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標題,可以算是喫貨的夢想了吧,但夢想歸夢想,能實現的應該不多,不是因爲財力不夠,也不是因爲時間不允許,只是因爲在中國,南和北之間不僅僅是地理上的距離,還有文化上的距離。

在這段距離之間,孕育了南面北米,南甜北鹹的飲食文化,更滋生了數以萬計的不同類別的喫食。

數以萬計的南北美食

也許有人會問,同一個國家,南和北的飲食差異能有多大?

如果這個國家是新加坡,我會告訴你,新加坡這個國家不用區分南和北。

但如果是中國,我會告訴你,南和北的飲食差異大到讓人不理解。

有多少笑話是因爲南北飲食文化的不同鬧出來的?比如:南方人理解不了北方人的豆腐腦是鹹的,北方人不明白南方人的豆腐腦爲什麼是甜的。

南北飲食的差異究竟是因爲什麼?

可能很多人都會覺得是文化。但在我看來,是由於地理環境不同。因爲文化的產生不就是因爲特定的一羣人要在一個特定的環境下生存下去所衍生出來的生活習慣、交流方式等的總稱嘛,飲食只是這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究其根本,人類最初產生的各種文化、迷信,乃至信仰,都是因爲人類在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下有很多無法解決的問題,只能通過“思考”的方式解決,而這些“思考”,有的成了迷信,有的成了文化和信仰。

南北飲食從食材上差異很大

最簡單的就是北方以種植小麥爲主,而南方以種植水稻爲主。

小麥即是麪粉原型,水稻是大米原型。麪粉能變成饅頭、畫卷、麪條、大餅,卻很少有人把麪粉再加工成米粒兒。到了冬天,北方的天氣寒冷、乾燥,在沒有溫室大棚的年代,很少有作物能在這樣的環境下生長,所以白菜成了北方人的最愛。

食材決定了南北飲食種類的多寡

南方氣候較爲溫暖、潮溼,對於植物來說,這樣的氣候利於生長,所以即使到了冬天,南方依然能有很多種蔬菜、水果。

正所謂巧婦難爲無米之炊,食材是飲食的基礎,食材的豐與儉,從基礎上決定了南北飲食種類的多寡。

南北飲食對湯的理解不同

在北方人的眼裏,“湯”算不上一道菜,飯館裏面的菜譜,大多也都會把“湯”放在後面。北方人喫飯喝湯就好比例行公事,點一桌子菜,沒有湯好像少了點什麼,所以往往在點完菜以後,勉爲其難的加個“湯”,所以“湯”的地位如同“雞肋”。北方“湯”種類比較單一,基本就是西紅柿雞蛋湯、酸辣湯、疙瘩湯。

同樣是湯,到了南方則是完全不同的境遇。從地位上講,南方的“湯”不僅不是雞肋,反而是一頓飯的重頭戲,一般喫飯前先喝湯,而且喝湯很有儀式感,每人一小碗,從來不是放在一個大盆裏端上來,“湯”的種類也是五花八門,各種功效、各種味道。

南北飲食對“酒”的理解不同

如果從詞彙上講,北方人喝酒可以稱作“喝酒”,南方人喝酒則可稱之爲“飲酒”。酒在北方,酒具可以是酒盅、口杯、紅酒杯、碗、酒瓶,只要能盛酒就行,但在南方,恐怕只有啤酒纔有使用多種酒具的機會。北方人在酒桌上,說得最多的可能就是“我幹了,你隨意”,其目的在於凸顯自己的豪爽。

北方喝酒,南方飲酒

南方人在酒桌上,很少如此說話,畢竟其特點不在“豪爽”,而在“細膩”。

南北飲食對“茶”的理解不同

對於“茶”,南方人似乎更有發言權,畢竟大部分名茶均產自南方,南方人喝茶叫“品茶”,而北方人則不然。南方人喝茶的工具十分精細,泡茶、飲茶工序繁多,就好比一門藝術,賞心悅目。

大部分北方人喝茶,相對簡單粗暴,有茶葉、有水壺、有熱水足矣,只爲滿足身體對水的需求,至於應該用多少度的水泡茶、從第幾泡開始喝,基本不在北方人的思考範圍內。

南方品茶,北方喝茶

正所謂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南北之差異在地理環境,在氣候條件、在歷史背景、在風土人情,然而生活於當今社會,我們其實並不能夠十分真切的體會到這種差異,這得益於我們生活在一個科技發達的現代社會,從南到北再也算不上是遙遠的距離,天涯海角也是須臾便至。

人們的不停遷徙,也帶着飲食一道同行,火鍋不是隻能去四川、重慶,烤鴨也不是隻有北京纔有,灌湯包、廣式點心、臘肉、酸菜,你能說得上名字的美食,哪怕是外國的,在如今這個飛速運轉的世界,只要你想喫,都不是難事兒。

現在的飲食,雖依然有差異,但這種差異正逐漸變得模糊,畢竟這是一個高度融合的時代。

(文:姚昆、圖:楊海燕 北京市分行供稿)

你在看就戳這裏

相關文章