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83年,前秦天王苻坚挥师百万,南下攻打东晋,结果兵败淝水,饮恨而终。在这场历史上有名的战役中,苻坚正应了当今一句话“辛辛苦苦数十年,一下回到解放前”,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而从中受益者却有多人,其中东晋保住了国家破亡的危险,另外迫不得已屈降于苻坚的姚苌,慕容垂等人跑回自己的地盘,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并与前秦分庭抗礼,甚至刀兵相见。

慕容垂本是前燕的王室子弟,自幼才兼文武,勇猛多谋,只因在前燕备受猜忌,不得已才投降了苻坚。前秦兵败后,慕容垂大喜过望,趁势诛杀前秦的将领苻飞龙,兼并其军队,并攻下前秦的邺城为根据地。公元386年,慕容垂自立为帝,建立后燕,随后他南征北战,扩大地盘,成为雄踞一方的霸主。当后燕日渐强大时,北魏的拓跋珪却非常弱小,拓跋珪不得不与后燕联盟,并数次向后燕求援,攻打四周的强敌。魏主拓跋珪也是一位有雄才的君主,他借助后燕的力量,大败拓跋窟,收纳其众,势力开始急速膨胀,随后南征刘显,大破高车等部,进击柔然,随着强邻的一个个消亡,北魏国力大增,成为与后燕不分仲伯的强大政权。

都说不想当大哥的小弟不是好小弟,拓跋珪在势力增强后,就开始蔑视昔日的大哥,并萌生了吞并后燕的想法。而后燕也想继续控制住这个小弟,于是双方你来我往,搞起了摩擦,最终反目成仇。公元395年,慕容垂在年迈患病的情况下,派慕容宝,慕容麟率八万大军伐魏,又让慕容德等人率一万八千人做后继。燕军这支部队虽然人数众多,堪称精锐,但大将之间互生龌龊,特别是主将慕容宝庸才一个,根本不是拓跋珪的对手。当燕军进入魏地时,拓跋珪采用骄兵之计,让部队远避千里,因此燕军一路行进,抢掠了大量的粮食,却寻找不到魏军的主力,随后一直前行到五原的黄河口岸。由于战线拉的太长,后方的信使皆被拓跋珪的伏兵截获,拓跋珪从中得知燕主慕容垂病重,于是他集合军队,迅速抵达在黄河南岸,与燕军隔江对望,准备择机一决雌雄。

自古兵不厌诈,在两军对峙中,拓跋珪让抓到的信使隔江大呼慕容垂已死,以蛊惑燕军。燕军听完军心大乱,兵无斗志。期间慕容麟果真以为老爹已亡,就图谋篡位做皇帝,因此和慕容宝互相猜忌。燕军大将不合,部队一直停滞不前,不久便师老兵疲。在苦撑到十月底时,天气已经非常寒冷,此时河面还没有结冰,慕容宝就让部队烧到所有的船只,一路向东撤退。

拓跋珪看着燕军撤退,机会就在眼前,却无可奈何,因此他没有足够的船只,大军无法快速渡江,因此只能干着急。然而不料天公作美,在燕军退军的第八天,朔风顿起,一夜之间,河面结冰,拓跋珪大喜过望,留下所有辎重,连夜点起二万精兵,向燕军撤退的方向追去。

慕容宝认为魏军不能渡河,无法追击,于是撤退路上没有采取任何防备措施。当燕军行至参合陂时,已近傍晚时分,此时大风忽然平地而起,一阵黑气漫天而来,从后方席卷燕军。后燕的随军参军,和尚支昙猛对此相当警觉,他对慕容宝说:“风云突变是魏兵将到的征兆,应该派兵断后。”不料,慕容宝却笑而不答,认为他一派胡言。支昙猛和尚再三劝阻,却惹怒了赵王慕容麟,慕容麟怒斥道:“以殿下神武,师徒之盛,足以横行沙漠,索虏(对拓跋鲜卑的蔑称)何敢远来!你支昙猛妄言惊众,当斩!”

支昙猛见自己的忠言得不到采纳,急得大哭起来,旁边的慕容德却支持他的意见,认为即便魏军不来追击,也应该小心行事,就劝说慕容宝派人断后。慕容宝于是派慕容麟率三万铁骑断后,然而慕容麟始终不信支昙猛的话,只是派骑兵四处打猎,完全不加防备。最终拓跋珪率领的魏军精骑昼夜兼程,终于在傍晚赶到了参合陂,追上了燕军,拓跋珪为了防止打草惊蛇,在距离燕军数十里便士兵衔枚,战马束口,暗暗向燕军靠近。第二天早上,魏军趁燕军尚在熟睡之中,便以排山倒海之势杀向燕军,燕军大乱,四五万人被俘虏,随后全部被拓跋珪活埋。

在这场毫无悬念的杀戮中,支昙猛和尚死里逃生,逃回了后燕。而他当初看到黑气弥漫,就料定敌人将要靠近的预言也让人暗暗称奇。那么支昙猛和尚的预言为何会如此灵验呢?其实这也是有科学依据的,首先支昙猛和尚久经战阵,战场经验丰富,其次他擅长望气和风角之术,从自己的特长和战场经验中,他料定这些黑气必然是北魏大军疯狂追击过程中荡起的烟尘,因此警觉的支昙猛便预料敌人已经将至,并发出预警,只可惜没有人听他的,最终燕军毫无防备,损失数万精兵,从此元气大伤。

那么后燕的军队中为什么会有和尚呢?其实在五胡十六国时期,佛教已经在北方大行其道,成为民间最强盛的宗教。更有甚者,由于君王贵族的追捧推崇,很多佛教高僧和谋略出众者常常跟随帝王出入军旅,献言献策,成为北朝君主的标配,而支昙猛和尚就是这样的一位。

后燕兵败参合陂后,燕主慕容垂颇为震怒,于是调集龙城的精兵,亲自披挂上阵攻打北魏,俘获数万人,一雪前耻,而这次支昙猛依旧随军出征。然而此次出征,也成为慕容垂最后一战,不久后他便病逝军中。慕容垂死后,后燕陷入了混乱的纷争中,支昙猛也感到心灰意冷,壮志难酬,于是就辞去参军之职,历经艰苦,前往天竺求经,随后成为佛法高深的得道高僧。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