呢?

網絡上已經有很多關於35歲現象的真實故事,雖然今天發生在別人身上,但明天很可能就成爲我們自己的劇本。

未雨綢繆,我們是不是應該認真地看待並思考,提前爲35歲的到來做些規劃和準備呢?

不要總盯着過去,要學會往前看

這一點,送給正在經歷35歲現象的朋友。

從因果關係來講,每個人的當下,都是曾經自己的選擇。人生的每個階段,我們都會面臨各種各樣的選擇。

曾經有很多條路在我們腳下,當初是選擇了哪條才走到今天的困境當中,這值得自己好好反思。

如果你正在被35歲現象困擾,如果你正在遭遇職場危機,那麼任何大道理對你來說,都是遠水解不了近渴。自己反思,是當初的什麼決定讓自己陷入到今天的被動局面,這想通透了纔是關鍵。

別人現在說再多,對於自己能否順利走出困境,幫助其實都很有限。

我能幫助你的,只是讓你明白:如果說35歲現象容易讓人焦慮,那麼一定是將眼光停留在了過去身上,沒有向前看。

這很正常,畢竟工作十幾年後,陷入困境甚至要開始懷疑人生,一不小心就容易陷入到回憶過去和計算沉沒成本的糾結當中。

可是,以未來人們的退休年齡60或65歲來看,你還有25年甚至30年的職業生涯要度過,過去的十幾年,雖然很重要,但畢竟已成歷史,糾結過去不會有任何益處。

所以不如多向前看,都不用說還有二三十年的時間,哪怕就是再用一個十年來重新開始堅持做一件事,等到十年以後,也定會有一番積累和成就。

所以,35歲當下應該考慮的問題,不是糾結難過,而是能否在未來的十年堅持做好一件事。哪怕只是很小的一件事,只要能夠堅持十年,我相信也可以爲你換來更好的人生。

選擇長期主義,一切都來得及

這一點,送給已經過了35歲較年長的朋友。

很多職場人可能會覺得,年紀大了,就這樣吧,混幾年混到退休得了。有這樣想法的人,相當於自己給自己的職業生涯提前判了死刑。

如果實在胸無大志,安於現狀,這也沒什麼不好,畢竟幸福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但如果你仍有不願一生就此蹉跎的想法,那麼不管你現在是40還是50,甚至60,想做就放手去做,任何時候都不算晚。

年齡不是問題

  • 俞敏洪曾說過:“人必須往前跑,不一定要跑得快,但是要跑得久”。
  • 著名內地男歌手李健,曾沉寂8年,但因爲一直堅持創作,後來的成名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了。他在《開講啦》說過:“三十而立是不正確的,三十很難立起來。所以年輕的朋友們不要太着急,不能像我當時老想這句話,我覺得四十(能立)就不錯了,真是這樣的。”
  • 肯德基爺爺在65歲的時候才成立了公司,然後發展到現在家喻戶曉。
  • 據說《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是在晚年退休以後才動筆,最終流傳百年,成爲經典。
  • 著名繪畫大師齊白石,57歲時還在北京靠賣畫爲生。他活到老學到老,心態很好,不在乎世俗的眼光,也不因自己年齡增長而輕言放棄。當他成名時,已經66歲了。
  • 還有美國的總統,奧巴馬55歲退休,但川普70歲才當總統。

你看,古今中外,這些成功的人,無不是長期主義者,他們雖然生活的年代不同,所處的領域不同,但都是因爲足夠堅持,而且沒有因爲年齡限制住自己,最終才得以功成名就。

所以,不要讓年齡成爲自己認輸的藉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